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1讲【模块四】跨越低净值基金的障眼法

 dht1098 2018-02-06

跨越低净值基金的障眼法


大家好,我是好买财富的老乐,欢迎大家回来。今天我们来谈谈基金的净值问题,这也是我们第四模块的开始。这个模块的主题就是买基金防踩雷,让大家留神基金理财中容易被忽悠的地方。基金,特别是公募基金,整体上看是比较规范的,受到较严格的监管,但由于基金管理运作的当事方众多,包括基金的投资管理、托管、估值、销售等,有时也会碰到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些吃亏上当是你粗心大意造成的,有些是你缺乏相关知识造成的,也有一些是被人误导了。

买基金,大家最关心的可能就是净值了,所以我们就从净值开始这个模块吧。

关于基金的净值是什么?怎么算出来的?这个大家多少都了解些,很多基金教程中也有,名词解释我就不展了。通常大家说的基金净值都是指当期基金的单位净值,基金还有累计净值,就是把以前的分红在加上去后的单位净值。如果没有了基金净值,你买基金赚了还是赔了就不得而知了,基金的好坏也无从谈起。买了基金后,别的东西你或许会忽视,但隔三差五总会去看看净值的涨跌。但是最关心的东西并不等于最了解的东西,基金的净值可能也是如此。我们不妨先来问个问题:如果有两支基金一年、三年、五年的业绩都差不多,也就是短、中、长期的业绩相仿,但它们的净值高低不同,比如,一支净值是3元,另一支是1.5元,你会去买哪支呢?呵呵,随便选一支,你都有50%的正确率,估计能选对的人不少,但能把原因解释清楚的,比例估计就没50%了。有人说反正业绩差不多,那就买便宜的呗,答案正确,但原因似是而非,选择净值低的不是因为它便宜,而是它的管理能力可能更强,我后面会再去解释。

以前国内证券市场中投资者普遍存在的“恐高症”,这个为低净值基金留下了许多可借用之处,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出现要晚于股票近十年,很多基民都是从股民转过来的,并且证券投资基金的试点也是从封闭式基金开始的,封闭式基金的交易方式和股票差不多,所以当时基民自然会把一些股票投资的习惯也带入了基金投资中。我把基民对净值的认知大致分为了三个阶段,结合自己的行业亲历和见闻,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阶段,时间大致可以从1998年3月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两支封闭式基金的设立开始,到2001年9月,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的发行,这个阶段也可称为封闭式基金阶段。封闭式基金在场内交易,投资者感觉上和股票的买卖没什么区别。但由于基金不像股票那样有送股和配股,并且也没什么题材可以炒作,加上20亿的份额,在当时股民看来绝对是大盘股了,所以封闭式基金并不怎么受市场待见,很快出现了整体性的大幅折价,即交易价格低于基金的净值,差不多是常年打八折以上。因为封闭式基金不能按净值赎回,所以那个阶段投资者对净值很无感,除了少数专业投资者外,大家对净值并不怎么关心。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1年9月开放式基金的出现,一直到2007年的大牛市。如果说在封闭式基金阶段大家对基金的净值不怎么关心,那么这个阶段由于开放式基金的出现,能够直接按净值进行申购赎回,于是又出现了矫枉过正,对基金净值进行了过度的解读和借用,出现了一些忽悠式的话术,像一度流行基金的“归一分红”就是比较典型的借用低净值的障眼法,进行忽悠式营销。

第三个阶段差不多就是从2008年的股灾到至现在,这阶段随着基金知识的普及和投资者的吃一堑长一智,一些初级的忽悠已经不好使了。但这阶段私募基金的崛起,并呈现井喷式的发展,让净值增加了新的看点。

