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Evelvne老师谈一年级的孩子的发展状况以及华德福一年级的课程安排……

 咨询师曹丽君 2018-02-07

我们谈谈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我们要发展性地来看。

施泰纳关于人的研究有很多层面,我们要知道孩子的发展处于哪个阶段。我们已经知道willing(意志)、feeling(情感)、thinking(思考)与我们的身体发展相连,willing(意志)与我们的物质体相连,来做事情。


我们的四体:

I                             自我

Astral body          星芒体

Life body              生命体(以太体)

Physical body      物质体

 

生命体与我们的物质体相连,保持我们的物质体是活着的,星芒体承载着我们的情感,另外一个是自我。



古时候人看自己的观点跟我们现在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已经失去了对其他三体的观察,只把自己当作物质体来对待,施坦纳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图景带给我们,进一步发展。


人有意志的存在,有情感的存在,同时也是有思考。


要想了解孩子,我们必须知道孩子在哪一个阶段,不是所有的阶段都同时发展。孩子出生的时候是物质体出生了,在此之前他也是有生命的,在妈妈的子宫里发展。我们知道我们有4体,所以不是一个出生,我们都要经历4次出生,一直到21岁,相当于在孩子的周围,还有更多的子宫。不同的体的出生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顺序的,以太体是在孩子7岁左右出生,星芒体在14岁左右出生,自我是在21岁左右出生。


从出生的瞬间到7岁,孩子的以太体在发展,当以太体出生时(第二次出生),孩子就可以上小学了。


7-14岁,8年的中小学,老师的任务是协助孩子的情感发展,老师要用艺术的方式来上课。


14-21岁,自我体发展,清晰的思维发展,思考力发展,以理解7-14岁都学了些什么。


星芒体出生(第三次出生)之后,自我体才可以发展,孩子可以理解概念,清晰思考。21岁也不知最终的结局,我们还有很多次的出生。


主班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在7-14岁,即第二次和第三次出生之间。


头七年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是个完全的感觉器官。孩子在子宫里面怎么长大,与宽广的宇宙有关,我们不去关注这个。


孩子出生以后,我们要倍加关注孩子怎么健康成长,孩子是个完全的感官,外界的一切都直接进入孩子的身体,塑造孩子的身体器官,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

0-7岁,环境应该充满了节律,让孩子健康成长,我们的环境要尊重孩子十分敏感的器官,四周充满了一些美丽的色彩,只需一些天然材质的东西,与大自然很好地联结,让孩子开发很好的“气”,因为如果有很强壮的气,他们的身体是健康的。周围很多的东西侵犯着我们的器官,让我们的气变得很弱,现代的孩子到了上学的时候,很难看到真正健康的孩子,我们经常看到很警觉的孩子,过早教孩子太多的知识,我们是错误利用了他的“气”,当一个孩子过早清醒,5岁上学,他的器官会比较弱不足以支撑他一生的成长。头七年孩子有一种梦幻的状态,逐渐醒过来。园丁是不会摘取没有成熟的果子,他会给果子更多的时间去成熟,遗憾的是大部份的孩子在头7年都没有时间去成熟,相当于第二个子宫,以太体的子宫是破裂的,孩子有可能身体不很健康,注意力有问题,与其他孩子的交往也有问题。头7年物质器官怎么发展,会伴随他一生,受伤的孩子老师可以提供一个环境让孩子可以疗伤,也许不会治愈,老师和家长的目标在开始的3-5年,不应该是让孩子学更多的东西,不管教什么科目,提供一个改变的可能,开始的3-4年是为将来打基础,教学的手段十分重要,老师的任务是给孩子一个有节律的环境。


从幼儿园到小学有的阶段,有些孩子不是很快乐,孩子身上发生了很多的转化(相当于人体的又一次出生,每一次出生都要经历痛苦的阶段),以太体对物质体的塑造的任务到这个阶段已经告一段落,以太体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帮助孩子换牙,从母亲那里继承的物质体,到了上小学的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换牙不是唯一能上学的标准,看一个孩子是否准备好了上学,我们还要看其他的方面。


中国的孩子上学太早了,会给孩子未来带来麻烦,给其他的孩子和老师也会带来麻烦。所以我们真的要谨慎看待孩子是否准备好了上小学了还是需要在幼儿园多呆一年。

 


问题:

1、孩子7岁还没上学,在幼儿园显得无聊,上学晚了是不是也不好呢?

