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每天听旅行,今天我们来到地球另一端的世界,去探寻美国第一地标——自由女神像背后的故事。 说起美国的地标性建筑,自由女神像的独占鳌头几乎是毫无争议的。她位于美国纽约海港内的自由岛上,而真正的名字,应该是“自由照耀世界”。 经不完全统计,在各种科幻小说和灾难片中,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是最受自然灾害、海怪和外星人青睐的雕塑,她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被摧毁着。核弹、沙暴、陨石、激光、地震……自由女神像在各种脑洞中被频繁摧毁,而因为身处小岛,海啸洪水更是成了“杀死女神”的老朋友。在电影《后天》中,自由女神像的结局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滔天巨浪袭击着高耸的塑像,海平面骤然上升,女神站在海水中,直至最后被冰冻住……雕塑神色不变,但仿佛在说,“女神心里苦,但女神不说”。 自由女神像成为灾难片的常客很好理解,灾难降临,摧毁地标建筑往往更让人动容。然而,这座被美国人视为自由精神象征的雕塑,却不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原装国货”,不同于大量商品的“made in China”,这座自由女神像,其实“made in 法国”。是的,美国的第一地标建筑,却是由法国提议、设计,直至建造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在美国发表独立宣言的一百年后,法国对美国的生存现状那叫一个心驰神往啊,于是,就在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一百周年的当口,浪漫的法国人决定送给美国一份豪礼——自由女神像。 而自由女神像对于他的设计者巴托尔迪来说,却不仅仅代表着两国人民的友谊,对小巴来说,自由女神的构想,最初可跟美国没有一毛钱关系,他最初看中的,是拥有苏伊士运河的埃及。然而,埃及政府并不买账,两次拒绝了一腔热血的小巴。 若干年后,小巴成了大巴,名气早已蜚声国际,他收到了为美国设计礼物的邀请,他立刻明白,机会到了。 而小巴心中对自由的理解,最早源于1851年法国的一次政变。当时,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企图推翻共和国,复辟帝制。一群坚定的共和党人在街头筑起了防御工事,夜色苍茫时,一位年轻的姑娘高举熊熊燃烧的火炬,跨过障碍,高呼“前进”的口号向敌人冲去。然而,一阵枪声过后,姑娘倒在了小巴面前。我们无法知道这件事情究竟有没有对小巴造成心理阴影,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高举火炬的勇敢姑娘,从此成为他心中自由的象征。 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自由女神像的仪态和容貌,其实有一个非常浪漫的爱情故事。我们知道,艺术家的人生不会永远在搞艺术,小巴在创作途中也是要参加社交活动的,他在一场婚礼上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姑娘,让娜。于是,我们的艺术家用了最老套的接近方式——邀请姑娘给自己做模特,而这为模特塑造的作品,正是自由女神像。之后的一切似乎都那么顺理成章,在创作的过程中,浪漫的爱情发生了,小巴和让娜在1876年走入礼堂,结为夫妻。 但再之后,小巴的自由女神工程却遇到了瓶颈,而这个瓶颈……可以说是最美丽的负担了:让娜的脸太漂亮了,而小巴心中的女神容貌,应该是“脸带沧桑却不失坚定,严肃之色多于艳丽”,于是,小巴经过又一轮的寻找,最终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选定了自己母亲的脸,作为女神像脸的原型。 设计稿完成了,自由女神像的用料选择却更费心思,别忘了,这是送给大西洋对面美国的礼物,实心的铜铁石材如何能安全地通过轮船运达彼岸呢?小巴灵机一动,终于确定了铜片拼接法,就是外表用铜片拼接组合而成,但里面是空心的。这可不能说是偷工减料,国家级工程,项目经费绝不是问题!然而,如何让数十米的的铜像支力起来呢?这可不是雕塑家精通的领域啊 !于是,小巴邀请了自己一位做工程师的好朋友,设计了极为完美的钢铁结构骨架。注意了,法国、钢铁结构、骨架……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小巴的这位朋友,正是日后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桥梁工程师,埃菲尔。 两大艺术家的强强联手,自由女神像可以说从诞生起就是星光熠熠的。然而,消息刚传到美国时,美国人并不感兴趣,他们似乎更接近一种“送就送吧,不要白不要”的态度。小巴也许有些低落,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女神像虽然还没成型,但看着已经出炉的手臂,小巴觉得……可以炒作一下了。于是,在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小巴带着女神高举火炬的手臂高调参展,这也是自由女神像在世界舞台的第一次亮相。虽说只是一支手臂,然而这只手的高度有13米,相当于现代建筑四层楼的高度。一经亮相,迅速引起了轰动,美国国会立刻同意接收女神像,并确定了白德路岛为安置女神像的地方。 现在的白德路岛早已改名为“自由岛”了,然而,在一百多年前,白德路岛还只是爱丽丝岛附近的一座非常低调的小岛,它在俘获了小巴的心的同时,也注定开始了不平凡的“岛生”生涯。 1884年5月,在历时十余年后,自由女神像终于制作完成。第二年6月,法国的一艘轮船在美军军舰的护航下运到纽约港,船上装载的,正是被拆成350个巨大组件,装进了214个板条箱的自由女神像。 漂洋过海来送礼,果然符合法国人的浪漫气质,不过,礼物送过来了,另一段故事却刚刚开始。我们法国只承诺了送你神像,没说帮你装好哦!神像的底座和组装工作还需要你们美国自己完成哦!然而,早在1883年,美国国会就已经投票否决了投资十万美元建造女神像基座的建议。现在神像送来了,美国连帮神像安个家都做不到,这像话吗?果然,一位同志生气了,而这位能被记入史册的同志,自然不是一位一般的同志,他就是美国最大的报纸《纽约世界报》的出版者约瑟夫·普利策。 说到这个名字,很多朋友恐怕不太熟悉,然而从事新闻行业的朋友一定会悚然一惊——新闻业的最高标杆,被称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的“普利策奖”,就是根据他的遗愿而设立的。普利策成功地被这件事激怒了,有句话怎么说的,得媒体者得天下,当时的美国每天有一百多万人阅读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普利策下定决心要把自由女神像留在纽约港,于是,他在自己的报纸开设专栏,发起了北美有史以来最大的募捐活动,没错,就是现在特别流行的“众筹”活动。 之后,捐款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涌来,捐款者不论贫富,不分地域,捐款少则一美分,五美分,多则五美元,十美元,甚至几千美元,最终汇成了一个 在一百五十年前堪称惊人的数字,十二万一千美元。 终于,1886年,自由女神身穿罗马古代战袍,在美国纽约港的自由岛上拔地而起。而这时的自由女神像,拥有一种相当“健康”的肤色——古铜色。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后,神像经过酸化,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青绿色。 我们畏惧自然的力量,也希望得到自然的庇护,自然对自由女神像的改变肉眼可见,环境变化也成为了21世纪的主流话题,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那些自由女神像被摧毁的画面,永远只存在于灾难片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