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传一刻】第171期:岳冬辉-新安医家对温病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醒真 2018-02-06



讲者简介


岳冬辉,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副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络病学后备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1项;已独撰和第1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5篇,独立编著出版了中医学术专著《温病论治探微》。


先后获得国家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第三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二等奖等奖励。


中医家推荐


新安医学流派是中医发展史上重要的地域医学流派之一,而且新安医学的发展和兴盛与温病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中岳冬辉老师梳理总结了方广、汪机、叶桂、程门雪、王乐匋五位新安医家对于温病学作出的重要贡献,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对新安医学和温病学有更深刻的认识。


 温馨提示:本文约5802字,阅读大概需10分钟。宜泡一壶清茶,慢品。



▽ 讲座实录 ▽


尊敬的王校长、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于长春中药大学温病教研室的岳冬辉,今天和大家一起关注和探讨新安医家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重要贡献。


首先,我要介绍一下我研究新安医学的机缘:感谢王键校长带我走进新安医学的研究团队。2010年王键校长受邀到我们学校做了一场关于新安医学的学术报告,他讲到的新安医学兴盛于明清时期,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一系列突出贡献。这对于当时的我触动非常大,明清时期也正是温病学说形成之时,我想二者之间一定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研究思考,使我开始关注新安医学与温病学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并进而深入研究了几位代表性新安医家对中医温病学发展的主要贡献。今天所要与大家交流分享的,是我初步研究的学术成果。


一、新安医家的探索对温病学有重要贡献


中医学术的发展,是众多医家学术经验集成的过程,温病学说的发展更是这样一个不断呈现出群星璀璨的局面。中医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战国到晋唐时期的萌芽阶段,再经历了唐宋金元时期的成长阶段,到了明清时期,温病学说有了蓬勃的发展,许多医家在继承前人有关温病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各自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总结了温病的辨证理论大法: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从而使温病学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温病学说形成之时也正是新安医学兴盛之期在这样一个时期,新安医学的成就和特色也格外受到了中医学界的重视,成为中医学的一个亮点。正是由于温病学和新安医学兴盛时期的密切关联性,温病学的发展和完善一定少不了新安医家的积极探索和学术贡献。基于此,研究新安医家对温病学的贡献更能体现出新安医学突出的学科价值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特色鲜明的新安医学的突出贡献对中医学各个学科影响深远,在推动中医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代又一代作出了重要学术贡献的新安医家。我重点研究了新安名家方广、汪机、叶桂、程门雪还有王乐匋王老等,从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的角度,将他们对温病的研究进行了一些整理和总结,希望揭示其科学价值和临床意义,以及更好地丰富温病学科的学术内涵。


以下我对这五位新安医家在温病学方面的贡献进行一些梳理总结。


1
阐发丹溪温病理论的方广


先来看第一位医家,阐发丹溪温病理论的方广。他的生平简单地介绍一下:方广,字约之,号古庵,明代嘉庆年间休宁人。精医学,私淑朱丹溪,因此深入研究《丹溪心法》,潜心研究丹溪的学术理论,于1536年著成《丹溪心法附余》,对朱丹溪的理论颇有发挥,尤其在温病方面有自己的见解。


我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提出了瘟疫毒邪从口鼻入内的观点应该说是对于温病理论中感邪途径从口鼻而入最先提出的一个医家后世医家吴又可的邪从口鼻而入,是受到了方广的学术思想影响。他又对清代歙县医家郑重光和休宁医家汪文绮的学术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他本身的学术思想对于后世温病学家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又影响着新安医家。


第二个就是重视运气变化和人体正气对瘟疫的影响这个方面我觉得非常的重要。在前人的论述中,运气只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多,而新安医家把它引用到临床,和临床辨治结合得更加紧密,更能突显出运气学说重要的应用价值。方广在研究中注意到,运气变化是瘟疫发生的外在条件,同时更注重人体的正气是发病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承袭了《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内因为主的发病学观点,同时对于运气的外因又有重要的阐述,也启发了后世很多的温病学家。


第三个方面,主张温病治疗以清热养阴为主方广主要是阐发了朱丹溪养阴清热的理论,提出了温病为外感内伤,触动郁火而发,治疗时以清热养阴为主。对于郁火的阐发,我觉得方广阐述得也非常好,现在的国医大师李士懋以及温病大家赵绍琴先生,都对于温病郁热而发的观点有一些重要的认识,因此可以说方广的学术思想也影响了当代的一些温病学家。


同时在治疗方面,后世温病学家在他的养阴观点的基础上不断地发挥,如叶天士“以保津液为要”,王孟英也强调“以保阴为第一要义”,以及柳宝诒“步步顾其津液”,还有近代医家吴锡璜强调“治温病宜刻刻顾其津液”。可以看出方广治疗温病的养阴思想是后世温病学家护阴理论的发端


