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远光 || “亚洲明星”升腾的地方【第233期】

 秦岭之尖 2018-02-08



巍巍苗岭,山峦迭起,犹如藏龙卧虎之势。茫茫黔中大地,群山环绕,竟象座座丰碑矗立。

就在这千沟万壑之中,一个不知名的山沟里,座落着0一一基地第一设计所----一个肩负着歼击机飞机设计任务的地方,一个“亚洲明星”升腾的地方。



山沟里的飞机设计所


一  艰苦创业


那还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是“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使这个穷乡僻壤开始沸腾了。人们从大东北、祖国的四面八方涌向这块贫瘠的土地,不知是航空工业的“第几方面军”在这里安营扎寨,开始了艰难的“三线建设”的创业历程。

要在一个沟坎不平、荆棘丛生的荒寂土地上建成一个航空工业基地,把它与世界文明拉紧,我们的前人恐怕是想也不敢想、梦也没梦过。航空工业的建设者们,怀着一腔热血,凭着对祖国的一片忠诚,硬是在这里实践着前人未干过的事业,甩开膀子大干起来;查地形、找水源、搭起临时住房。咸菜就着馒头、餐风露宿,钻山沟、爬大坡,在寻找三线建设、航空工业基地今后的发祥地。

一时间,开山放炮、架桥铺路,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昔日沉寂的山沟开始苏醒了。

0一一基地第一设计所就是在这样的大潮之下应运而生的,它始建于一九六八年。说是建所,除了几十号人之外,竟是一无所有。大家围坐在刚盖好的“干打垒”房子里办公,筹划着如何在这里起步。可是,起步又谈何容易!在这几十号人当中,真正参加全机设计的人员寥寥无几,飞机设计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靠几十号人的设计队伍来完成,这似乎是新的天方夜谭。

面对着严峻的现实,三机部、0一一基地的决策者们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先从仿制开始!于是乎,在还没有完全竣工的厂房里,“大干歼六飞机”的口号便价天山响。

一九六八年,那还是一个多事的年代,席卷全国的“文革”风潮仍在延续,在这山沟里,虽说还没有达到发疯的程度,但也引起了不小的涟漪,仿造的任务也几乎受到干扰,中央及时地采取了对军工企业实行“军管”的策略,加上军工单位准军事化的组织纪律性、正规化的管理基础,以及当时的“要准备打仗”的战备观念所带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使仿制任务得以继续进行。

任务的下达,就是战斗命令。几十号人的设计队伍,立即全员地投入了战斗,整理、消化图纸、下厂协调、还要顾及生活;在仅有一台破吉普车的设计所,常常就被交通工具困扰得透不过气。尽管司机超负荷的运转,但是,顾生产就顾不了生活,顾得了生活又顾不了生产,在这方圆数十公里的生产线上整天疲于奔命,人们只好步行下厂,而骑自行车下厂,那已是较好的享受了。常有闲情娱趣的人以骑自行车为乐,倘若也日复一日地骑车下厂,恐怕是再也提不起什么雅兴了。

创业的确是艰辛的,亲身经历过的人,体会就更深切。“信念是支撑克服困难的源动力”,这是当年设计所的“元老们”常念叨的一句口头禅,诸如李秋乐、李岐山、于希明、吕春芳等同志当年就饱尝过酸、甜、苦、辣的滋味,既要接受“文革”的“洗礼”,又要肩负创业的重担,如果没有一个相信事业会成功的坚强信念,没有一点为别人着想的精神,恐怕实在是难为“两全”的人啊!



设计所组织计划部门的部分同志


是的,关键在于信念、在于精神,那年月是信念、是精神激励人们克服了住房的简陋、吃喝的粗俗、用具的原始;在一个现代化的企业里,仍在延用原始的劳作方法去完成飞天的使命,这是一个多么强烈的时代反差啊!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中国人办到了,三线建设者们做到了!人们“连滚带爬”,汗水和着泪水,一九七0年九月十八日,终于在祖国的西南上空升起了第一架歼六Ⅲ飞机,昭示着祖国的空防力量不断加强与壮大。人们欢呼着“山沟里飞出凤凰了”。

