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小沉迷迪士尼动画片,对孩子想象力是一场毁灭

 长沙7喜 2016-10-10


看点 很多妈妈通常都是拿着现成的绘本、迪士尼的经典动画来给孩子看,很少会想为什么要给孩子讲故事,怎么讲故事,以及背后的故事精神。在这位快70岁的荷兰老奶奶看来,迪士尼的动画片恰恰框住了孩子的想象力,而不是滋养孩子的心灵。她指出了妈妈们在给孩子讲故事中存在的很多误区,比如急着让孩子认字、直接说教让故事变味等。最后,她分享了华德福分阶段讲故事的善美真三原则。


福利:明晚八点,10个与Christine现场交流名额,具体见文末。


文 | 厉校麟    编辑 | 马用雷

视频 | 洪宇哲


今天,五彩缤纷的儿童绘本、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及多如牛毛的音像制品正不知不觉改变着大人们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一些卡通早教机甚至替代了家长角色,孩子全神贯注看绘本看动画片,被当成是一种专注力的培养。即使家长能够陪读,常常会是大人指读,孩子跟读,希望孩子能够看图认字、数数、学知识。知识性学习,似乎成为了讲故事一成不变的主弦律。

 


 故事奶奶Christine


“你和你的孩子之间被一些东西隔离了,就是那本书。” Christine在视频采访中提到了讲故事与读故事的区别。

 

顶着一头蓬松红发的荷兰老太太Christine J Cornelius,国庆期间来中国做了一场《英语与故事》专题研讨会。

 

说她是老太太,快70岁的Christine,完全不像到了古稀之年。讲话中气十足,体力充沛,能量强大。丢沙包、跳大绳等破冰活动,一点也难不倒这位手脚灵活的红发奶奶。

 

Christine毕业于荷兰首都古老学府阿姆斯特丹大学(1632年创校),主修艺术史、戏剧和英语。踏出校门不久,年仅21岁的她在强调艺术化教学的华德福学校当起了一名高中华德福老师,一教44年。从学校退休后,Christine开始积极参与到瑞典、南非、以色列、中国等国的华德福教师培训中。

                                                                    

第一所诞生于德国的华德福学校是1919年,意味着Christine经历了华德福教育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如今的荷兰,人口只有1600多万,比上海还要少700多万,却有八十多所华德福学校遍布全国,其中一些还享受着与公立学校一样的政府资助。

 

尽管华德福教育在荷兰如此普遍寻常,Christine说荷兰家长和全世界的父母一样,他们迷失在绘本阅读和迪斯尼动画故事里,为什么要坚持给孩子讲故事,给孩子讲什么故事,怎么给孩子讲故事,少有人知道这背后真正的故事精神

 

外滩君在Christine工作坊体验了整整一天,整理出几点,和家长们一起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给孩子讲故事。

 


“白雪公主的形象可以有一百个”

  ━━━━━━


“It makes me disgusting!”(那让我觉得恶心!”)

 

聊到迪斯尼动画片,Christine用了“disgusting”,看来她极其讨厌美国在全世界渗透并且大行其道的迪斯尼文化。在她看来,口口相传的经典童话故事里的白雪公主,不应该只有一种形象。

 

“一百个孩子,原本可以有一百种白雪公主的形象,而不是所有的孩子为同一种白雪公主疯狂着迷。”



 迪士尼创造的白雪公主形象


但事实似乎的确如此,当孩子们看过迪斯尼的白雪公主,大抵永远只记得迪尼斯的蓝黄色调的白雪公主,孩子的笔下也很难创造出其他形象,想象力就这样被框住了

 

那是被创造出来的商业形象。Christine认为,真正的故事,应该是从大人心里流淌出来,是一种跟孩子间心与心的交流,故事就像心灵的母乳,会给孩子们丰富的滋养。

 

最佳讲述故事的办法,就是大人把一个故事熟记于心,然后以一种平和的语调,给孩子们缓缓道来。

 

年幼儿童并不适合常用陪读和指读的方式,因为绘本上的文字是死的,对于尚不认字的孩子来说,就是一堆乱码,并不能在孩子脑海里唤起画面。此外,市场上不少绘本一般都充斥着五颜六色的线条和图画,孩子们因视觉刺激而被画面吸引,以至于会盖过故事本身。而动画片,更是中断了大人与孩子间的活生生的联结

 

如果一个故事,孩子离开书,是从大人嘴里说出来,那就不一样了。孩子会根据自己日常生活里记忆、体验和经历,发挥无穷的想象。

 

外滩君注意到,研讨会中,每一位学员讲述完故事后,Christine老师第一句话通常会问大家:“来吧,说说你看见了什么?”事中的这个小动物是胖的还是瘦的?她走在哪里?吃的是什么?之后又变成了什么?