2
创立新感温病学说的汪机


第二个我要介绍一下创立新感温病学说的汪机。汪机字省之,号石山,他撰写了多部的医学著作,主要有《石山医案》、《运气易览》等。对于温病学研究有着自己独到的一些见解。


第一个方面,他主要提出了温病新感学说温病新感学说是相对于伏邪温病学说提出的,《内经》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温病学发病观的认识,且少有突破。宋代的郭雍在《伤寒补亡论》中提到由春天感受当令温气而病的温病,这里面已经有新感之意,但是他并没有明确地提到新感这个词语,是汪机明确地提出了“新感温病”,这对于温病的病因学以及发病学的认识,都是非常重要的补充和发挥,对中医温病学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现在也在我们中医院校的温病学教材中被广为采用。他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了新安医家程敬通,比如“温邪袭肺”这样的一个说法的提出,就是直接受到了新感学说的影响。这种思想也直接影响了后世医家,最有代表性的是叶天士由此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理论。所以新感温病学说对于温病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发挥。


第二个方面是提倡“营卫论”,这对卫气营血辨证有着深远的影响。“营卫论”强调了营气虚是百病的根源,所以他在临床上擅长补气而善用人参、黄芪等。汪机的“营卫论”是补气培元思想的理论基础,也对后世叶天士温病理论的卫气营血辨证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的的叶天士


第三个我要介绍一下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的的叶天士。叶天士是温病学中重要的医家,是温病四大家之首,也被称为温热大师。他的学术贡献非常大,不单对温病学影响深远,对于内科也是有着重要的贡献。


叶氏祖父、父亲都是新安名家,所以他家学渊源,深受新安医学的影响这些为其习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叶氏是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在温病学方面的贡献除了我刚才提到的卫气营血辨证之外,还有卫气营血的治疗大法,即“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还有一个贡献是丰富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对于辨斑疹、白㾦,验齿等有着重要贡献。


叶天士的医学成就是意义深远的。叶氏受其父亲和祖父的影响,在处方用药上显示出轻、清、灵动的特点,这也源于新安医学的时方轻灵派,是江南中医辨证遣药的一大特色。叶氏常常与徽州人相互考订药性,所以与徽商往来密切,这也对他的医学思想和成就有着一定的影响。


反过来他的医学成就又影响着新安医家。刚才我们提到了汪机的“营卫论”对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反过来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思想又影响着新安医学中有关温病学说的思想层面。


4
博采众长融合古今的程门雪


第四个我要讲一下博采众长、融合古今的程门雪。程门雪是新安医家的一个杰出代表,又名振辉,字九如,号壶公,江西婺源人,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程氏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对于伤寒、温病都有着深入研究,临床上博采众长融合古今方药,善治热病和疑难杂症,处方简洁,用药非常精当,对中医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主要贡献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主张寒温统一程氏深得伤寒和温病理论精髓,主张把伤寒和温病对热病辨治理论相统一。程氏一生尊崇张仲景和叶天士,强调学伤寒、温病必须相互联系。程氏认为《温热论》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用药上也是对伤寒六经辨治的补充,所以两大辨证理论即卫气营血辨证和六经辨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在临床上,叶天士对张仲景的思想研究是非常深入的,同时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他在临床上强调从叶天士入手来研究温病,再研究伤寒,主张寒温统一。


第二个方面是对温病用苦寒药有着独到的见解一般来说,温病较少单用或重用苦寒药,因为苦寒偏燥有伤阴之弊,尤其在温病初期邪热郁发或者需要宣透的时候,慎用苦寒。但是在用药的过程之中,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在临床上有口苦,或者伏邪郁而化火时,可以用苦寒。对于心烦、舌红、呕吐等认为比较适合用黄连,所以他对黄连阿胶汤也有着自己的一些体会和见解。并且指出温病容易兼夹湿邪,在温与湿相结合的时候,尤其热象已显时,可用苦寒,因为苦寒既能清热,又能燥湿。但是他强调在临床上用苦寒药时,如果初期有表邪,用山栀子这样的苦寒药要与豆豉相配伍,如果用黄芩的话,他认为不宜使用过早,以免凉遏郁遏邪气。


第三个方面,程氏推崇《温热论》的理论,但是不拘泥于温病的温热理论即他对于温病的一些理论,尤其叶天士的“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付诸于实践,有着自己非常深刻的体会,但是对于一些观点,比如“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液”,他也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所以他在临床实践、学术上都是非常严谨求是。


5
倡导寒温并重并用的王乐匋


第五个我要介绍的是倡导寒温并重与寒温并用的王乐匋王老。王老的学术思想在2016年的11月17-18号之间举行的上一届学术论坛上曾经做过专门的讨论,上次主要讲的是王老对于温病学的贡献。所以这次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简单地总结一下王老的贡献。