老师回答:这很正常,需要老师给与适当的引导,给些适合的工作。孩子有想学习的愿望这很好,但是不意味着要把他放到一年级的教室里面去学习。

 

2、孩子换牙早,5岁多,是说他已经到了以太体结束发展的阶段了么?

老师的回答:现在的孩子过早接受他们不该接受的东西,换牙早也不意味着是健康的,孩子在社交上还没有成熟到可以上学,不光要看物质体的变化,还要看情绪意志力和思考方面起的变化。教程安排是按照成熟的孩子设计的。

 

3、为什么说以太体在7岁才出生?孩子出生的时候以太体就是存在着的,难道说他发展以后才算是出生么?

老师回答:小婴儿出生的时候,有很小的以太体,孩子需要去成长,那么以太体从哪里来呢?我们从外界吸收而来,我们从颜色吸入,从其他人身上吸入,我们甚至从大自然中接受这种以太体。在最初中孩子在子宫的物质身体里面,人类的孩子不象动物,动物刚出生就可以吃,走,动。人类的孩子需要有很好的氛围来成长,提供了什么样的食物、什么样的玩具和环境都会作用于孩子的物质身体。


人体的子宫是物质体的生长环境,家庭氛围是以太体的子宫。食物、玩具、情绪这些都进入孩子的物质身体,孩子不象成人可以对接收到的信息可以思考,而孩子是完全吸收进来,不在头脑思考,所以孩子生长的环境充满了爱非常重要。需要在孩子的周围建立起快乐氛围的以太体帮助他健康成长。当孩子准备好去学校的时候,就会有另一种出生。孩子们在这个时期孩子会觉得很无聊很沮丧,老师和家长可以创造出一种理解的空间。0-7岁的时候想象力需要物质的载体,比如需要一块木头想象成小汽车,想象力与物体或者特定的活动联系在一起。7-14岁,不需要任何工具让他们记起事情,他可以记住故事,重复故事。

 

4、我们需要做什么才能观察到孩子的变化过程呢?

老师回答:我们可以观察孩子的行为,同时可以观察孩子物质身体的成长。刚出生时,孩子的头和身体的比例是1:4,到了准备好上学的时候1:6,成人是1:8。孩子会有腰的出现,这些都是身体的成长。还可以通过孩子的画看出变化:孩子的画中会有天和地分开来,之前是没有的,准备好上学的孩子,会画出三角形房子,房子很稳,建造在地上,有门,门上有门把,如果房子没有门,或者门上没有门把,这些都是告诉你一些信息,也许房子会有两个窗户,包括窗帘,有时候会有一个小孩儿通过窗户向外看,如果这个孩子很阳光,也许会从房子的三角形中再开一个窗户,通常有烟囱冒着烟,太阳闪耀着光芒,嘴巴在笑,地上会有小花,有时候会有对称,在之前不会出现这样的对称,画树,每个孩子都画得不一样,观察一下树是不是足够粗壮,有没有树根,树干、树冠以及比例、树上有没有长果子等等。如果孩子没有准备好,那么可能不会有地,也许会有天空,画出来的人还并没有站在地上还飘浮在空中,也许会画货车,一节连着一节,这可能代表孩子更换牙齿,这些都是给大家看到的图景和想法,都需要我们更深入学习。

 

5、如果知道孩子过早结束了梦幻时期?

老师回答:观察一下孩子是不是特别警觉,不能倾听故事,无法进入和专注于游戏。这些都是跟着孩子的感知能力连接在一起,孩子没有很好发展出来感知能力。

 

6、如何帮助认知早,想象力被破坏的孩子?

