分享

若你看懂了这13幅图,请告诉孩子:人生该这样度过!

 昵称49900112 2018-02-06

荐文|徐洁本真教育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打基础的阶段,面对未来,既充满憧憬,又不免忐忑。老师家长应该如何提醒和激励孩子走好人生路?今天这13幅图请让孩子看一看,给孩子上一堂人生课。


如果想最大化自己的潜能,就坚持在专注的领域不断精深。相信你有成长的能力,坚持下来,你成才的路也就更平坦一些。


02


怀着慷慨、感恩的心,给予他人帮助,有一天你会得到一份别人的帮助。慷慨和感恩,比获得回报更重要。


03


做真实的自己,保持一颗谦逊包容的心,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意见和教育,让自己变得更美好。


04


灵感来自阅读,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保持阅读能力是生活必需的技能,将让人更有创造力。很多灵感会不经意间从字里行间给你的启发中迸发。


05


慷慨对待他人。一个善意的举动,让别人受益。当别人再传递给别人,那将是千千万万人受到恩惠。


06


受教育≠聪明。真正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不仅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能独立思考,善于倾听。两者交集的那部分才是你要成为的人。


07


教育让人学会反思。当你进入你人生新的阶段时,别忘了停下来回头思考过去所经历的意义, 这将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你是谁,你想去哪里,以及如何到达那里。


08


生活中大部分内容都不是按部就班的,不要害怕改变。勇敢拥抱变化, 生活因为这份不确定和偏离计划,才变得更有乐趣和有价值。


09


个人价值与克服挑战成正比关系。个人价值在挑战中实现,跳出舒适区,寻找挑战自己的机会,你将会越发不平庸。


10


不要以对方的头衔职位去衡量ta是否值得你尊敬。不要用有色眼镜审视别人,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在别人身上学到什么,保持心胸宽广,眼界才会更开阔。


11


从友好的人际关系获得的满足感要比从物质获得的满足感多得多。关系比物质更重要,不要被物质牵着鼻子走,太看重物质容易成为它们的奴隶。


12


我们总是会面临各种选择,并为此焦虑,但明天充满未知,选择没有对错。朝着你认为对的方向勇敢迈进,自然而然,未来就在看得见的远方。


13


别让生活悄悄溜走而不知。留心观察,认真体会,生活才会更有意义。


孩子,或许上面有些话现在对你说太早,你很难理解。别担心,老师、父母会将这些思维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并身体力行,在我们共同的生活中逐渐影响你。


孩子,我只愿你能茁壮成长,快乐幸福的生活。

(本文由“徐洁本真教育”推荐,选自“人教教材培训”,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铭爸shuo:

长久以来,一直有句流行语:“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终于,曾经总被妈妈觉得冷的乖孩子长大了,还读了博士,成为外人眼中的人才——就是今天这位主角学霸王猛。


可是没想到,被父母辛苦培养成才的他,却陡然给爸妈来了个回马枪,震惊了大半个中国……


真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如果王猛当年在青春期就大胆反抗,估计不会念到博士,也就不会有这么“华丽”的一击了。


王猛的父母大人,到现在也搞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儿了?其实,陶行知的《小孩不小歌》里早就说清楚原因了: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延伸阅读:

北大学霸拉黑父母6年:有一种爱,让人生不如死!!

原创作者|大饼


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

——Maria Montessori  玛利亚·蒙特梭利


最近朋友圈里被一封万字长信刷屏了。


故事的主人公叫王猛(化名),他在信中讲述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始末,控诉父母“过度控制”,引发了数万网友的激烈讨论。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王猛身上有无数耀眼的光环:


从小成绩数一数二,以高考理科状元的身份顺利考上北大,后来又进入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攻读研究生……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


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


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


他甚至还准备再回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那么原生家庭到底给他带来了怎样的伤害呢?


01


在王猛的记忆中,两三岁时母亲曾把他打扮成女孩的模样,还拍摄了他穿裙装的照片,甚至不厌其烦地提起这段“趣事”。


(截图源自知乎@秋岸)


小学时反复受到欺凌,母亲叫王猛去给老师讲,而且要哭着讲。


因为不会剥鸡蛋,他遭到同学的取笑,这件事传到亲戚耳朵里,又被多次嘲弄。


可是面对外人的取笑,家人从来不表态,从来不向着他说话,认为又不是什么要紧的事。


从小到大,他连自己挑选衣服的权利都没有。因为“母亲喜欢包办事情”,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她的审美来置办的。


有次文艺表演,班主任让大家穿短裤来,可是母亲不由分说让他穿上了长裤,带上短裤备用的请求也被无情驳回。


(截图源自知乎@秋岸)


印象最深的,是五年级时参加奥数考试。王猛带去的文件夹丢失,找回之后发现已经被人划坏,涂抹得乱七八糟。


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本以为会得到家人的安慰,没想到母亲却歇斯底里地说:


“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截图源自知乎@秋岸)


转眼到了高中,王猛跟家里反映在校的情况:因为被调换了座位,周围的学习环境很糟糕。


父亲不由分说,大动肝火地吼道:


“同桌有什么影响?”

“最卑贱的狗才想要什么公平!”

“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哼。”


(截图源自知乎@秋岸)


眼看着父子关系马上要到达冰点,这时母亲又在干什么呢?