第一个是倡导寒温并重与寒温并用


第二个是推崇吴鞠通的护阴与化湿治温要略在这个方面发挥的是最为透彻的,尤其在化湿的方面,王老强调了顾护脾胃之阳的思想,同时对于热湿和寒湿发挥到极致,尤其对于寒湿里面的通阳和温阳运用得非常的到位,强调“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所以要通过分消三焦的方法达到通阳的目的。再就是化湿的同时,他强调了湿于少阴时、湿于厥阴时独到的用药特点。


第三是总结了王孟英论治温病特色四法


第四是阐发柳宝诒治疗伏气温病专于养阴与泄热。这两个方面我以前也讲过,就不再细说了。


二、新安医家的观点对温病学有重要影响


下面我对以上我提到的五位医家的学术贡献的影响谈谈我的观点。一个医家能够有非常大的影响,那么他在整个医学史上一定有重要的贡献。在新安医家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观点中,对温病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或者说是当今温病学所推崇的理论,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邪从口鼻入内的观点。方广在研究中强调了毒气从口鼻入内的观点,在这个方面直接启发了吴又可提出了邪从口鼻而入,直接影响了后世温病学派,也就是叶天士的“温邪上受”的理论先导,同时也对新安医家郑重光以及汪文绮的学术思想有一定影响。就是说这一方面不但是温邪侵犯途径的问题,还有一个受邪部位的问题,这里面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受邪部位是“温邪上受,首先在肺”的思想,但是也蕴含其中了。


第二个我要强调的是重视运气变化和人体正气对瘟疫的影响运气学说从王冰补入《内经》里面之后,在宋代以后有一个研究热潮,尤其是宋金元时期,医家们普遍关注运气学说的价值,研究的也非常多,但主要是从理论角度的发挥,从临床角度发挥的比较少。在理论上,主要有刘完素、张元素等对于运气学说非常重要的一些药性理论方面的发挥,还有我们熟知的“亢害承制”理论等,再有就是在运气学方面的一些概念,比如说“司天”、“在泉”、“左间、右间”、“迁正”、“退位”、“运气相合”、“运气同化”等这样的一些理论。阐述这样理论的书籍也比较多,这些理论比较玄奥难懂,从而使得运气学说被束之高阁。


我觉得和临床应用直接联系,能够体现出运气学说的重要价值。这一方面新安医家的方广是强调运气在瘟疫、温病方面运用的代表,对后世温病学家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汪机、余师愚、吴鞠通以及雷少逸对于运气学说就多有发挥。同时温病学家找到了这样一个契合点,充分发挥了运气学说的专长,把它用于治疗外感性疾病。因为我们知道,“五运六气”它是受天时气候的变化影响气候、物候,进而影响人体,所以它直接影响的是外感性疾病,正好温病是外感性疾病,所以说运气学说运用于温病学里面,尤其在瘟疫中,更能凸显出运气学说的临床价值。


第三个就是温病里面非常重要的治疗过程中的养阴观新安医家里面方广、程门雪,还有王乐匋王老都提到了养阴的重要作用。我们也知道,叶天士提出“温病以保津为要”,另外还有吴鞠通、王孟英、柳宝诒、吴锡璜等名家,所以可以看出新安医家对温病治疗的养阴观也是承前启后的。


第四个方面就是新感与伏邪理论这是温病学中同时也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尤其是伏邪理论,现在很多内伤杂病里面推求病因时,用到了伏邪理论。对于新感温病学说,我刚才讲到它是先有了伏邪理论,后来才提到了新感学说,新感学说也是汪机提出来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后世的温病学家继承了《内经》和汪机的学术思想,认为温病有新感和伏邪两个方面,其中温病四大家以及雷少逸、柳宝诒等很多医家,都是推崇新感和伏邪在温病学说中有重要价值。


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届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非常推崇新感和伏邪,尤其对于温病学的理论非常重视,在新感方面任老开创了中医急诊学,主编了中医药院校第一部《中医急诊学》教材;还有对于伏邪方面,也就是伏邪理论,有重要的著作《伏邪探微》,并且提出了“邪存虚处”的观点。我有幸成为了任老的再传弟子,攻读博士期间研究的扶正除疫颗粒就是源于任老的伏邪理论。


第五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寒温合一理论新安名家中程门雪和王乐匋都是寒温合一的代表。寒温合一的提出解决了温病和伤寒学派的学术之争,其实这两个方面都是为了解决临床的问题,所以说在临床上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寒温并重和并用。在这方面,温病学家中雷少逸也有这样的观念。还有,现代医家万友生也提到了寒温合一。


三、结语


以上是我对于新安名家在温病方面的贡献做了一些简单的梳理和总结,主要介绍了五位新安医家在温病学方面的一些贡献,最后我对他们在温病学的学术贡献,特别是在温病学中非常有影响的、同时是温病学中一些重要而独到理论进行了总结。正是因为有新安医家对温病学的贡献,还有后世新安医家的发挥,温病学理论才得以不断的完善,使得中医学术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所以我再次感谢王校长把我引入到新安医学的研究团队,能够和大家一起研究新安医学。由于自己不是新安人,在这里讲新安医学还是有些忐忑的,所以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