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的圭很少,人们常将长条形的玉片误定为圭。1966年在安徽凤台县出土的商代玉器中,发现了与文字记载的形状相同的圭,即长方形,顶部呈尖角,下面有一孔,如剑;也有的圭顶部呈圆弧状,如铲。 商 玉圭 圭成为礼器产生于人类对祖先或武力的崇拜,在日常生活中,圭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世代相传。出现分封制后,君王制作出形制不同的圭,分给受封人,表示得圭之人拥有对百姓镇压的权力。《周礼》中对圭分封定得非常清楚:“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执圭者封土封疆,有国有民。凡持圭有国者,才有生杀大权,执璧者无国,也就没有生杀大权。分封后的诸侯到皇都朝天子时,必须带着那块玉圭,上殿时先将所执玉圭递给皇上,皇上拿出一个叫瑁的玉,瑁与圭对一下,看是否符合,古称为“冒之”。在此仪式中,包含着诸侯向天子表示自己的忠诚守信,天子也通过这一仪式显示自己君临天下的威严。 战国 玉圭 除了上面所说的圭外,商周的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玉礼器有六种,为:璧、琮、圭、琥、璋、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而其中的圭、璋都曾经是古代的兵器。 商 玉璋 与圭一样,璋也是兵器。璋的形状《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在洛阳东郊出土的石璋形状是,顶部一抹斜,一侧是直的,璋身微呈上宽下窄的长条形。它是由商代的玉刀和玉戚演化而来的。《古玉图考》中,将商代玉刀和玉戚定名为璋和牙璋。它的轮廓有点像斧,中心有圆孔,一端为钝,另一端呈圆弧,下面是长方形,片状的柄,刀与柄连接处的两侧有对称的齿牙,所以吴称这类的玉戚为牙璋。 商 玉牙璋 早期它是一种端刃砍砸器。到了商代,人们已发明和使用了青铜器,玉石制的武器不再是为了实用。出土的玉刀上宽46厘米,下宽52厘米,玉戚长度达40厘米,它们的尺寸大大超过了同类的青铜器,明显是作为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的礼器。 商 玉牙璋 帝王赐璋给将军,用它号令三军,治兵征战。璋原是杀人利器,作为礼器主杀。所以,取璋为军令,意为不服军令者,杀无赦。牙璋自西周成为兵符军令,一直沿用到唐、宋。 ===再读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