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与哲学,谁更高级?

 阿里山图书馆 2018-02-07
音乐与哲学莫扎特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他的作品里有哲学意义的哭!

音乐,哲学,完全不在一个范畴。
二者谁是人类最高级的思维活动?这是让我怎么也不肯释怀的一个命题。
音乐遨游在情绪的天空,她可以最深刻、最细腻、最广泛地表现人类的情感世界——没有情感的音乐创作根本不存在。哲学行走在理性的石阶上,哲学家必须以缜密的思考,严格的逻辑性来揭示人类与自然界本质上的规律。但是音乐和哲学都超越了语言的羁绊,没有国界的限囿,音乐大师和哲学泰斗的作品,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哲学家伟大吗?当然!康德一辈子没有离开过他居住的小镇,每天的生活起居都严格地遵守一个格式。居民们甚至可以根据康德的行动来准确地判断钟点。但是他却可以不停地思辩那些高深的理论,琢磨宇宙间最宏观的规律,并且自成一说。

音乐家的天赋几乎和哲学家一样属于最高的等级。海顿、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他们调动7个高低不同的音符,畅游在人类精神的海洋,一个蝌蚪文、5条直线、几个符号就能组合成一部部美妙绝伦的音乐极品,流传愈久,光辉愈彰。人们试图去解释这个奇妙的现象,试图通过大师的作品来分析大师的性格、思想,再现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教科书、文论及文学著作成千上万,他们被译成各种文字,进入全世界各地的音乐院校。然而又怎么样呢?音乐家一个个仍然熠熠闪烁着神秘的光彩;对他们个人及其作品,仍然其说不一,没有真正认同的“公论”,任凭卡拉扬、小泽征尔、马友友、陈美和帕瓦罗蒂们去挥洒个自的不同诠释。因此,有音乐的地方,就有不同的乐迷群体,乐迷分流的本质,是精神感受的区别。

 

显然,哲学家和音乐家都需要思维的天赋,没有哲学和音乐的思维逻辑,再刻苦也是无用。所以,从古至今,哲学家寥寥无几;音乐家也寥寥无几。

也许,就像中国的祖冲之算出圆周率,西方的古埃及建成金字塔,他们都仰承着某种“神助”抑或“宇宙信息”?

  

对于哲学,语言完全可以充当其表达方式的基本元素了——一段文字表示的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一般不会有歧义。但是对于音乐,语言却显得笨拙。同一段乐曲,在20个人的耳中会出现20种意境与联想。试图用文字去诠释音乐,总是让人感到有点“不尽人意”。好的音乐,真的令人“欲辩已忘言”。在只有音乐才能梳平心情的时候,是很难用语言的东西来替代的。也许音乐的出现,天生就是为了弥补语言之不足。

就像有的人永远也看不懂哲学一样,有些人永远也听不懂音乐,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音乐与哲学,一对携手的神童,哲学是智慧的人在传播智慧;音乐是智慧的人在传播情感——智慧与情感,是人类最最伟大的两种产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