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支柱调控框架为高质量发展 营造适宜货币环境

 木易洋mj4htl3z 2018-02-08


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会议称,2018年将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将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搭配和操作节奏,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中性适度、基本稳定。


受访专家一致表示,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有助于我国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同时促进金融稳定,提高金融调控的有效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


创新金融调控方式 健全金融调控体系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对宏观审慎政策重视程度的提高,全球出现了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更紧密融合的趋势,不少央行在实质上具备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内涵。例如,英国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职能集中于央行,在已有货币政策委员会之外,设立了金融政策委员会负责宏观审慎管理;欧元区也逐步建立了以欧央行为核心、欧央行和各成员国审慎管理当局共同负责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把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管理被各国广泛使用,这是从逆周期的视角,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监管以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很好地补充了正在转型中的货币政策。因此,在中国货币政策多重目标的背景下,宏观审慎政策的存在,在防风险层面极大地分担了货币政策的重担。”


沈建光进一步解释道,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处于数量型向价格型的框架转型中,着力于发展利率市场化,理顺市场机制,建立良好通畅的利率传导机制,同时辅助多种如常备借贷便利(S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创新型政策工具,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内容。


谈及利率和汇率,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2018年将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探索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将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央行积极稳妥推动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逐步转型,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不断增强利率调控和传导能力。同时,着力建立和完善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不少探索从全球看也具有创新性。”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记者表示。


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 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


据记者梳理,我国较早即开始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2011年,我国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其核心是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应与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及自身的资本水平等相匹配,也就是要求金融机构“有多大本钱就做多大生意”,不能盲目扩张和过度加杠杆;针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2016年起,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将更多金融活动和资产扩张行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并从七大方面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引导,实施逆周期调节;之后,又于2017年,将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指标范围,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2018年,还将把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


在立足国内市场现状、汲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央行将跨境资本流动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畴,并在外汇市场和跨境融资两个维度,从市场加杠杆融资和以自有资金短期炒作两种行为模式入手,以公开、透明、市场化的手段进行逆周期调节,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维护金融稳定。


此外,央行还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形成了以因城施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从政策落实情况看,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平稳增长,绝大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稳健,金融市场上的加杠杆和投机行为得到一定程度抑制,企业和居民的正常融资需求也得到保障。


“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互配合,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了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较好地防范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了金融稳定,有力促进了宏观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连平表示。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


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及“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业内专家认为,在新时代下,“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将长期保持政策定力,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


对此,来自工行的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首先,从经济学理论看,经济体的内外均衡是一个内涵复杂的多维目标体系,单一政策或缺乏配合的政策组合难以谋求内外均衡的同时实现,很容易出现“米德冲突”,即政策调控同时带来一种均衡的改善和另一种均衡的破坏。解决“米德冲突”的方法便是政策的协调搭配。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政策目标的多维性进一步凸显,不同目标间的联系日趋复杂。因此,需要协调运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多重政策工具,多管齐下地实现中国经济的多层次均衡。


其次,从实践层面看,新时代下的中国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将遵循四个核心原则:第一,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协调;第二,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协调;第三,监管体系和激励机制协调;第四,前瞻指引和政策落地协调。


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表示,货币政策将坚持稳健中性,并通过多类型的工具创新,实现流动性调节的精准化,平衡经济增长的稳定和新旧动能的转换。未来,宏观审慎政策将维持强势,金融领域“严监管 去杠杆”的政策基调不会放松,整顿金融秩序、缩短资金链条、降低金融杠杆共同构成监管重点,金融行业让利实体经济依然是基本方向。


本文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原标题:《双支柱调控框架为高质量发展 营造适宜货币环境  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系列解读之一》,记者: 周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