净值方面比较初级的障眼法,很多现在已忽悠不了投资者了,但曾经一时,还是比较有迷惑性的,比如说净值的低的基金反弹快,就是把当时热衷炒低价股的习惯嫁接到基金上的。大家都知道一个股票基金就算基金净值从一块跌到了两三毛,也一样可以持有茅台这样的高价股,所以那基本是属于纯忽悠。玩转基金净值高低差这个障眼法的,是2006年开始流行的基金“归一分红”。所谓“归一”就是通过分红让基金净值回到初始面值的一块钱。由于不能低于面值进行分红,所以“归一分红”应该是分红的极限了。除了“归一”后把老基金打扮成了新发基金来调动渠道的积极性外,“归一分红”还巧妙借用了股票中送股的概念,比如净值2元的基金分红一元,感觉就好像股票中的一送一。在股市中有股票能一送一,当时是深受到投资者追捧的。大家喜欢股票的送股,很多是冲着股票的填权效应,这个也被套在基金上了。因为大家感觉有些基金刚分完红,净值很快又涨回来了,再分红,又很快涨回来了,填权效应好像很明显。有个基金2005年6月成立的,在其后的一年多时间中,分了8次红,其中还包括一次“归一分红”。经过媒体和销售渠道的鼓吹,一时间这类基金非常炙手可热。其实,这个本质只是时势造英雄,分红啦、低净值啦、填权啦,等等,基本都是障眼法。所谓基金分红后净值也填权快,是因为那段时间市场涨得快。2006年上证指数涨了130%,很多基金虽没有超越指数,但赚个百分之几十,甚至是净值翻倍,都是常见的。也许不分红,基金净值涨的会更快。“归一分红”之类的做法一方面很快被监管层重点关照了,另一方面公募在2008年的熊市中满盘皆黑,也分不出什么红了,因此,“归一分红“在2008年后基本上就偃旗息鼓了。

当然,关于基金分红对投资者的影响,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我认为意义是不大的,如果是一个管理能力优秀的基金,可能还有害,因为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基金在准备分红时,要大量卖出股票,交易的冲击成本也是要投资者来承担的,所以股神巴菲特就不怎么分红,他的伯克希尔股票价格高达二三十万美元。但对机构投资者而言,分红的意义就不同了,由于公募基金的分红是免税的,所以机构更喜欢通过分红来获取收益,而不是用卖出基金来实现收益,因为资本利得是要缴税的。机构避税性的基金购买和赎回,往往会造成基金规模的剧烈波动,正常的投资节奏都会被打乱。那么,中小投资者要去回避这类基金吗?实际情况是往往会因祸得福,因为现在公募基金,特别是偏股型基金的短期交易,都是要交很多买路钱的,比如,30天以内的赎回要较0.75%的赎回费,7天之内则要翻倍交1.5%,并且这些赎回费都是全部计入基金资产的,用来补偿剩下投资者的可能的损失。有些基金曾因这类的赎回费,一个月内净值凭空涨了百分之十几。所以,对很多问题,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私募基金登场后,高级一些的净值障眼法又会不时冒出来,似是而非。比如有人说去买低于面值的私募可能更好,因为私募基金一般要提取20%的业绩报酬,当然条件是要高于面值。所以,如果一支净值7毛的基金如果涨了30%,那就都是你的赢利,而如果一支净值1块的基金也涨了30%,你实际只能拿到24%,还有6个百分点是基金管理人的业绩报酬。私募基金收入的大头是业绩报酬,因此一支私募基金如果净值低于面值,是提不到业绩报酬的,基金经理一定很心急,从自身利益的角度也会更努力的去管好基金。听上去好像挺在理,但实际情况却并不如此,我们看到了很多跌破净值,亏的很厉害的私募,由于种种原因,基金公司无法清盘,但也不积极操作了,净值是不跌了,但也不动了,沦为植物人基金。所以,不是人人都是雷锋,如果从利益的角度去说事儿,那基金经理为什么不把精力放在别的能提取业绩报酬的产品上呢?

好,关于基金净值的问题和思考,还有很多,大家只有把握本质去认真分析,各种障眼法都容易解破。我这里梳理了一些净值方面容易被混淆的东西,供大家参考:

1、 讲基金净值时一定要和股票的股价相区别,包括很像股票的场内基金。任何有意无意的用股价特征去套用基金净值走势的,基本上都是忽悠。可能大家都知道,但我还是再强调一下。

2、 如果两个基金短、中、长期的业绩相仿,那么分红多、频率高的基金管理能力要更强一些。分红多基金当期净值就会低,因此,选净值低的基金大概率是正确的,这回答了刚才提出的问题。但如果抽离的设定的前提,简单去选净值低的基金买,大概率是错的。笼统的反过来讲,即净值低的基金赢利强于净值高的基金,也是错的,原因大家去想想看。

3、 长期看,如果一支公募基金和一支私募基金为你提供了相同的收益,那么私募基金的管理能力更强,因为业绩报酬是不复权到累计净值中去的,私募基金实际取得的收益会更多些。

4、 频繁的分红,对个人投资者不仅无意义,还可能有害。但对机构投资者很有意义,可以避税。机构避税型的基金申赎有时会让基金净值出现惊喜的暴涨,但那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你正好赶上了这意外之财,那就谢谢机构,赶紧赎回吧。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儿吧。我是好买财富的老乐,咱们下次见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