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里我们讲了看沁色断年代,今天我们把沁色的大约年代标准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良渚文化、红山文化 原则上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高古玉器因为掩埋的地方不同,并且地热温度不同,所以若为鸡骨白时,最好有一点开窗比较好。若水银沁,必为玉器的90/100左右,若大件也占50/100以上。此时期的玉大多为青黄色玉或杂玉。或无任何沁色,则至少有很多钙化或风化现象。 良渚文化 玉琮 红山文化 玉猪龙形玦 夏商周 或水银沁时则全玉必为玉内、玉面应占80/100左右;或70/100以上朱砂沁,并带少许水银沁。其它种沁色应占玉外70/100左右才可。(若无水银和朱砂时)玉器表面有时有少部份风化现象。除沁色外,形制也要注意。 商代 兽面纹玉刀 西周 玉龙纹璜 春秋战国 70/100左右玉面及玉内沁,在70/100内若为水银沁,则必然1/6左右的朱砂红出现。有少许钙化、风化现象。(有可能出现的现象)玉质方面多以青玉、青白玉、及杂色玉较多,纯白较少且若青玉时,多为深青色。除沁色外,此时期雕工较细腻(与汉不同,汉代的多豪放之式) 春秋 玉环 战国 玉龙璜 汉代(包括秦、三国) 几乎玉面沁应占50/100以上。玉内沁大约25/100以上。若有水银沁(黑色)时,照理应该有红色出现,也就是说汉以上的玉器几乎多少都会带点红色。雕工也是豪放雄浑的感觉。其色几乎都有双色出现。 西汉 前期玉剑首 西汉 玉辟邪 东汉 白玉龙形佩 唐代(包括六朝、南北朝、隋) 玉面之沁色约占50/100左右。水银或老土沁已入玉内。因此,这时的沁色应为玉面沁50/100,而这50/100里最少25/100左右应在玉内。无论什么沁色,其色较重也较凸现。 南北朝 玉瑞兽 隋代 玉羊 唐代 玉人 唐代 白玉飞天 宋(包括元或五代) 水银沁约占玉面40/100左右,有时加10/100左右的洒金黄沁。此时各种沁色的开端地方应有些凹陷再带以牛毛纹。有2种沁色可能。元代的沁色大体是介于宋与明之间,可由雕工来认定。 宋 白玉镂雕螭龙环 黄褐沁 宋代 青白玉镂空双鹤衔芝佩 元代 玉鱼 元代 春水玉饰 明代 可能有一点水银沁,或没有。其大部份应为40/100左右的洒金黄,有时也会发现略带一些其它沁色。若有石灰沁应约占20/100左右。此时的洒金黄的色泽较深,有转黑之像,还会带有土咬及蛀孔等佐证。 明代 白玉葵花杯 明代 青玉瑞兽香熏 明代 青玉龙首龟 清代 几乎没有水银,老土等沁色,大都为玉器表面有5/100到15/100左右的洒金黄,或者更少。有时甚至于连土咬都没有,只有玉器表面一点点微黄。有时也可发现有少许的石灰沁,也约点5/100到10/100左右,也会夹带少许洒金黄沁。玉面若带一点晕黄,无牛毛纹,也无土咬蚀斑,这可称之为传世古。 清代 白玉琐纹有环带饰 清代 白玉佩饰三件 清代 鼻烟壶三件 哈库收藏的清代玉蝉 哈库收藏的清中期米字蕉叶纹斧形佩 以上沁色与年代标准,只是一个参考资料,并没有绝对性。只是标准定的较严格而已。因为越严格越能克服鉴定上的一些难题,并且沁色在古玉来说仅占25/100,如再加上50/100的玉质,就比较可靠;再能加上雕工的鉴定及形制上的正确,那就就八九不离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