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们身处什么样的时代?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信息化? 怎样做成功的信息化? (一) 我们身处什么样的时代 最近,我们不断被信息技术领域接踵而来的大事件所震撼。 首先是十月份谷歌的人工智能AlphaGoZero版本在不学习任何人类棋谱的基础上通过短短3天的自搏学习战胜了之前的AlphaGoLee版本,经过21天的自搏学习战胜更高级的AlphaGoMaster版本;紧接着,在我们正享受着阿里巴巴带给我们的“双11”购物的刺激和快乐的那一天,IBM宣布研制成功了量子计算机原型机,而且基于20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可在年底向客户开放! 信息领域的软硬件技术都在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快速发展,在我们看来一切都那么坚固、那么先进的东西,在一日千里的科技面前会瞬时变得脆弱!而这一切都是源于我们正处于一个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人类的进步始终伴随着技术和文明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史是文明进步的历史!正如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一样,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造就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以人们把互联网的出现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出现,带来了机械制造,人类社会建立了工厂,取代了手工作坊;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内燃机出现,人类全面进入机械化时代,实现了大规模制造;第三次工业革命,电子工业革命,逻辑电路带来自动化生产;第四次革命,基于互联网的革命,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互相映射、交互、连接、反馈,从而带来了一个更加智能的世界,催生了众多新的产业,人类文明得以突飞猛进。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智能手机支付、共享单车、网购、高铁无一不是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之上! 作为“新四大发明”之一,中国高铁顺应时代潮流,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不断提出新要求,如:京张高铁提出“百年京张、智慧高铁”的建设目标,郑万高铁提出“数字郑万”的建设目标,福厦高铁提出“精品工程、智能福厦”的建设目标,牡佳铁路提出“全线深入应用BIM技术”的工作目标。作为铁路建设的主力军,我们深刻领悟到迅速开展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新时代施工企业的必然趋势。 (二)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信息化 既然信息化已是时代潮流和趋势,那么施工企业应该建设什么样的信息化呢?我有三点看法。 1. 简单好用的信息化集成系统。 中南建设集团总裁鲁贵卿曾把建筑业信息化发展分为4个阶段:
中铁四局目前正在深入推进第二个阶段的发展,初步介入第三个阶段。 从第二个阶段的局部业务管理系统开发到第三个阶段的综合系统集成要跨越诸多困难。 首先,要解决数十种不同软件的数据接口、协议等技术难关;其次,要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数十个业务部门的联合行动,不仅要多方的协调、组织,还要解决或规避不同业务系统间的权利纠葛。 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管理层面都十分困难,所以,即便是IBM这样的国际化大公司花了数年时间也没有完全解决! 作为信息化水平还相对较低的建筑施工企业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是顶层设计强推下去?还是组织各个业务部门协同开发?我认为这两种方式执行起来都有困难。 顶层设计是能够统一软件开发思路,有效解决数据互通、共享等技术问题,但集成系统涉及的业务太多,顶层设计的平台在功能上肯定满足不了各个业务部门的实际管理需求;多部门的协同开发能够解决各个业务系统的管理需求,但是在数据共享、管理权限等问题上恐怕难以达成共识,而且协同开发涉及的业务多、工作量大,开发时间必然拉长,即使开发成功,其时效性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认为,系统集成应当坚持平等、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互联网思维。 这里有一个关于互联网思维的案例。 曾经,诺基亚一年销售过5亿部手机,贡献了芬兰4%的GDP和25%的出口。但2013年以后,他的辉煌一去不复返。反观苹果公司蒸蒸日上,为什么?是质量?是品牌?都不是!——诺基亚是死于工业时代的思维!它采用封闭的思维开发产品,所有功能全靠自己的团队研发,以诺基亚一己之力与全社会抗衡,结果不言而喻!苹果则坚持互联网开放思维,采用开放的平台,通过APP Store市场让全社会无数的公司参与到手机的开发,各类导航、电商、社交APP营运而生,用户得到方便实惠,手机功能无限扩展。 正是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中铁四局正在开展的“基于BIM的集成管理平台”开发工作充分吸收了互联网思维,以“简单好用,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系统集成,并制定了三步走规划。 第一步,建标准。从全局考虑,制定统一的开发框架和数据接口标准,保证系统的统一性,规范数据管理; 第二步,建平台。以项目管理为主线建设基础平台,保证企业核心管理数据的有效收集、传输、管理。 第三步,建接口。各业务系统在统一的框架内按照数据标准各自开发、完善自己的业务管理系统,逐步接入基础平台,根据业务需要从基础平台中提取基础数据使用,并开放相关中间数据供其它业务系统调取、使用。同时,还可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购买接入成熟的专业软件系统。如此一来,不仅能充分调动各业务部门的积极性,而且能有效减少组织协调工作、提高系统开发效率、推动数据的互通和共享。在此也欢迎各大软件公司、专家、学者共同加入进来,为这个平台贡献自己智慧的同时,也收获回报。 2.从大数据分析向人工智能转变。 开展信息化工作多年以来,我们都亲身感受了信息化系统推行阻力之大,一些系统被人为填报假数据、一些系统流程是一个人拿着多个账号在走,当初设想的应用效果,执行下来却变成了“想得美”。 究其原因,我认为与目前大多数软件系统初始数据靠手工录入有关。一方面是线下做完的工作还要到线上再走一遍,增加了工作量,基层人员不愿干;另一方面,安全质量隐患等现场管理敏感数据基层不愿给。所以,要破除信息化系统推行的障碍,必须减少人为误差和重复劳动,解决使用者意愿的问题,这就要从数据源头开始。基于上述判断,中铁四局近两年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数据源问题。 一是广泛开展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前端感知技术的研发应用工作,通过物联网技术自动获取前端数据。 比如,我们利用激光测距、感光识别等技术研发了相关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隧道变形、桥梁沉降、深基坑变形的实时监测,不仅保障了施工安全,还有效降低了工作量强度,解放了人力;利用GPS定位、无线传感等技术研发了架桥机在线监测系统,不仅能够实时监测架梁设备的工作情况,还能自动定位施工位置,实现架梁进度的自动获取。 二是工序验收线上做,解决项目最基本的数据源问题。我们在项目级基础管理平台开发中,根据质量验收标准和规范,梳理了不同专业不同工序的质量验收流程,将工序验收工作放到线上去做,系统平台自动记录验收数据、自动判断验收结果。 