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伐木工人之歌

 红谷斋主人 2018-02-06

伐木工人歌

《诗经欣赏》—国风—魏风—伐檀

 

(峻岫)

 

 

这是一首伐木工人之歌。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寘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注释]

“坎坎”,用力之声。

“寘”,同置。

“干”,河岸。

“涟漪”,风吹水面,掀起的轻微波纹。

“稼穑”,“稼”为种,“穑”为收。

“廛”,“廛,民居区域之称。”[《周礼·廛人》注》]田百亩为一廛。

“县”,同“悬”,挂的意思。

“貆”,小貉。“县貆”,就是庭院里悬挂着貆的干肉。

“素餐”,白吃饭,不干活。

”,车轮的辐条。

直漪”,河水直条状的波纹。

亿”,束,捆。

”,“兽三岁曰特。”[《毛诗注疏》]

“漘”,“漘,崖也。”[《毛诗注疏》]

“淪猗”,河水一圈圈的小波浪。

“囷”,束,捆。

“鹑”:鹌鹑鸟。

“飧”,熟食。

《诗序》说:“《伐檀》,刺贪也。”他们不种庄稼,有吃不完的粮食;不去打猎,院里悬挂着各种各样的兽肉干、鸟肉干。不是贪污腐化是什么?还有一说:《伐檀》讽刺“不仕进”。“言君子之人不得进仕,坎坎然身自斩伐檀木,寘之于河之崖,欲以为轮辐之用。此伐檀之人既不见用,必待明君乃仕,若待河水澄清,且有波涟猗然也。”[《毛诗正义》]自己不得仕进,天天在这里伐檀木,什么时候才能见到明君,发挥自己的才能呢?一切都是“在位之贪鄙”,[《毛诗正义》]白吃饭,不干事,造成的。因此:“此言在位,则刺臣。明是君贪而臣效之,虽责臣,亦所以刺君也。”[《毛诗正义》]这是“刺贪”说,与“不得仕进”说的处处。

也有人把《伐檀》“刺贪”的主题,说成是:“不劳动不得食”的自我慨叹。“然其志,则自以为不耕,则不可以得禾;不猎,则不可以得兽。是以甘心穷饿而不悔也。”[南宋·朱熹《诗经集传》]诗人一边劳动一边说:不劳动者不得食啊!不干活就没有饭吃啊!快干活呀!“诗人述其事而叹之,以为是真能不空食者。”[南宋·朱熹《诗经集传》]有人附和这一观点,认为《伐檀》:“伤君子不见用于时,而又耻受无功禄也,”[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此种说法与朱熹的“不劳动不得食”近似。可以说是中和了“刺贪”和“不得仕进”两大主题。

其实“‘刺贪’与‘不得进仕’各自为义,两不相蒙。”[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那么《伐檀》到底是“刺贪”、感叹“不得仕进”,还是抒发“不劳动不得食”呢?分歧就出在诗歌每章的得头三句如何定义上,是赋?是比?是兴?如果是赋,那就是诗人真的在伐檀木,朱熹说的“甘心穷饿而不悔也”,还是有点儿道理的。如果是比喻,那么“河水清且漣猗”该怎样解释?真的把,河水清,比喻为世道清,不是太迂腐了吗!“此首三句非赋,非比,乃兴也。”[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是君子来到此地,“君子者适见有伐檀为车,用置于河干,而河水正清且涟猗之时,即所见以为兴,而下乃咏其事也。”[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此说,也不准确。其实《伐檀》“美君子之不素餐,‘不稼’四句只是借小人以形君子,亦借君子以骂小人,乃反衬‘不素餐’之义耳。”[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此说有些道理。其实诗歌《伐檀》就是一首伐木工人之歌,是工人“愤骂”不公之作,是劳动者的质问之作,是当时社会不公,剥削严重,残酷现实的真实反映。

诗歌大意:

忙忙地砍檀呀,把檀木堆在河沿,河水清清掀起涟漪。(那些人) 既不种,也不收,为什么家里有吃不完的稻米?不上山,不打猎,庭院里却挂着貉皮?那些贵族大老爷们啊,(你们可知)君子不该是白吃饭的。

伐木做车幅呀,把檀木堆在河边,河水清清起着水纹。(那些人)既不种,也不收,为什么锅里有吃不完的稻米?不上山,不打猎,为什么庭院里挂着小兽毛皮?那些贵族大老爷啊,(你们可知)君子不该是白吃饭的。

伐木做车轮呀,把檀木堆在河边,河水清清起着波纹。(那些人)既不种,也不收,为什么仓里有亿万斤粮米?不上山,不打猎,为什么庭院里挂着腊制的鹌鹑?那些贵族大老爷啊,(你们可知)君子不该是白吃饭的。

古人对这首诗歌解读,总喜欢围绕着“赋比兴”去解读诗歌。“赋比兴”只是写作手法,探讨主题,才能明其大意。《伐檀》这是一首现实主义的作品。是一首“伐木工人之歌”,也是对不劳而获者的“质问”。诗人是个伐木工人,他砍伐檀木,制作车子,辛勤地劳动着,把砍下的木材,堆放在河边上,坐在水边休息,看着河中轻轻泛起的涟漪,联想到那些“君子”们,那些不劳而获者,贪污腐化者,白吃饭不干事的“君子”、大人、老爷们,其实都是一些“白吃饭的”家伙。

诗歌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写出劳动者与不劳而获者的两种境遇,两种处境,两种心情。“砍砍伐檀”,之“砍砍”不仅仅是象声词,而是不停地忙碌,不停地挥起斧头的意思。砍伐树木是重体力劳动,不仅仅是砍伐,还要选择制造“车幅”和“车轮”的木材,其中的辛苦,常人难以理解。而那些“君子”,大人物,大老爷,不种地有饭吃,不打猎有肉吃,不织布有衣穿,坐着吃,等着穿,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为什么?结论只有一个,他们都是一些不劳而获者,都是一些白吃饭的家伙,都是一些剥削人的寄生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