答案是:睡觉。


高二时,王猛再次向父母反映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父亲依然没有支持,而是说“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考上北大的那个暑假,原本应该其乐融融的毕业旅行,却成了父母“教子有方”的炫耀大会。


(截图源自知乎@秋岸)


在王猛的文字里,与父母其实并没有过激的冲突。但就是那些生活中不起眼的细节,积攒到一定程度,最终爆发,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后,他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拉黑父母的联系方式,连续12年春节不回家。


02


更令人唏嘘的是,当看到这封决裂信时,老俩口表示很费解,“还是以前说的那些事”。


他们搞不懂为什么儿子不能放下过往,搞不懂明明是“为了他好”、“因为爱他才管他”,最后却落得一身埋怨,与儿子渐行渐远。


一方面是王猛认定自己性格中的“弱点”——比如内向、敏感、不善交际、抗挫能力差,都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


而另一方面,王猛的父母却一直不认错,倒不是碍于脸面,而是他们真的深信自己没错。


这正是当下很多家庭的缩影,或许是观念的无法调和,或许是处事的态度有差异,导致两代人中间,始终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曾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父母所谓的“正确”和“为你好”,很可能会令孩子感到绝望,但他们可能永远无法对这种绝望感同身受,继续放任那些误解、委屈生根发芽。


他们永远学不会自我反思,做出改变,说出那句该有的道歉。



03

还记得去年在高考后选择自杀的四川学生“小斯”吗?


在他自杀后,他的QQ空间发出了一篇定时说说,控诉对父亲的不满。

 


小斯在遗书中写道,父亲脾气不好,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但这份“期望”让小斯生不如死。


平常自己考了98分都要被骂,训斥他如果不学习就“莫浪费老子的钱”。永远没有满意的时候,每天都在责怪他。


甚至在遗书的最后,小斯留下这样一句话:“我的尸体,不用埋了,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拿回去。心烦。”


看完让人感到悲哀,究竟这么多年经历了什么,才会让一个孩子,连死了之后的尸体都不愿回家去?

 

其实现实中,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自己做不到的,就希望孩子帮自己圆梦,去挽救自己并不完美的人生。


因为学历,导致工作碰壁的,就要孩子高学历;

因为穷苦,寄人篱下的,就盼着孩子早日发财;

因为当小老百姓被欺负的,就希望孩子仕途得意。


父母以为自己这是恨铁不成钢,甚至美其名曰“都是为了你好”,如果孩子有不同意见,父母就动辄发脾气打骂,或是情感压榨,以亲情的名义道德绑架:


“我是你爹(妈),这事你就必须得听我的!”

“我所做的这一切,不都是为了你吗?”

”为你付出这么多,一点感恩之心都没有!”

“你个没良心的东西!怎么养了你这么个白眼狼!”



但他们却忽略了,折断了孩子的羽翼,还要怪他不会飞这不是关爱,而是一味的伤害。


这种夹杂着挖苦打击的“肆意操控”,很可能让孩子性格孤僻,产生自卑感,甚至怀疑自己。


04


一直觉得家庭氛围好的小孩很幸运,他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拥有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很容易就往正确的方向跑。


在糟糕的原生家庭成长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就要花很多力气去踢开那些不堪,要碰壁很多年,才能知道哪条路,是对的。


朋友小夏提起自己的童年,她说最怕的就是父母吵架,有时候父亲会生气到狂摔东西,母亲也毫不示弱,大吼大叫的样子如同洪水猛兽一般。


她吓得躲在房间里,外面飘进来的争吵声中永远夹杂着钱、累、苦这样的字眼。

 

甚至争吵完,母亲还会把小夏当出气筒,有次小夏只是不小心打翻了花瓶, 母亲冲着她就是一顿教训:


“你跟你爸一个样,没一个好东西!”

“要是没有生下你,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

 

每次听到这些,小夏都会陷入自责,觉得孩子就是拖累,对婚姻也持悲观态度,没有安全感,以致于她结婚后一直没有要孩子。


微博上曾经有个话题叫:小时候,大人曾给过你什么伤害?


点赞最高的几条是:

在父母眼中,这些可能都是稀松平常的小事,但他们不知道,有时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像一只利剑,深深刺中了孩子幼小而又脆弱的心灵。


而在长大后,这些阴影也会伴随他们一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性格、三观、社交能力等等,成为不可磨灭的烙印。

 

05


作为子女,我们无法选择进入怎样的原生家庭,就像东野圭吾在《时生》中说的: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与其一味抱怨,不如试着去接纳,接纳父母的不完美,同时也跟自己达成和解,自立更生、换位思考,敞开心扉地去交流和沟通,才能逐渐走出阴霾。


韩剧《请回答1988》中,有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


“爸爸我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多么暖心的一句话,然而有些父母还没有这样的认知。他们就是不愿放下身段,不愿舍弃为人父(母)的权威意识。


孩子一直在等他们道歉,等他们反思,而他们却还在要求孩子感恩、孝顺。


诚然,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过于关爱”和“放手”之间,到底该如何找到平衡?


这些问题,可能是当下很多父母要恶补的必修课。


纪伯伦曾经的诗:“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就像最近爆火的养蛙游戏一样:你需要做的并不多,只要每天按时为蛙儿子收割三叶草,帮他收拾好行囊,让他可以自由远行。


至于蛙儿子去了哪里,会带回什么礼物,交了哪些朋友,都不是你能够左右的。



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父母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


最好的父母,是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能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


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和鼓励;在他们沮丧的时候,站在背后默默支持就好了。


[本文由“爸妈堂”推荐,选自“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描绘人生,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陪你走过春夏秋冬,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