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中的“上帝之点”:情结与原型的“相似唤起”

 咨询师曹丽君 2018-02-08

一般心理咨询的二人世界的言语沟通,往往是以理性认知的意识层面为主,其活动越强,无意识的东西就越难出来。自由联想尽管可以一点点消弱意识自我的精神防御机制,却需要漫长的时间。


  沙盘游戏为什么能在当下触动情结甚至是原型的力量?其一是由沙游本身的特性与人体记忆唤起的方式相关联所决定的。人体记忆的编码系统,有语义-逻辑的、形象-意象的、情绪的、身体行为的几种形式。从种系演化的历史看,语义-逻辑的记忆系统无疑是最晚近才出现的系统,也是人类大脑新皮质最主要的功能。而其他的形式,无疑是更古老、更原始的的记忆系统。

  身体与精神创伤的发生,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出现形成,对人体身心的冲击都是全面而深刻的,也常常是事件/意象-情绪-观念-行为混杂的综合体。开始常常主要是意识系统的反应,一段时间以后,创伤会慢慢沉积下来,成为下意识或无意识的,甚至是沉积在身体的某个部位。这也是情结的形成过程。在意识系统的阶段,语义、意象、情绪都可以迅速唤起创伤事件的反应;而当它慢慢沉积下来后,语义唤起的力量会自然的减弱,甚至否认、遗忘也常发生。在弗洛伊德那里,这被称其为压抑。而创伤的情绪与形象-意象的唤起,至少是在一部分人那里,却常常以某种病理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并无减弱的迹象。比如某些成年人的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更广泛发生的却是“触景生情”,在这样一个人们熟悉的经验事件的背后,蕴涵有人脑记忆系统的形象-意象唤起机制,我称其为:“相似(或同构)唤起”。在记忆唤起的四种形式中,形象-意象的唤起,无疑是最主要的唤起方式。而沙游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实物-形象/意象的世界。这为创伤与情结的形象-意象的唤起,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或者是“触发点”。大量的沙游个案,情结自然而快捷的被触发,也反向的证明了这点。

  而最近几十年来,神经脑科学的实验研究,也提供了更丰富而深入的证据。其中,最重要的证据之一,大概就是“上帝之点”的发现了:通过在人脑两侧的颞叶的某个位置的电刺激,会激发一个人强烈的宗教情感,无论这个人有没有宗教信仰的历史。显然,“上帝之点”来自于人类种系演化的遗传。这也是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存在的又一个科学证据。当然这是基于西方人的研究,中国人是不是这样?是不是在同一位置?或许还是个有趣的问题。

  我感兴趣的是,不通过电极刺激,怎样来激发“上帝之点”的原型力量?其实,这样的经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我不止一次留意到不信宗教的人谈论他们去寺庙道观的感觉,会油然而生神圣、庄重、敬畏之感,可是结束后好久,他们对自己这种感情的由来都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句子,能成为千古绝唱?为什么,“落日”与“朝阳”总能拨动人们的心弦、触动我们的情怀?我想,一定也有其中蕴涵的“太阳原型”、“天人原型”,当下触发了人的内在集体无意识中的相应原型的作用。也有不止一个人谈起徒步走进西藏,那种人天一体的感受;犹如当年荣格置身于非洲大原野的感觉,就象他深入自己内心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洪荒世界一样。还有象怕蛇、怕黑等一些基于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的恐惧,基本上都是因“触景生情”被激活唤起的。

  我也注意到,2008年四川5·12大地震后,北川中学的孩子们摆的沙盘中,反常的大量出现天使和蝴蝶,也有大批的人物沙具被孩子们人为毁坏,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天使和死亡有某种内在的连接。可为什么是天使们大量出现?是否沙具中的本土神灵太少的缘故?还是因为天使与观音菩萨本来就有形象的一致?或者是羌族文化与天使间有某种内在原始的相似连接?还是无意识的世界本来就不分彼此?无论如何,都是外在创伤事件激发了心灵事件的大量涌现。

  在沙具中,蝴蝶是具有转化意义的沙具之一。因为蝴蝶的生命,是分为二个阶段的,一个是地上的幼虫阶段,一个是空中飞翔的精灵,即成虫蝴蝶阶段。如果精神可以不朽,生命与死亡便最好地同构了蝴蝶的二阶段生命形态。自由飞翔的蝴蝶,恰恰象征了肉体生命虽然死亡,人的精神却转化为自在不朽。无论怎样,这漫天翩跹的蝴蝶,都赋予死亡以新的意义,也给我们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与力量,使我们可以更好的生存,并有勇气面对这么巨大的混乱与灾难。(见沙画2-4至2-8,及2-6脚注)[见注释1]


