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坛名家 | 说说立新

 月满西楼057 2018-02-08


赵立新

  赵立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印学研究所研究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辽南印社名誉社长,铁岭印社名誉社长,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画家,中国篆刻网论坛总版主,中国书法网论坛总版主。篆刻作品获全国篆刻艺术展铜奖,论文获“康有为杯”全国书法家作品评展暨碑学与康有为书法学术研讨会优秀奖。书法、篆刻作品入展中韩书法篆刻交流展,辽宁省第一、二、三届书法探索展,全国第二届新人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六、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五、六、七届篆刻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以及全国首届篆书展等大展。出版有《当代篆刻百家·赵立新卷》《当代名家印谱·赵立新卷》,参与编辑《沈延毅诞辰百年纪念集》《辽宁省书协晋京展作品集》《沈阳市书法家协会成立二十周年作品集》《聂成文书法集》,主编《辽宁篆刻名家刻心经作品集》《辽宁篆刻名家刻三十六计作品集》《辽宁省第二届篆刻展作品集》《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书画展作品集》等。



  近日,赵立新发来微信,告知他马上又要出一本最新的作品集,是关于他这两年的书法与篆刻。因为时间紧,他甚至以命令的口吻相催促,让我写些文字。当然,他也会以他擅长的“招数”,比如说,“马上给你凿一方铜印啦”“完了请你喝酒”这样的许诺相引诱。我之所以踟蹰再三,真的不是故意拖延和“卖关子”。说真心话,几次都拿起笔,但即刻又放下。对于立新,对于眼前这位二十几年的兄弟,我不知从何写起,不是因为不熟,反而倒是由于太熟悉的缘故。

  二十多年前,我投考吉林大学、启叩丛门之际,立新就在丛文俊先生的身边出现了。后来才知道,在这之前,他已经向丛先生请益有年,从篆刻到书法都深受先生的影响。而且凡是丛门的大型活动,立新都会一马当先,跑前跑后,极尽他善“张罗”之能事。所以,立新虽为先生所谓的“私淑”弟子,但他在很多时候,都比我们这些“正式”的学生做得还要多,这也是立新在“丛门”有“威望”的根由所在。

  正如丛师对立新的评价所说的,他“性淳良、急公好义,待人以诚,人亦友善之”。在近二十年的东北乃至全国书坛,立新的爽快是出了名的。加之其过去“好客、善饮”,甚至是“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曾有豪言“拿下此碗”至今仍在坊间流传。而且在每个朋友的内心,都会有一段关于他的故事。好戏谑、喜逗哏,与人交不立涯岸,无机心工巧,这是立新这么多年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立新也不止一次给我讲他的“成长经历”和“家史”,传奇得像小说。他吃过苦,不同常人的辛苦。因此,他“淳良”的天性或许正与这段心路历程有关。他把自己童年时的“辛苦遭逢”化作了后来生活里的“一片冰心”。其实,这也深深地影响了他后来的艺术追求。

  按照传统的“知人论世”说,下面我们便可以说一说立新的书法、篆刻了。

  立新于翰墨金石之道起步很早,据他讲是从青少年时代便开始了。他参军在沈阳。当时沈阳浓郁的书法风气及名家荟萃,为他的艺术学习提供了宽广的背景。加之他勤勉好学、乐于请益的天性,使得他进步飞快、眼界大开。

他的篆刻风尚是从汉印中平整一路的作品发源的,而且矢志不渝。无论时风朝哪面吹,他都坚持正大、明朗的取向,不偏颇、不极端。因此,他的作品几十年间一直保有一种中和之美,尤其是他为很多书家朋友所刻的姓名印更是如此。正是缘于此,他的印章才“一石难求”。当然,立新也是广收博取的。尤其是近年以来,他对将军印、玉印和明清流派印以及近代吴昌硕等人都有过深入的研习和追寻,其风格面貌更加呈现出多元的特征,而且时见个性的发扬和灵光的乍现。

  立新的书法以大篆筑基。他十几年间遍临钟鼎金文,并在丛先生的指引和影响下,渐入堂奥,深得金文之三昧。从篆引形似的模拟到心性体悟的感受,他像一个晚熟而又气质独具的孩子一样,正在逐渐展示和发挥他自己的优长和天资。

赵立新书王维《相思》

赵立新抄录近人集联句

赵立新临《炉盘》

赵立新书《长风直挂》联

赵立新书《好古游心》联

  他的行书也属于平和中正一路,信笔写来,不故作惊人之笔,但确也可见其“林泉”与“丘壑”之气象。

  当然,立新虽说也做了“姥爷”,但其实还算年轻,尤其是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仅仅算作一个起步的阶段,有很多精神层面的、不易言说的东西还要交由时间与天然。因此还有一些关于批评他的话,我也会在私下交流。好在立新是一个谦和朴质的人,任何褒贬、抑扬乃至于溢美都不会让他停止一贯疾驰的脚步。

  祝立新永远进步、永葆青春!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