仿制的首次成功“虽算不得什么奇迹,也无论今后的历史学家如何评说三线建设的功过是非;但人们却用自己的朴实行动证实了一个事实:山沟里也可以生产飞机。


二  初露锋芒


歼六Ⅲ飞机的仿制成功,是令人欣喜的,也更进一步增强了

建设者们的信心,也激发了飞机设计师们的灵感,他们给自己找“麻烦”,他们给自己“压担子”!他们提出能否在歼六原型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飞机性能进一步提高。他们这一动议,得到了部领导的首肯。于是歼六甲飞机的八大改进项目又摆在这些设计人员的面前。

良好的愿望固然是事业成功的开端,但离不开严谨的科学态度。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勤奋工作,离不开多次反复的验证。一所人虽具有良好的工作愿望和冲天的工作干劲,却被无试验手段给难住了。那时节,人们常被“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所振奋,他们又真的挥戈上阵了。俗话说“人是逼出来的”,一所人把自己逼上了“虎背”,没日没夜地查资料、算数据、求援于全国各地的老大哥单位。不耻下问和工人师傅反复琢磨、反复推敲,自制部分试验台架,硬是相继完成了进气道、副油箱投放、全机低速测力等风洞试验及操纵稳定性等项目的计算,雷达、无线电等电子设备的地面模拟试验、电气负载试验和零部件的静力试验等。为飞机的改进设计铺平了道路。

一九七四年五月,三机部根据中央指示,正式下达了“关于歼六甲设计试制工作的通知”,经过一年多的奋战,在歼六甲飞机上安装645雷达、锥体整流罩前移、副油箱外侧加装空对空导弹、采用歼六Ⅰ型火箭弹射救生系统、减速伞仓上移、采用盘式刹车无内胎机轮、采用单层可卸式短机尾罩、双发动机加装932甲尾器。经过反复试验、反复论证,认为方案可行,对于加强作战能力、加强夜间制空权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飞机研制进行到了关键时刻的时候,一九七五年五月,三机部主持召开了“歼六甲飞机成品技术协调会”,最后扫平了研制中的障碍,十二月二十一日,第一架全天候歼六甲飞机诞生了!0一一基地召开万名职工祝捷大会,祝贺歼六甲飞机成功上天。

歼六甲飞机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歼六甲飞机的改进该型项目荣获三机部、贵州省科学大会奖。

歼六甲飞机的改进设计研制成功,锻炼了人才,年轻的设计队伍初露了锋芒,也逐步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三  在徘徊中前进


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也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尽管歼六甲飞机的成功上天,成批生产后,装备了人民空军,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军队迅速改变装备,人民空军要求装备新的机种,势在必行。三线建设者们又在面临新的挑战。人们还没来得及品味歼六甲所获得的荣誉,就又陷入新的“迷茫”当中。

更新部队装备,不断加强国防力量,是一切军工企业和设计

部门的首要任务。0一一基地的决策者们和全体职工常常苦于无新机种装备部队而忧虑,不少人夜不成眠,苦思苦想,希望有一天能有自己的机种面世,装备人民空军,那该是多么令人欣慰的快事。

然而,事实是严酷的。一所人,左冲右突就是找不着突破口,领导看在眼里,心里也犯难,全基地几万名职工等着要饭吃,总得找活干啊!于是,经过部里协调,同意安排歼六飞机修理任务;一九七七年二月,0一一基地又接受歼七Ⅱ的复制任务,设计所理所当然地承担了复制设计任务。同年五月着手设计复制图纸,七八年底基本完成全部发图任务,七九年初到八0年十月,各有关厂先后完成了零部件的生产和总装工作,飞机战术、技术性能均达到设计要求。

在这期间,设计所和有关生产厂密切配合,为部队提供了数百架歼六、歼六甲、歼六Ⅲ、歼七Ⅰ、歼七Ⅱ、歼七Ⅲ飞机,在徘徊中前进,为装备部队作出了贡献。

从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设计所经历了仿制、改进研制、修理、复制的反复锻炼,基本建设、试验台架、测试手段、技术队伍也有所发展壮大。设计所的决策者们认识到:像孩子一样老咬住母亲的乳头是长不大的,光靠仿制、复制老产品无出路;在改进设计歼六甲飞机的过程中,他们也尝到了“甜头”,他们也在酝酿如何搞好后续机种、搞出自己的产品的问题上动脑子。因而注意在扩大设计队伍、锻炼设计队伍上下功夫,进行技术力量的储备,同时还加强试验手段的建设,当时的行政、技术领导李秋乐、于希明等同志不愧是有识之士,尽管在经费困难、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仍然主张加强试验手段的建设,因而,液压、燃油、操纵等试验台开始筹建。