 

故事涉及到的每一个人物、动物、物品的形象,都是孩子自己的想象力构建出来的。一边听故事,一边思路紧跟着讲故事的人走,脑子里不时构想出一幅幅属于他自己独特的内在画面,这对幼童的自我意识和想象力发展特别有帮助。

 

所以,讲故事的意义,远胜于摊开一本绘本,直接给孩子提供成人创作的画面。面对绘本,孩子们无法有多余的能力来形成自己的内心图景,因为他被束缚住了。

 

对于绘本阅读,有一些家长还寄希望于孩子能够认字。其实,就算通过不停重复孩子能够认读,这只是被强化记忆,他并不懂这个字词背后的寓意。想让孩子一边听大人说、看图画,一边还要认字学习、理解故事寓意,这样的家长未免太贪心了点。而且,这种方式,失去了我们追求讲故事最高的旨意,就是滋养孩子心灵

 

总之,Christine还是不建议让孩子从小就陷入到迪斯尼的动画世界里,对于孩子的想象力来说,这简直是一场毁灭。等孩子会认字写字了,也是先通过诵读经典著作,再去看被翻拍出来的影视作品,也好过带着电影动画里的形象去看一本书。

  


只讲故事,不演戏

   ━━━━━━


“平时怎么吃西瓜那就怎么吃,不要张大嘴巴,前后摇摆,夸张表演,讲故事的动作应该是真实且精确的。”一个学员给所有人讲完故事后,Christine提出建议。

 

Christine提醒,无论是讲故事的人是老师还是家长,永远记住,你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平和地在传递一个故事,而不是用夸张的语调和肢体语言,为博得孩子一笑,像演戏一般,讲故事的人反而沉浸到自己的情感世界里去了。”

 

平和、不浮夸、不幼稚、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图景,这是讲故事的人需要注意的。

 

就这一点,和一名华德福老师学员聊起来,她告诉外滩君,这也是华德福幼儿园老师和普通幼儿园老师的区别。“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比较平和,不像普通幼儿园老师,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用孩子萌萌可爱的语调跟孩子讲话。其实不需要那样,对孩子来说,他需要看到大人真实的样子。”

 

其实家长也是如此,不要过分认为孩子很幼稚,认为就应该这样跟孩子说话孩子才能听明白。

 

“孩子并没有像我们大人想象的幼稚,他们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幼稚,幼稚这个词也是我们成人造出来的。”另一个学员说道。

  

Christine故事会工作坊


故事疗愈孩子受伤心灵 

 ━━━━━━


为什么要这样给孩子讲故事呢?

 

瑞典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青春期以前的儿童不会区别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在成人看来无生命的事物,在儿童眼里都是活的,有意识的。如童话中的太阳、月亮、动物、植物……自然界中任何物体都能讲话。他把这一现象称为儿童的“万物有灵论” (Animistic thinking),这是儿童自然的精神活动,而不是理智的思维活动,形象化的童话世界与儿童的意识相吻合,因此,他们相信童话是真实。

 

上面这段话,常被引用分析孩子的精神世界。意指,孩子就活在一个童话世界里。

 

工作坊中,有一个爸爸学员分享了自己女儿分离焦虑的一个故事,她女儿并非就读华德福幼儿园。上学第一天,女儿哭得很厉害。爸爸问女儿为什么要哭,三岁的女儿告诉他,因为幼儿园里有怪兽。这位爸爸就说,那我们一起找怪兽,把怪兽赶出去。经过一番寻找怪兽行动,他终于把女儿认为是怪兽的东西,赶出去了,孩子的分离焦虑竟然慢慢地治愈了。

 

这就是孩子的“万物有灵论”的思维水平,他们把周围的世界与自己想象中的童话世界联系起来,并且坚定认为“怪兽”就是存在,这时候,孩子需要在童话世界里找到与他认同的人物,获得强大的力量,打败“怪兽”。

 

这个时候告诉孩子,现实世界中没有怪兽是行不通的,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理性分析,只有发挥想象力,在童话世界中寻找安慰。

 

Christine还在工作坊上传授如何给孩子创作疗愈性故事。当孩子们伤心、难过,被忽视、拒绝和伤害时,可以在童话故事中寻求安慰。

 

比如死亡。有时候,我们虽然跟孩子说,这位去世的亲人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无法回来看他,但孩子依然会无法理解,就觉得既然这位亲人如此爱他,现在交通这么发达,为什么不回来看他。我们可以跟孩子说,亲人变成天上的星星了,天天都在看着他长大,他还可以跟星星对话。