老师回答:让孩子玩儿。这是唯一的最好的方法弥补学龄前阶段缺失了的。给孩子有意义的事情做,清洁、做饭、保持愉快地做,不是我要教孩子所以我来做这些事情。如果他愿意可以让他来帮你,可以像你一样揉面,创造一个氛围,让这个氛围中不要总围绕着手机和电脑,孩子坐在电脑面前就会缺失很多运动,他唯一运动的就是他的眼球,不在电脑前的时候就会乱动,重现他在电脑中看到的。如果可以,有个花园,自己种一些植物和蔬菜,孩子如果想帮忙就让他来帮忙,如果他不愿意就让他在旁边玩儿。小孩子只是模仿事情本身,不需要知道具体的含义这是他长大以后的事情。

 

7、零花钱什么时间给孩子合适?

三年级学习数学的时候可以给,老师觉得幼儿园的孩子以及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不需要零花钱。

  

 

8、男孩子,智力发展快于其他,但是对肢体运动不感兴趣,如何帮助这样的孩子?

老师回答:数学题做得快,意志和情感比较薄弱,需要发展这两块去平衡智力的发展。他们需要与童话故事有更好的连接,这些孩子需要把他们的手指连接在一起,让孩子写很大的字,线画让他们画不同的颜色(通常不这么建议),让孩子与内在的灵魂相连接,这些都需要做得很美。

 


一年级的课程:

 

竖笛是华德福学校一年级孩子首先接触到的乐器,他们要使用2年时间。孩子刚来到学校的时候,他就处于梦幻的状态,现在孩子的梦幻状态很少,我们需要把孩子带回到这样的梦幻状态,在学校里我们要创造让孩子仍然能成为孩子的空间。


我们需要了解孩子来自哪里老师来自哪里,我们再开始教学。老师需要做的首先就是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鲁道夫施泰纳说:“去和孩子的需求相遇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教他们知识。”教育的目的是willing、feeling、thinking整体的教育。我们需要教孩子willing、feeling、thinking,就需要去了解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因为这三者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


比如0-7岁的时候,willing是首要的,他们需要去做事儿,模仿成人的动作,单纯去做,并不了解这个动作的意义。


7-14岁,在feeling部分需要被教育,情感部分。用梦幻的方式去做。


14-18岁,孩子需要更多的思考。


鲁道夫斯坦纳说,0-7的无意识地用意志力做事儿都会体现在7-14岁的梦幻阶段,7-14岁不以科学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老师所教授的东西都以图景出现,到了14岁以后他们能理解他们的图景。


这是个发展的过程:从做-梦幻-思考。


每天我们都会做主课,主课分为3部分:

1、  韵律部分(Rhythmical part)
孩子在上学路上已经获得了很多的感官的感受,大声的音乐或者复杂的交通,当他们到达学校,他们已经充满了很多,这种情况下很难教导孩子直接坐下来学习,华德福学校通过做这些韵律活动让孩子平静下来,有些老师也会点燃蜡烛,不管用什么方式都是可以的。


可以让孩子帮忙摆桌椅,也可以让孩子在门口排成一队,老师一个一个接过他们握手。不管什么方式都要跟孩子接触到,通过握手,能获得很多信息。


早上握手的时候,老师注视着孩子的眼睛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需要发现一种每天跟孩子相遇的方式。孩子需要知道老师是跟他们在一起的,老师可以不用说很多,但是需要慰问一下。


教室需要布置得很漂亮,不管是老师来做还是跟孩子一起,没有固定的原则。对于孩子来说,一直都是同样的方式和节奏对于孩子是很重要的,这样子会给孩子带来确定感和舒服感。


当铃响所有的事情都要安静下来。可以用竖笛或者钟琴开始,也可以创造一个旋律,每天在这个时候都会用到的旋律.