在近十年的徘徊中,一所人曾作过不懈的努力,除了进行技术力量储备和基础建设之外,一方面还在进行着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其中不乏有识之士,诸如军械专家李松德、飞机设计师江双林、杨道明、肖斌、工人技师张敏杰、汽车司机杨绍武这样一些有才华的同伴,他们一心扑在工作上,为设计所的未来,为设计所的发展呕心沥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弹奏了“三线建设之歌”,更用行动为后人架设了通向成功的阶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他们与三线同在,他们与一所同在。

这里虽不是硝烟浓烈的战场,但它却是意志、毅力的搏斗。弱者在这里必然败阵,只有强者才不会退却,甘愿“横卧”山沟!

徘徊并不等于消沉,徘徊是一种积蓄、预示着一种迸发……


四  零的突破


一所人经过近十年的磨练,一支歼击飞机设计队伍逐步成长起来了。人们萌动着希翼,不愿在吃别人嚼过的馍了。早在七九年以前,设计所的决策者们就意识到要搞后续机种,要搞新机种的预研,经过多方反复调研,加上搞了这么多年的飞机,发现空军很需要教练机,我国的高级教练机仍是个空白,人们像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高兴。对,就搞高级教练机!还没等歼七Ⅱ飞机生产定型就已着手搞歼教七飞机的预研工作了。

值得一提的是,空军听说一所要研制歼教七飞机,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对于坚定一所研制歼教七飞机的决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歼教七飞机的研制,有一所人的热情,也有空军的支持,仍经历了波折。在没有纳入国家计划之前,设计所虽已做了大量的调研、论证工作,几经申报纳入计划,一直未获批准,人们不知为这灼人的问题动过多少脑筋、相持近两年,就是批不下来。究其原因,队伍太年轻,就怕“啃不动”。

设计所的领导层、公司、基地的领导层也不知开了多少会,研究啊,讨论啊,一时也难有个万全之策;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大家一致认识到:歼教七飞机的研制是关系到全基地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把研制歼教七飞机视为“保生存、求发展、争贡献”的大事来抓。



设计师们在讨论研制方安


在京召开的任务分配会议上“险情丛生”,任务险些被实力雄厚的老大哥单位“抢去”。出席会议的领导顾不得许多了,不给就要!厚着脸皮也得争,不能功亏于溃,何况还有几万名职工翘首以待!态度之诚感动了“上帝”,部里居然松了口,不过研制费只给3500万元,钱,这个既讨厌又离不开的东西,有时还真能制约人的行动。

以往人家研制一架飞机少说上亿元,而今仅3500万元,这在中外航空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干,还是不干?基地领导眉头紧锁,咬咬牙,认了。谁叫你抢着干呢。

任务得来不易,基地号召各零部件生产厂家多做贡献,把眼光放远些,不要动脑筋在研制工作中发财,最多只能收取最低成本费,有的干脆记账。穷日子得用穷办法过!

无论如何,任务到手,人们就像捡得“金蛋”一样的高兴。

想到今后大有干头,人们着手制定正式的研制方案,自制吹风模型……正当干得火热的时候,有人指出:“还没有正式批准呢,怎么就干开了?”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渴望已久的三线人那里还顾得这许多,四平八稳地等批准也不宜运用到经营管理之中了,决策者们认识到抢在时间前面才有出路,斗胆地作出“没批我们也要干”的决定。这就是三线人的脾气,专找硬的下牙!于是,一所人开始了紧张的测绘、设计工作,一个共同的口号调动全体一所人的积极性,一定要搞出“争气机”!一九八二年六月第一设计所终于发出了第一批歼教七飞机的第一批图纸,接着,各有关生产厂大干工装、作工艺准备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天有不测风云,正在火候风口之上时,又瓢泼了一盆凉水,接到电话:叫不干了。理由是贵州搞开发性机种,条件不成熟,委婉地道出了不信任,毕竟担心怕砸锅啊!公司党委会召开了,一所党委会召开了,都在共同讨论一个议题:“干;还是不干?”如若不干,几千多万的经济损失是小,政治上的损失可就大了,三线的航空工业何日才能翻身!那耻辱架将牢钉在贵州军工人身上,谁能受得了!