 

孩子在现实的童话世界中克服了焦虑和失望,心灵得到了满足。

 

Christine深谙故事的疗愈力量。在荷兰,她长年通过一个“故事屋”(The House of Story)项目,给荷兰北部难民区的孩子讲故事,帮助孩子们在特殊环境中健康成长。在这一次的研讨会,Christine同样注重对成人的疗愈,在她特别设计的活动环节,如晨圈、丢沙包、华德福湿水彩等活动,让学员们的精神世界也到了一次宣泄。

 


小故事,大道理

 ━━━━━━


传统经典的故事里,饱含一个民族文化精髓,常常可以教会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


如果一个故事,以充满爱和想象力的方式,如实精确地呈现给孩子,他就能够领悟到深藏在故事背后的寓意。回到现实生活中,他会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找到一种自我认同感,认同故事里角色的作为。这时候,大人或许可以发现孩子身上令人欣喜的转变。


这就是小故事,大道理。但是,华德福的故事教育中谨记一点,不直接说教

 

比如说完一个故事,反问孩子,学到了什么?明白故事里的谁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吗?或者以后你们应该怎么做呢?这些问题,会把本来还沉浸在故事情节中的孩子,强迫抽离出来去回答这些生硬的问题。故事变味了,为了讲道理而讲故事,就犹如为了教词语而讲故事。

 

对初学语言的儿童来说,更加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同样以图景化的方式学习语言。

 

在工作坊上,Christine让学员们分别用中文、英语、日语、闽南语等多种语言来讲故事,底下都有完全听不懂的学员,只能根据讲述者的韵律和肢体语言来猜测寓意。这就如孩子在初学一门语言时的状态,用想象力来感受一门外语的文化。Christine始终不认可讲故事讲完就逐字逐句解构故事去学知识。

 

传统的童话汇聚了民族语言的精华,并通过口述代代相传。这种口述文化记载着最原始的文学和艺术。故事的语言简练、易懂和流畅,其中还常有儿歌、诗歌、顺口溜等,对初学语言的儿童来说,童话故事就是最好的教材。

 


Christine在荷兰的“故事屋”教育服务项目


讲什么故事

  ━━━━━━


“其实任何一个故事在所有年龄段都是适用的,只不过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对故事作改编。”Christine在华德福教育理念心智发展三阶段下,提出了一条善、美、真原则

 

给0-7岁的孩子讲故事,遵从“善”


即使故事中有不好的情节,也要用善良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呈现结果。比如女巫的故事,故事原版一般都是把女巫烧死的,那可以跟孩子说,女巫被困在了木桶里,滚到了山坡。不要让孩子觉得女巫特别可怕,最后的结局不必说破。

 

对于更小的幼童来说,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即使没有什么意义,只是简单的重复叠加,也能带给他独特的韵律美感。

 

给7-14岁的孩子讲故事,遵从“美”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具备思考能力,可以听一些复杂的故事,理解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激烈的戏剧冲突,逐步把自己从童话世界和现实世界分离出来,但还是不能太抽象。格林童话、动物寓言、北欧神话、希腊神话、中华民间故事等等都可以说,要努力给孩子创造美丽的内在图景。

 

面对14-21岁的青少年,要讲究“真”。


故事要帮助孩子找到真相,教会孩子用批判性思维来看到故事里的情节。回到人类讲述故事的最初,故事是原始社会的人们,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保留和传递着的宝贵智慧和真理。



外滩教育沙龙

第一期

 

感受完荷兰这位国宝级华德福奶奶的气场,大人们有没有启发呢?

 

特别是幼教老师,你们在课堂上,还是不是照着绘本阅读呢?如何让孩子感受故事的魅力滋养到心灵?如何通过故事安抚孩子的情绪?

 

如果说我们的语、数、外,都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上,那又会是什么场景?

 

趁着Christine奶奶回到荷兰前,外滩君荣幸邀请她来到外滩教育,举办第一期“外滩教育沙龙”。


特别提醒:本次沙龙不对外直播。



 

主题:

怎么给孩子讲故事?

 

沙龙导师:

Christine J Cornelius


 来自荷兰

早年毕业于阿姆斯特丹大学

主修艺术史,戏剧和英语

华德福教育从教44年

荷兰华德福学校理事会成员


时间:

10月11日

20:00 - 21:00

  

沙龙人数:

10名

少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园老师优先

对儿童教育、儿童阅读有兴趣的家长

不建议带小孩


费用:免费


地点:上海市静安区常熟路100弄10号

宝立大厦6楼

外滩教育演播厅




 如何报名参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