孩子都安静下来之后,可以请一个孩子帮忙点燃蜡烛,只有安静的时候才能点燃蜡烛,然后老师可以开始早上的晨诵,如果有孩子站不直,可以给孩子带一个皇冠,站不直皇冠会掉下来。双手可以放在胸前,表达对太阳和精神世界的崇敬感。


然后开始围圈,开始韵律部分,如果是歌曲,带入动作,如果没有动作孩子会觉得很无聊。做些跟腿跟手都有关的活动。老师永远需要用他的心和他的动作联系在一起,孩子就能把动作和灵心相连。老师的声音需要坚定并且和善。我们需要用颂词或诗歌把孩子们带回来以结束晨圈。当学习到数学的时候可以在韵律的环节带着孩子来数数,跺脚拍手等运动的方式变换着而不是一成不变。20-25分钟后韵律活动结束,还需要一个颂词你会发现孩子们不像刚来的时候那么躁动了。


2、  学习部分(Learning part)1小时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1小时太长了,也许中间需要一个小小的间歇,加入个游戏。如果发现孩子乱动,说话大声等,可以做个拍手的有节奏的动作,这样孩子就会知道该安静了。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不要说话了!”这不会奏效的,你需要去做些什么事情,孩子还是活在模仿的阶段,你拍手或者跺脚,直到所有的孩子都加入其中,他会感觉到他需要成为这整体的一部分。所以当教室里开始混乱的时候,你不需要去说或者去叫,你需要做些什么,有时候甚至拿着粉笔在黑板上非常慢地画,直到孩子回到安静的状态。


这部分需要有很多活动发生,比如画很多线画的东西。可以跟孩子在地上、在沙盘上画、在空中画直线,做很多不同的练习,直到最后很美地在课本上画出美丽的直线。总有些孩子完成很快,可以让他们在直线的周围画一些阴影(背景色),可以不用是同样的颜色,他们会在纸上画自己的东西,呈现出最美的。1小时后,练习结束后,每个人都要把本子合起来,这个空间就很干净,老师不需要说什么,只需要摇一下铃,因为每一次的节奏和程序都一样的,孩子就会坐好,眼睛看着老师,老师就可以开始讲故事了。


3、  故事部分(Story part)20-25分钟
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童话故事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听了一个非常美的中国童话故事(《一幅壮锦》),如果可能,我们尽可能找好的童话故事带给孩子,《格林童话》中有很多很好的素材。


这些故事必须用心去讲,因为孩子期待着老师能知道所有的事情,老师作为一个人,他需要能觉知出孩子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童话故事结束后,老师作手势孩子站起来,有颂词,点心时间,吃完点心孩子就跑出去玩儿了。

 

问题


问:班上的孩子,做事快慢相差很多,即使让他画了背景颜色也会很快完成,怎么办?让他重新画画么?

老师回答:可以重新画,带领孩子一起把画面画得更美,教他慢慢画得很美,老师要可以做到既照顾到这个孩子,也能觉察到全班的孩子。

 

问:华德福学校的教学大纲有严格的顺序,可以打乱么?比如peter带大家画的色圈,可以带给学龄前的孩子么?

老师回答:不可以。7岁以前的孩子,完全自己感受色彩,我们不教孩子任何东西,最多是在湿水彩的时候叫他怎么拿好笔。

 

问:如何准备童话故事?

老师回答:教一年级,开始很难集中孩子们的精力,也许你会用前一天晚上很长时间来准备这个课,很重要的是,你不能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才开始准备,因为有一个特定的节奏,记忆的节奏,早上起来才准备课程是不行的。


老师在准备童话故事的时候,可以在3周前就准备,他可以继续准备下面的故事,然后到时候再回到这个故事,复习一下。开始的时候很重要的是大声朗读出来,理解这个故事的含义,几遍之后,可以感受一下故事的次序,创建这个故事的图景,如果老师在睡觉之前保持这个故事的图景,那么第二天他就会记起来这个故事的情节,一遍一遍朗读故事直到他能够去创建出图景,想象中产生图景就像你画出来一样,然后进入下一个图景。有了图景,你就永远不会说错,因为你就是在描述你的图景,就是描述你看到的图景,当你站在孩子面前,这些图景都在你面前你就只需要去描述这些图景,想象之中就像是你带着孩子们穿越一幅一幅的图画,这比背诵童话故事要容易得多。

 

问:要每天一个童话故事么?