图2-4 蝴蝶谷(初一,二女生合摆)2009年4月 其中使用了大量的天使与蝴蝶
图2-5 天使的家园(初二,二女生合摆)2009年4月 其中使用了大量的天使与蝴蝶
图2-6 幸存男孩的沙盘(四岁) 2009年4月 [见注释2]
图2-7 掩埋的局部(图2-6 幸存男孩的沙盘的左下角)
图2-8 掩埋的局部(图2-6幸存男孩的沙盘的右下角)

  而在沙游的丰富世界中,在自由和保护的空间中,这样的心灵触动与唤起在时刻地发生着,却是作为一个沙盘师的真实体验与见证。这是一个发乎其外,感乎其内的触景生情过程,也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观物生象,由象起意、造境生心的过程。

  同样可以预期的是,集体无意识中的某些特定的原型生命力量,如观音、佛、天使、基督等宗教人物原型,如太阳、月亮、火(点燃的蜡烛)等自然界原型,如棺材、骷髅、法老等死亡与阴影原型,等等,这些原型生命力量的实物-意象-情感的触发唤起现象,是完全可以尝试通过相关设计的实验来加以验证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沙具的收集,原则上是应该包罗万象的,生活中的,文化中的,精神中的,自然中的,要尽可能的应有尽有才好。尤其是关于各种原型的沙具。就是因为这种立体全息的沙具系统,会触动激活我们心灵的不同层面、不同内容,这样进一步的心理整合工作,甚至超越性的心灵发展,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与基础。从积极想象的方法与原理看,这就是一个“让其发生”的集体无意识的唤起过程。

  再从另一个方面,即我们的内心来看,除了意象的“相似/同构唤起”,如果我们能长期的去自我觉察,观察自己大脑内在的活动规律,就会发现,当我们一旦静下心来,精神内观,那么优先出现于意识之中的,一般是那些我们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没有完成的事件。那些症状、病态的东西,如果我们的心一旦静下来,只是保持内在的关注与觉察,而不是思维的强力干预,它们就会优先出现,而且会很自然的呈现。就象一杯水,动时是浑浊的,看不清楚里面究竟有什么;不动时便会慢慢澄清下来,不能沉下来的,漂浮的浑浊之物,便会被很清楚地优先看到。也如我们做梦的经验一样,那些情结的东西一定会通过梦而呈现;还有荣格的发现,自由联想一定会碰到情结,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宏观上,人也经常是这样,需求来自不满足,改变来自创伤,然后才会驱动我们去行动。

  所以说,内在的那些没有完成的生命及生活事件,也是使我们不能安其所安的一些力量,不断的推动我们“见诸行动”。当我们可以把意识的聚焦从咨询中的二人言语世界,通过自由自主的沙游世界,而转回到更内在的观感与觉察时,那些未完成的力量就会优先被表达。

  总之,由非语言的过程增加的精神自主性的加强,使内心的问题更容易呈现;同时,伴随着沙游直观世界的相似/同构唤起,使我们更快捷地遭遇到情结与原型的力量。这便是沙盘游戏独具魅力之处。显然,这样的过程,也对沙盘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注释:

[1] 北川中学地震前的原址在四川省北川县城的入口处,有初中部和高中部,共有师生3000人左右,是全国唯一以羌族学生为主的一所中学。地震中受创巨大,原校址基本毁坏,有1300多师生幸存。震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主要由长虹集团为其提供场地吃住等方便条件,迅速复学。到2008年9月新学期招生后,又恢复到3千名师生的规模。以申荷永、高岚为首、雷达等人为骨干的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心理辅导团队,在震后不到一周即进住北川中学,建有“心灵花园”心理辅导工作站,并与学校有三年之约,现在还坚守在新的北川中学。本书作者,都是该团队的成员。这五图均是笔者第二次来工作站的工作资料。

[2] 该沙游者是北川县幼儿园数百名孩子中的幸存者之一。当时幼儿园正在上课,他说什么也不在屋里呆,阿姨便让他出去到操场上玩。结果地震发生了,山体滑坡,把幼儿园等房屋掩埋并横推出近百米。据说幼儿园只有屋外操场上的十几人生存。该沙画作于2009年4月,也是让笔者特别震撼的沙画。在孩子玩沙的过程中,我被来访的其他学生打断。当再去关注时,孩子已经走了,留下了此沙画。我拍摄完成后,当去平整沙画时,才发现沙子中掩埋了东西,于是扒开所有的掩埋物,发现左下角是一堆蝴蝶,右下角是一些房子。使我震撼不已的是,地震已经发生近一年了,在经受巨大创伤的当事人那里,竟然还有这样鲜活的记忆!其中掩埋的蝴蝶,正象征了那些鲜活的生命。
转载自 如一(冯建国老师)的新浪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