“干,一定得干!”党委一班人统一了意见,几万名职工坚定了信心,带着敢立“军令状”的劲头,理直气壮地到部里请战去了。像士兵请战上前线一样,态度之坚决,决心之巨大,真可谓带着几分悲壮。部长研究陈述后,就像签署一道作战命令一样的庄严,终于在文件上签字认定了,保住了歼教七飞机的研制工作得以继续进行。

啊,没有什么比信任更有力了。三线人的努力得到了承认,在没有什么比这更能鼓舞人心的事了!

风风雨雨五年整,一所人和几万名工人兄弟用自己的血和汗浇灌了一朵盛开的鲜花—歼教七飞机问世了,这是一所人,也是整个0一一人从无到有,实现了零的突破,终于有了自己的机种。



歼教七飞机试飞后安全着陆



试飞员凯旋归来



设计所所长余岳本和试飞员亲切握手


歼教七飞机是争气的飞机,在一九八七年六月的巴黎航展中扬眉吐气,面对强手如林、世界发达国家众多飞机中,被誉为“亚洲明星”,一颗新星升腾起来了,歼教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所人在歼教七飞机研制工作中荣立集体功。这对于日夜奋战在山沟里的三线人来说,时至今日,方领略到它成功的自豪!

歼教七飞机的成功上天,令世人刮目相看,很快就挤身国际市场,先后出口亚洲、非洲等地区和国家,成为我国出口飞机最多的一个机种,为国家创汇做出了贡献,为国家赢得了美誉。

歼教七飞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第一设计所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从仿制、改进设计、修理、复制到独立设计的过程中,一批新人锻炼成长,有脱颖而出的全国最年轻的飞机总设计师,有日趋成熟、指挥若定的老总设计师,一批中青年技术专家也应运而生。设计所,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设计所,一个充满色彩斑斓的地方,一个“亚洲明星”升腾的地方!


五  辉煌的时刻


设计所,一个与著名风景区—黄果树大瀑布、龙宫彼邻的地方,人们无暇顾及它们的秀丽丰姿,但却被它们的灵气所感染。一所人啊,就像那千百万年鬼斧神工雕刻龙宫一样的设计自己的产品;一所人啊,就像那千百万年奔腾不息,永不回头的大瀑布一样的永往直前!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中航技与客户签订提供新教练机的合同。客户要求是严格的,干与不干,完成与不完成任务,除了关系到基地的发展前途,还多一个关系到国家的声誉!干,这是毫无疑议的!虽说不像搞歼教七飞机那样任务难以到手,可那太短的研制周期在世界航空工业的研制史上还未出现过,不能不令人望而生畏。但中国人就专爱干别人没干过的事。部里总工程师亲赴贵州动员。局党委、所党委、所总师层层动员、层层交底:“后退没有出路”,“硬着头皮也要上”!三线人啊,就是这样的单纯,就是这样的齐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于是,设计发图、配合生产,一场波澜壮阔的歼教七P型机大会战开始了!

不少人日夜连轴转,熬红了眼,甚至病倒在设计、生产现场也不下火线,不少同志暗下决心向“长二捆”精神学习,豁出去拼了也要拿下P型机!于是不少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在现场出现了。像冲锋在前的党员李联成同志,顶着病痛也要奔赴生产现场;像副总设计师陈永陔同志胃出血也舍不得离开生产线;也产生了像于希明那样的全国人大代表;像吴炳麟那样的省级“有贡献的技术专家”。

历史的车轮进入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人还在仿照当年“上甘岭的生活方式”,以饼干充饥;不是他们不愿意享受那几碟菜、几杯酒的悠闲生活,实在是没时间啊!在这快节奏的日子,只好咽上几块饼干,聊以安慰那咕噜的饥肠,权作能量的补充,又投入紧张的研制工作中去。

随着设计发图之后,大量的工作表现在配合研制生产上,任务的紧迫不容许建设者们按部就班,只能采取高度的平衡交叉的作业方法,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到工厂去,到生产现场去,和工人同志们一道商讨生产中反应出来的种种难题,及时地克服了道道难关。

当研制工作进入到白热化程度的时候,设计所及时地派出了部装跟产现场指挥组、总装跟产现场指挥组,有力地配合了部装、总装生产。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不同的生产方式来组织生产的,设计所跟产服务的一些做法虽算不得什么发明创造,但却实实在在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于是乎,本来几天或几月才能完成的任务,几个小时或几天就完成了。为缩短P型机的研制周期赢得了可贵的时间。