这样不仅可以自动生成质量验收资料减少内业资料工作量,还可以让计算机通过对验收结果的检索自动生成进度数据,然后通过BIM模型的调用实现进度可视化;有了进度数据,通过技术开发还可以自动算量,为成本系统自动提供工程量。我们相信这样的思路必能大幅减少现场工作量,有效提升项目管理智能化水平。 3. 积极推进数据共享与分析应用。 刚刚过去的“双11”国人剁手买到1682亿元!为什么电商能够得到如此快速的发展?——这得益于互联网无时不在的连接和无处不在的数据。工业时代无法捕捉的碎片化需求与碎片化资源在信息社会可以轻松实现全球的对接。数据越来越全球化,施工企业如何充分发挥数据的作用? 第一,建立内外部资源共享平台。物资、设备、资金、人才、劳务、技术等资源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及时获取、推送资源信息,让资源有效利用,对提升企业效益意义重大。 中铁四局在中国中铁股份公司的牵头组织下近两年先后建设了主数据平台和财务共享中心,初步实现了组织机构、人员信息等数据共享以及财务数据集中管理。目前正在策划利用RFID技术建立设备、工装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基于物联网的设备自动化管理;正在研究基于北斗定位技术的人员管理。 第二,推进大数据分析应用。信息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利用大数据分析辅助企业管理决策,这也是发展“智慧企业”的必由之路。 目前据我们了解行业内部分优秀的大企业集团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并已部分实现了对项目进度、安全、质量、工期、产值、成本、资金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数据的集成、分析功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了非常详细和准确的数据,效果很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 怎样做成功的信息化 聚焦重点业务 对施工企业来讲,工程项目是企业的利润来源,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工程项目管理就是企业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项目管理来讲,在保证安全、质量、进度可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盈利才是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因此,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必须以项目管理为基点开展,而项目管理则应以项目过程管控为主线、以成本管控为核心开展。 为此,中铁四局近几年先后开发应用了成本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安全质量隐患排查系统、片区管控平台、技术管理平台、重难点工点视频监控系统等多个业务系统,收到了良好效果。 同时,自去年开始开展了“基于BIM的综合管理集成平台”开发工作,预计今年底完成的1.0版本就是针对项目管理开发的,涵盖了质量、安全、进度、工程算量等管理功能模块,并正在与成本管理系统对接; 计划明年开发的2.0版本,将集成相关业务管理系统并升级为企业级管理平台。我们认为“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三化融化是关键。建筑工程企业“三化融合”的基点在“项目”,主线是“成本管控”,关键点是“业务财务一体化”。“三化融合”是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是一把手工程、是推动管理升级的有效途径,其关键在于“融”和“合”,一定不能搞成几张皮。“三化融合”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引导管理变革。 现代社会为什么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红”?因为互联网让一切民主化,形成了一个扁平的世界平台,使得每个人能以个人的形式采取全球行动。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管理会使得决策者与执行者的界面趋于模糊,个体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每个人都能及时获得所需信息、及时决策下一步行动,甚至能够实现数据共享与高效协同管理。 因此,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传统的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的中间管理层必然越来越弱化,以提高组织决策的速度和对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并最终促使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同时,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以及组织模式的变革必然引起管理流程的改变。因此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必须看到信息化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变化,必须适时启动管理流程再造、管理模式再造工作,适时引导企业管理变革,以适应新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强化团队建设。 对大多数施工企业来说,当前信息化建设人才的缺乏已成为信息化工作推进的主要障碍之一。 一方面,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难以吸收到施工单位来工作,尤其是软件架构工程师、需求分析工程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等关键岗位人员的缺乏造成了系统开发困难重重;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平台开发涉及业务种类、业务岗位众多,熟悉不同业务管理流程、有过相关岗位工作经验的“通才”较少。 为摆脱这一困境,2015年中铁四局在管理研究院成立了信息化研究室,面向社会招聘了软件架构设计、需求分析、数据库开发、前端开发等软件开发关键人员,面向企业内部招聘了一批精通项目管理、工程技术、安全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的专业人员,形成了一支专业齐全、经验丰富、素质优秀的信息化研发团队。 在实际软件开发过程中,由我们的自己团队梳理开发需求、设计软件架构、制定开发计划和流程,再以外包的形式委托专业软件开发商进行相关软件代码开发工作。有了专业团队的支撑,我们开发的软件的适用性、实用性、科学性必然有效保证。 做“一把手”工程。 如果给成功案例的关键成功因素进行排序,我会将“领导的支持”放在第一位。信息化工作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组织协调工作多,影响因素多,甚至会涉及众多的利益纠葛,没有领导的支持不行,甚至是非要一把手的支持不行! 为加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中铁四局将信息化工作切实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分管局领导和业务部门负责人都是领导小组成员;主要领导牵头组织制定了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推动信息化系统开发及应用;在不同场合,主要领导亲自向相关建设单位汇报信息化工作。同时,我们编制了《业务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管理办法》,规范了信息化系统开发流程和标准,重大项目开发相关局领导参与审查并提出意见。 -THE END- |
|
来自: 石泉0onq79y8uu > 《建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