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广东:成长吧!孩子

 咨询师曹丽君 2018-02-08

成长吧!孩子
由电影《摔跤吧!爸爸》谈孩子成长教育

                                                                                           魏广东 2017/5/23

最近,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大火,网上关于这部电影也是好评不断,认为这是一部励志电影,弘扬了“正能量”。


当然,也有一些人对电影主人公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做法不甚认同,就像他的妻子达亚卡对他的质疑一样:父亲是不是有权利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的人生中去。

我倒不是很想讨论父亲的做法是否合适,而是想通过吉塔成功的历程谈一谈孩子成长的历程及相应的教育。


这部电影有很多个点可以说,而吉塔的成长——由表现摔跤天赋到夺得摔跤世界性冠军——则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点。


可以说,吉塔的成长过程是大多数孩子都会经历的过程,而幸运的是,吉塔的爸爸马哈维亚给予了正确的教育,所以孩子才获得了成长以及取得了成功。


最初,还只是个小女孩的吉塔只是表现出了一些打架的天赋,而爸爸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孩子的这种天赋,才有了后来的训练和成功。

从这一点上来说,非要批评爸爸是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是不公平的,因为孩子表现出了摔跤的天赋,爸爸只是因势利导,有目的的培养而已。


更何况,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成长,我们生来都会受到父母的期待,名字便是期待的表现之一;然后我们又会对我们的子女产生期待,这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对此,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能够把我们的期待与孩子本身的天赋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考虑自己的需求。


在孩子的童年时期,我们还是很难谈个性化教育的,因为这个时候孩子们的个性还不是那么明显,甚至还没有形成。


小女孩吉塔和她的妹妹巴比塔对于父亲要求学习摔跤几乎没有太多的异议,因为这个时期,她们的心理还不是完全独立,可以说是依附于父母的, 自然对父母的决定只有服从。


这个时候,父母的决定在孩子那里就比较容易被执行,父母更有“父母”的感觉,甚至有不少父母留恋这个阶段而不愿意面对长大后有了一定个性的孩子,最终亲子之间产生强烈的冲突。


然而,再依附于父母的孩子面对劳累和辛苦时都会产生逃避甚至反抗的心理。在训练中,吉塔和巴比塔不得不早起锻炼,不得不放弃了美食,更让她们难以接受的是父亲竟剪掉了她们的长发,剥夺了女孩子最珍爱的对美的追求的权利,实在忍无可忍,她们便开始反抗了:调了爸爸的闹铃,假装训练,偷偷参加社交聚会,装作很容易被打败,等等。


应该说,再突出的天赋,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也是不可能变为真实的能力的。但是,再严格的监督,如果没有孩子自己的觉悟也是不可能促进孩子的成长的。

电影中,正是因为吉塔从她即将嫁人的同学那里获得了感悟才真正开始了训练。可以说,吉塔自己觉悟的那一刻才是她走向成功的真正的开始。


在父亲的严格训练下,吉塔开始步入摔跤场,并且从初出茅庐的小丫头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全国摔跤冠军,最后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学习。这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然,孩子终究是要走自己的路的,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逐步的放手。

当然,这种放手是痛苦的,更何况,这一时期父母还不得不面对来自孩子的挑战甚至蔑视。此时,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去压住孩子,而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


电影中的爸爸并没有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只是对于吉塔的离开没有办法。吉塔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开始批评爸爸的做法落伍,父女关系剑拔弩张。


我想,如果这个时候爸爸知道这是女儿成长的必经之路的话,他就不会那么痛苦,孩子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



孩子进一步的成长的标志就是他开始重新审视父母的时候。


吉塔在遇到了诸多困难之后,开始重新接受爸爸的建议,这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吧。


孩子对于父母,总是从依从到叛逆再到接受和认同一路走来的。只是,这时候的认同不再是毫无主见的依附,而是更理智地接纳。


最后,爸爸没有参加上吉塔的决赛。这也是必然的,孩子的路最终还是要靠孩子自己,父母的作用不过是助推一程而已。


除此之外,父母所应该给予的就是:爱!



首个“心理+教育”品牌

爱的滋养

沙游的陪伴

健康快乐的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