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生活面前,每个人都是学徒

 龙叔文馆 2018-02-06


我的读书量并不算多,属于中规中矩的路线,小学时无非读读课外作文书,一直到了中学,才完整地读了第一本小说,印象中应该是老舍的《骆驼祥子》。通常一个人看什么书,大概能够折射出自己的内心状态。因此在二十岁之前,喜欢表达方式直接,篇幅精简的杂文体。到了快三十岁,重新感受到小说的美好,经历越多,越发现小说里已经把该说的都说了。



我想起我曾经读过的一本朋友推荐过的一本书——路内的《少年巴比伦》,书里对上个世纪工业城市的荒谬和迷茫感的刻画,对少年逝去的青春的追忆,让人读后,反而有一种说不明但持久的触动。


巧的是,在我离开北京的那年冬天,我竟然在一家书店遇到路内。再过了一年,《少年巴比伦》改编成电影上线 ,当我坐在南方的城市的电影院里,想起这本书,想起过去的几年…...所以读过的书,未必能给予你一些技能的补充,或者直接的利益,在阅读它的时候,它就已经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是由别人推荐,那你再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会想起那个人,和那段时光。

过去我写了很多有关“生活哲学”的文章, 但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学,我们每天都活在不同的哲学体系里,只不过是大多数人没有选择用文字表达而已。


我所写的,多是基于自己的经历体会,和对身边人的观察,写起来非常熟悉。因为经历是真实的,体悟是鲜活的,因此也能让很多人触动。比如拿择业问题来说,去稳定的大企业还是去创业小公司?体制内和体制外如何做选择?这些问题几乎是绝大多数人都可能面对,但想不明白的一个问题。如果要参考别人的选择,但总觉得哪里不太对。但要自己独立做决定,又前瞻后顾,难以取舍。 


每个时代都有其明显的特征,或者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底层逻辑,我们的选择,应该构建在这个底层逻辑之上,否则很进入“逆势而为”的局面。那么这个时代的逻辑是什么?这几年的经历告诉我们,是变化,越来越快的变化。如果以“追求职业安全感”,便产生“逆势”的结果,所以我写了一篇题目为《追求职业安全感,永远是个伪命题》,反响不错。 


所以我认为,写文章,首先是信息摄取,其次是合理的分析,最后才是下一个个人结论,这个结论或许也只适合和写作者经历现状大致符合的一部分人,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写作者不是真理缔造者,只是一个个人表达者,永远是有局限性的。一个人也不需要一直保持乐观,也没有谁能做得到。正常人的情绪组成就应该有高有低,有悲有喜,但都要有度。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都会出问题。



我的文章中,也偶尔会鼓励别人乐观,但这是写给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他们需要一些外部的打气走出来,我愿意扮演这样的角色,所以我写了一些《生命自有其时间表,走一个自带节奏的人》这类文章,去鼓励那些过于急躁而失败的人,慢一点,找准自己的节奏。人,需要认识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越多,越能够整理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出来,无论是各种形式的逆境,总有方法可应对,这就是一个人的有效的生活哲学体系。

我是一个常常有各种想法的人,如果这些想法不转于文字,可能会让那些“成熟”的人批评为“想法太多”,感谢新媒体和网络,让像我这样“想法太多”的人也能拥有一些生产力。


但我常常提醒自己不仅仅是有“想法”,更多的是要有“思考”和“实践”。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我希望是“自由”。勇气和认知各像一只翅膀,当你拥有它们的时候,天空才得以一点点展开,你方能感受到更多的自由。而在写作中,很容易碰到的问题就是表达方式的不断自我重复,会让文字变得干瘪无力。我常常有这样的担忧,因此不断勉励自己要规律训练。


写作时间我一般是安排在晚上,有想表达的话题的时候,行文速度很快,基本半个小时内就能写完,基本不太会影响生活工作。实在不知道写什么,就不太勉强自己,在写作这件事上,我没有给自己定KPI。

简单来说,就是不做winner ,不做loser, 做player.现实有一点很残酷的是,大部分人其实都追求不到自己所谓的内心梦想,梦想的意义就在于激励我们一直往前走,但很多人会陷入对结果的追逐当中,尤其是看到身边的“少数的幸存者”的个案,更会心理失衡。


今天我们的年轻人,已经被创业、财富自由、同辈压力这些名词压得喘不过气。生活的美好,不就是在过程之中吗?如果单纯以winner或者loser去定义一个人,未免太粗暴和片面。


如果是一个快乐的体验者,一个参与者,就算没有拥有结果,但拥有了经历,不也很好吗?年轻人要拥有经历,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讲的是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经历。读书,是和贤者交谈,是精神的经历。去社会游历实践,是和世俗大众的接触。有些经历不一定顺遂,那就是锻造自己内心的机会。我曾经在《郭德纲:做一个皮实又聪明的人》文中谈过,吃亏要趁早,经历就是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的,多栽几个跟头,多碰几次南墙,就自然练就一身铠甲。 


关于迷茫这个话题,我个人觉得说到底,还是能力的问题,能力越强的人,越不会迷茫,因为能力包含认知能力和行动能力。认知不清晰,行动力也一般,自然而然会在一大堆平庸的选择里打转,于是产生迷茫情绪。


但当你无论是认知能力或者是行动能力其中有一项有大幅提升之后,你的选择项会立刻提升一个档次,优秀的选择不会多到让你烦恼,而你也会更清楚自己要什么,迷茫自然去除。

关于人生态度,我曾提过我最喜欢的人生态度是不服,最讨厌的人生态度是认怂,为何这么讲,因为我发现现在“丧文化”非常流行,“丧”像是一个腐蚀剂一样,接触多了,起初是调侃,后来成为思维惯性,让人的创造力消失,得过且过,这并不是一件好事。“不服”意味着你想要变得更好,“认怂”意味着你选择了停滞不前。我们未必要去和很多人去争高低,但至少要和过去的自己比一比,进化是生物的本能,也是大自然亘古不变的规律。每个人,都可以进化成更好的自己。

2017年我觉得值得一读的是傅高义的《日本新中产阶级》,从这本书里,能了解到社会形态对个体心理和家庭状态的影响,对当下有些启发。这本书写于1963年,是哈佛大学的中日研究专家傅高义用了两年时间,对东京市郊的M町的“中产阶级家庭”进行田野研究,三十年后又做了一些回访。战后的日本社会,是一个缺乏安全感同时又需要稳步发展的社会,对于一个人最好的出路,就是考上名牌大学,然后进入大企业,获得一份有保障的工作,一直做到退休。因此,竞争的压力就自然而然被转化到了升学考试这一环节,孩子的考试成绩也成了整个家庭颜面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家庭中的母亲,会倾注几乎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去扮演“陪读”的角色。工薪族也普遍欠缺个体的自由意识,为了生存,只能在一个稳固的公司体制里熬日子,整个所谓的中产阶级,是一个“看似物质充足,实则沉默悲观”的群体。

三十年后,作者又回到了这个地方,发现发生了一些积极的改变,年轻人除了升学考试外,有了更多的选择,女性也走出家庭,扮演着更独立的社会角色,工薪族也越来越重视个体的成就感。推荐这本书,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他国的历史,了解到个体和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当下的一些问题,比如中产阶级焦虑症,能够从更高远的视角去得到解释。




推荐几本书:

《身份的焦虑》、《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幸福之路》、《自卑与超越

这几本书网易蜗牛阅读上都有,推荐去看看~


限时加我个人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