老师回答:每个人的工作方式不同,每天一个新故事,孩子会消化不了,他们不仅仅接受图景,而且品尝其中的词句。建议最少持续3天,如果可以,持续5天,他的内在会更加平和,内在空间会更美。童话故事的图景对孩子是很重要的,他们获取故事中的次序、语言,成为他们自己的语言,他们的语言会变得更美,重复之后,孩子会开始复述这个故事,只听一次是不可能复述的。有些孩子可能会觉得又是同一个故事真无聊,这样的孩子只是需要更多的信息,但是老师需要知道,他可以不用理会,继续讲故事,体验一下一个老师坚定地这样做,孩子们就会接受。智力开发很多,智力很发达的孩子,总是想下面的内容,这样的孩子更需要让故事的内容不光是在头脑这部分,更需要让故事进入他们的soul的部分。

 

字母在华德福中的意义:

施泰纳提到,每一个字母都有其本质的东西在字母的图象之中。所以早期的时候会有图画,中国的文字仍然在图景之中,中国的丽江有保存很好的象形文字。老师举了例子:Fish和Bed。类似于中国的象形文字,从图形中形成文字。


带班的时候,有个持续的故事,有一个小男孩,一天他躺在树下做梦,想象着很远的地方有个城堡,有个公主被魔法师锁起来了,公主渴望被营救,公主通过梦告诉男孩,如果你找到字母的秘密的话,就可以来营救我。男孩被打动了,他希望能了解所有字母的秘密,所以他打好了包裹,出了门,看到了非常好的阳光,然后他说:“啊!多么美丽的阳光阿!”这是第一天,然后我们就开始来绘画这一刻的图景(字母“A”),到了第二天,会有另外的图景。


比如我们教孩子“云”这个字,我们可以画出来云彩一样的“云”字,也可以画出来太阳河雨,这取决于你的故事。


不可能每一个都这样介绍给孩子,也可以一张图画中介绍2-3个字。可以画上伞,学习“伞”字。


今天大概介绍了字的引入,将来学习怎么练习这些字,抛砖引玉介绍一下教学的想法。

 

问:2年级的孩子,不爱写作业,感觉很无聊,无意识的眨眼,问背后意味着什么?

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老师回答:当孩子开始眨眼,也许是焦虑、紧张,也可能是模仿老师。在公立学校,一天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长的,要学很多东西,孩子并没有掌握那些东西,一整天坐在教室里回到家里还要坐着,由于没有接触这个孩子所以不可能确定具体的建议,有些帮助的建议时,孩子回到家不要让他们马上做作业,很多时候孩子根本没有玩儿够,可以带孩子出去玩儿半个小时,或者画湿水彩,提供颜色让他自己画,一个半小时后,让他写作业,你可以坐在孩子旁边,不需要帮他做作业,就是要给孩子这样的感觉就是你坐在旁边。如果孩子不知道生词,你帮他建立图景,建立字和图景之间的桥梁,班上孩子很多,有些孩子比较敏感,噪音会影响到他的生命力,可以作一些艺术类活动,游泳等,也可以按摩,散步,使能量能回来。

 

问:6岁男孩,自尊心强,一说就发脾气。

老师回答:更多的童话故事可能对他更好。推荐了一下苏珊的《Healing stories for challenging behaviors》


老师推荐了两个格林童话故事:《侏儒妖》、《巨人和裁缝》。


这种男孩子很容易发怒,他需要看到还有力量比他更强大。


火相的孩子,给他穿红色和橙色的衣服,土相的孩子给他们蓝色和绿色,他们本身的特质跟这些颜色很契合,风向的孩子喜欢黄色,水相的孩子更喜欢蓝绿色,这些衣服的颜色可以给3年级之前的孩子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