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下,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新一轮企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伴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大区域、巨体量、快节奏”等时代特征越来越突显,实时性要求显著提高、感知空间大幅延伸、时间空间窗口压缩,传统的“人在回路”控制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管理需求。 为迅速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中铁四局聚焦“一切工作到项目”,开发具备“信息实时获取处理、临机指挥决策、资源最优调度、系统自主运行控制”等能力的信息化系统,全面落实股份公司信息贯通工程总体实施方案,推动企业高质量变革升级。 经过为期一年多的研发探索,中铁四局信息贯通工程已在全局438个项目完成试点应用,基于“横向贯通、纵向穿透、内部融合、外部互联”的原则,实现了“一次录入、系统共享、规则内嵌、自动推送、动态预警”等信息系统数据治理预期目标,这也标志着中铁四局信息贯通工程首战告捷。 做了哪些工作?
一年来,中铁四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国中铁信息化工作部署要求,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同步组建工作小组、升级改造业务小组、协调衔接保障小组,建立了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工作机构。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架构,本着“需通尽通、能改尽改、可废尽废”的总要求,按照“先通主干、后通支干”的工作方法,制定了详细调研、研发、实施方案,形成了信息贯通工程总体规划设计,并采取分阶段分层次实施策略。 取得哪些成效?
截至目前,已完成“财务、成本、物资、机械、技术、安全质量”等11个业务系统,“集团公司、子分公司、工程项目”多个管理层级业务和数据的全面贯通,同时,集成了BIM、GIS、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和智慧工地、智慧工厂、智慧地磅等内部应用,对接了中铁装备、广联达、1688等外部平台,开发了各层级BI大屏PC端及手机端业务模块,形成了规范统一、多级联动的一体化数据平台,进一步完善并提升了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了坚实的信息化支撑。 上线应用的438个项目中,支持设备管理、人员调配等系统的功能性项目37个,支持合同、结算等全部功能的应用性项目401个。平台历经三个多月的业务流程运行测试,各项指标运转正常,已完成正式运营项目381个,用户数达13000余名,具备新增业务与新中标项目实现正式上线运营条件。 01 聚焦数据贯通
围绕信息贯通核心对象——“信息数据”,按照“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开发思路,在广泛征求各业务系统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以应用程度最广、重要程度最高的进度、成本、物资、财务共享等业务系统为试点,分为梳理数据、分析数据、使用数据三个阶段,建立各类主数据标准和业务规则20余套,通过消息服务总线和技术标准运用保证共享数据的唯一性。 02 组建数据中台
按照高阶规划、系统设计、开发实施、试运行、持续运营五个阶段,组建中台技术开发运维团队,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构筑中台技术底座,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工具化程序对多源异构的数据进行建模、采集、治理、分析、应用,使数据变成资产并服务于企业的管理提升。 03 创建开发平台
以通用技术为基础,集成常用建模工具、二次开发包、基础解决方案等,大幅缩减编码率,为自主设计、开发、测试、部署、运维等阶段提供可视化工具和支撑、管理平台。 04 自建算法库
基于大数据平台,运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自建算法分析模型,支持通用算法和业务驱动算法,并实现数据算法的标准统一。截止目前,已完成7大类共计44套算法模型的开发,并以机械设备智能选型作为突破点进行场景推演。 05 构建业务中台
以“拆分是系统、集成是平台”为基本原则,结合“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的理念,将既有系统中的形象分解、模型管理、要素挂接等核心通用能力进行重构,封装为各类独立服务,形成企业共享服务中心,并通过业务板块之间的链接和协同,以服务总线进行集成,不断迭代和构建企业业务体系生态能力。 06 构筑安全平台 △中铁四局总部数据中心 以“四局云”为基础底座,提供快速、安全的算力服务;应用镜像双活、同城灾备、异地灾备等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并定期开展安全评估;支持数据访问、服务共享、开发平台共享、大数据平台资源访问等权限申请、审核、审计、追溯,提供网络安全保障;构建安全通道,筑牢网络防线,每年有效防范各类网络攻击100万余次,保障了企业网络和数据的本质安全。 还有哪些任务和规划? 在实施过程中,全局100余名专职人员,300余名兼职人员参与其中,先后共梳理了17个系统上千个功能点和数据流,解析数据字段含义及取数规则13余万个,分析各类主数据280余万条;制定数据标准、指标分析体系、数据管理办法以及作业指导书百余项,数据清洗、标注200余万条,删减各类业务功能160余项;优化完善各类业务流程50余项,更新业务系统信息管理办法40余次,调整层级管理权限百余次。 据悉,中铁四局信息贯通工程共分三期推进,其中,一期全面打通底层数据,满足关键业绩指标(KPI)提取;二期完成要素全覆盖,形成产业链生态环境,实现数据的智能分析(BI);三期通过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AI)的深度融合,打造为可视化智能决策系统。当前,一期已全面完成,二期正积极推进。 图文 / 张大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