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联掌故: “读万卷书”对个下联

 五蕴皆空如星辰 2018-02-08

中国文人的修养,多在诗、书、画、印、联,对联是文学的初级内容,古时私塾读书有一项基本功就是对对联,对对联读书进学的基本功,因此,很多对联,跟读书相关,今天接着再说几副。

清代诗人李葂,安徽怀宁人,客居江苏扬州,跟“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关系不错,他曾赠送郑板桥一联,上联:三绝诗书画;下联:一官归去来。上联的三绝诗书画是指郑板桥的三项艺术成就,在当时当世,郑板桥的艺术成就中,诗、书、画三个门类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个上联其实要对下联不易,因为“三”是数目字,而后面的诗书画刚好三样,下联如果仍对数字,任一数字都不易工,妙在李葂引用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曾创作名篇《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令后回归田园隐居之后,写了这篇文章,对自己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大事铺张,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文人气节,一方面展示了田园之乐,郑板桥有相似的经历,他因赈灾而得罪上司,最终也辞官而去。这副对联,写尽了对郑板桥的赞赏之情。

(郑板桥像)

清代还有一位学问大家,叫陶澍,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年间的进士,历任过户科、史科给事中,清治下,满人做这个官是正四品,汉人做这个官是正七品。到了道光年间,终于做到了两江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是个大学问家。他曾经写过一副激励人读书的对联,上联:台接囊萤,如车武子方称学者;下联:池临洗墨,看范希文,何等秀才。这副对联,要想读懂,必须明白里面的典故。台接囊萤,指紧接着囊萤台,《晋书.车胤传》中,记有这一段:“胤(车胤,字武子,东晋孝武帝时曾任吏部尚书。)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古时候全靠油灯读书,油又太贵,车胤凡用白绢口袋装上萤火虫在晚上照明夜读,可见发奋程度,后人在他的故乡建了囊萤台纪念他。“囊萤夜读”由此成为典故。

(范仲淹像)

下联也有典故,据《大明统一志》《直隶澧州志》载,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时曾在湖南天津市学,因“工书耽诵”,常洗笔砚于池,则“其池中水石草虫尽为墨、赤之色”后人名之为“洗墨池”,后成为澧州“内八景”之一。范仲淹广为人知的是他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广为传诵,其实,他小时候勤奋读书的故事,也值得学习。陶澍用两个典故构成一联,激励后人以古贤为榜样,发奋读书,以求有所作为。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万历进士,历官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不附权贵,最终被革职,隐居故里20年,这20年里,著作颇丰,经典戏曲《牡丹亭》、《南柯记》都出于此时,他有一副对联,对后世来者,也有警醒意义,上联:天地间都是文章,妙处还须自得;下联:身心外别无道理,静中最好寻思。天地万物都是文章,每一篇文章的妙处只有自己用心体会才能获得。除了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之外,世上便没有其他可供人分析与把握的道理了。这些道理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才会获得,此联的意义,越是深思,就越有心得。此联对于后人的意义在于万物皆理,静中有得。

(关于汤显祖的邮票)

清代有一文学家名叫石成金,江苏扬州人,他写文章常取居家平常之事,在平常文字里见大道理,写作风格像近现代的路遥,他也有一副对联,谈到读书与治学,上联:江郎才尽 书有神,下得十分功夫,即得十分效应;下联,洗心无垢,去得一种驳杂,便得一种精纯。意思很明白,读书学习的效果是非常灵验的,下了十分功夫去学习,就一定会得到十分的功效。所谓的治学修养,就是不断清洗掉自己心灵上的污垢,去掉一分的杂念,便能成就一分的精纯。

(魏源雕像)

今天标题里的“读万卷书”,本身有一副对联,上联:读万卷书,下联:行万里路。意谓读书求学的两大途径,清代大学问家龚自珍将其合并作为上联,并对以下联:综一代典,成一家言。并以这副对联送给了自己的至交魏源,用于赞赏魏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成就了大学问,然后综合一代典籍文献,总结出一套自成体系的学说。魏源是龚同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擅对对联的大家,如果仅以“读万卷书”为上联,除了“行万里路”,还能对出更好的下联吗?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