涉外研制的P型机,人们懂得如期交付的重要,更懂得产品质量的份量,因而,打研制工作一开始,就相应地制定出了一套质量控制程序,精心设计、严格审签、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审慎处理、反复验证,尽最大可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此,一所调动了各方面的人力物力大保质量关,诸如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利用现有试验条件进行反复试验,还不惜重金求助于兄弟单位帮助验证,一切全为研制出高质量的产品。

辛勤的汗水必然浇灌出胜利之花,经过十九个月的顽强拼搏,一所人和整个0一一人一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了一个“0一一精神”和“0一一速度”,在飞机研制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当通体墨绿的P型机静候在起跑线上时,全体一所人、0一一人的心被牵挂着,考验劳动成果的时候到了。


一九九0年十一月一至五日,P型机评审会在安顺召开了,会上吴炳麟总设计师那落地有声的报告,如数家珍似的在描绘着各种数据、各种战术、技术性能,各种反复验证强有力的数据,来自部里的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位专家认真地审视着、倾听着。人们一致认为P型机的研制,有着充分的论据、有着合理、科学的见解。部领导、专家评审组犹如法院合议庭一样的庄严,作出了公正的裁决,王昂总工程师签字了,专家们签字了:同意放飞!

一九九0年十一月七日,机场上人头攒动,虽是寒风习习,但人们似乎并无感觉,无数双眼睛盯着跑道起点静得出奇的飞机,它那矫健的机身,似乎在告诉人们“等着瞧吧!林宗棠部长稳坐在试飞主席台上,操着宏亮的声音,发出了放飞的指令,一个辉煌的时刻到了!一时间发动机的轰鸣声响彻整个机场上空,飞机滑向跑道,像弦上箭,直刺蓝天,它把三线人的心、三线人的情、三线人的意也一同带上了苍穹!……成功了!!……又一次重大的成功!《安顺日报》、《贵州日报》、《中国航空航天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都相继编发了报导,一下子,这山沟、这三线似乎与外面的世界拉近了许多、许多!


六  路,仍在延伸……


三线人毕竟是三线人,他们冷静得似乎有些过分,成功的喜悦刚在他们脸上闪过,还来不及把酒庆功,就又投入了新的战斗!

P型机上天后的许多工作,诸如定寿延寿、设计定型、生产定型等工作仍需要人们再去努力完成;飞机上天了并不等于“船到码头车到站,路仍在延伸……歼教七系列飞机的改进改型工作又摆在这些设计师们的案头上了……。事物就是这样不停的运动着,循着“否定之否定”的自然法则前进。一所人没有陶醉在今天的功劳簿上,而是把眼光盯住未来,把每次的成功当作新的起点。难能可贵啊,值得讴歌的一所人!假如一切事情都能如此办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被克服,还有什么事情办不了呢!

一所人,从来就是“不安分”的,为适应改革开放大潮,一方面坚持“军工第一,军工为主”的方针,一方面又引入竞争机制把角逐伸到民品开发领域中去,一所提出改变产品结构,参与市场竞争,相继引进了视频机械、汽车零部件开发,时下,微型汽车的研制工作又频频告捷,在不久的将来,飞机、民品比翼双飞,那时的0一一基地第一设计所才是另一番洞天呢!


七  尾声


0一一基地第一设计所从创业到现在,历时近四分之一世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创业的精神从未中断过。今天建成了有总体、结构、系统、军械电气、标准线路、资料情报及附属的机加、试验等门类比较齐全的飞机设计所,并逐步建成液压试验台、燃油试验台、灭火试验台、电网试验台、飞行操纵试验台、军械试验台、电子计算机系统,形成了一定的试验能力,在仿制、改进研制、复制、测绘设计、自行独立设计等过程中都先后发挥了积极作用。

设计所发展至今,谁还能说这里不是三线建设的发祥地,谁还能说这里不是创业者的风水宝地!

当今的世界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界,当今的时代是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要想赶超时代、不做落伍者,一所人啊,又得开步朝前迈!

一九九一年四月 草于重阳坎

附记:此文,系原为电视专题片写的解说词,但因种种原因,电视专题片已经无法呈现;现只能将此文作一般报告文学读吧。


作者简介:郑远光,经济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曾在云馬中学当过老师,后调到飞机设计所搞管理工作,是航空学会会员,神剑艺术学会会员,被多家媒体,如'中国航空航天报”,'贵卅航空报”,'安顺电视台'聘为特约撰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