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所在的“关中”,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因在函谷关(后被潼关代替)、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人称“四塞之地”,古代称'关中',雅称'秦中'。《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 【民国潼关】潼关位于古长安东路渭南市黄河边。东汉末年函谷关废弃后,始设潼关。因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遗址】抗日战争期间,国军死守潼关,潼关西城门楼和箭楼毁于日寇战火。 解放后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古城属水库区,潼关城建筑物被拆除,潼关县城南迁十余公里,古潼关如今只剩黄土残垣。 【大散关】大散关位于古长安西路宝鸡市清姜河岸大散岭。设于西汉,废弃于明末,是关中通住西南唯一要塞。自古以来由巴蜀、汉中出入关中之咽喉,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历史上争夺散关之战有70多次。 【大散关】自古为“川陕咽喉”。秦汉时期,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南宋吴家兄弟屯兵于此,屡次大破金兀术。大散关于明朝末年废弃。 【武关】武关位于古长安南路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春秋时期晋楚秦三国交界处,造名“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人称为“秦楚咽喉”。刘邦、黄巢、李自成、白莲教义军均出入于武关。 【武关】建国前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建国后城门、城墙等遭到毁灭性破坏。 【萧关】萧关位于古长安北路宁县固原。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主要防御的是西北游牧民族。 【萧关】秦汉时期萧关主要是防备匈奴,隋唐时期主要是防备突厥、吐蕃,北宋时主要是西夏党项,为了防御西夏,又在汉代萧关故址以北200里,重筑萧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