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匠之门第18期导读

 alayavijnana 2018-02-08





本期推出北京画院最新出版的《大匠之门》丛书第18辑。丛书以传承中国传统文脉为己任,以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为核心,旁涉其他经典艺术,集学术、研究、欣赏、普及传播于一体。


《大匠之门》下设《寻根》《国粹》《承上启下》《书痕印相》《格物致知》《展示典藏》六个栏目,各栏目立足丛书宗旨,关注当下问题,不断思考,精心策划,选定主题。



【寻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西周贵族朋友圈是这样交往的。


前秦贵族聚会中的鼓瑟吹笙、魏晋高士雅集中的豪放不羁,直至北宋文人雅集里的清高轩邈,高山流水的书画唱酬是令每一个时代心存向往的知识分子所钦羡的,但是如此盛景,也只是存在于《诗经》《兰亭序》《西园雅集》的图文记忆之中。也许,只有嵇康与刘伶、王羲之、苏轼和王诜知道其时嘉宾的翩翩风采,可是马远、唐寅、尤求、陈洪绶、华,直至陈少梅,却一再图绘着自己的美好期许,一再营造着“我有嘉宾”与“我有旨酒”的精神后花园。他们的画中不仅有文士风采,更有园林精致、案头文玩、琴音飘散。


文章题目:

画中的园林与雅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张翀

知音有雅好——文士雅集图中的风雅之趣

自由撰稿人 翦瞳


(明)佚名 宋人撵茶图(局部) 绢本设色

纵44.2厘米 横61.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国粹】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著诗一首,名为《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王维用眼前“山”“水”“花”“鸟”中的诗情构建了画意,而画者的眼光也总是关乎生活。历史遗存的古代戏楼和绘画作品中的戏楼,共同组成了今人对于古戏楼的追索途径。


清人宋廷魁在《介山记》中有言:“庸人孺子,目不识丁,而论以礼乐之义,则不可晓。”对于农业社会中广大目不识丁的民众而言,所有的“触目感怀,啼笑与俱”的来源并不是仕宦学子手中的经史子集,而是以金声玉振与出将入相来讲述历史典故与风花雪月,同时传递着忠孝节义与礼义廉耻等儒家观念。于是,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伴随地方戏种的不断发展成熟,戏院场地也随之林立。


古代绘画中的戏楼与戏台,以及古代戏楼遗存中的壁画,并且包括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在极大程度上延展了戏楼的人文内涵与时空张力。


文章题目:

戏曲文化犹盛 舞榭歌台已远——中国古代戏楼拾趣

自由撰稿人 冯晓

斑衣戏舞 春满楼台——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戏楼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研究员 奇洁

看戏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研究员 怀一

河北蔚县戏楼壁画


(清)佚名 平定台湾战图·清音阁演戏 纸本设色

纵55.6厘米 横91.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承上启下】


登临四望总伤神,剩水残山屋倒倾。

到底萧郎心胆静,笔端犹有读书人。


这是齐白石《题萧谦中山水画幅二首》中所言。


生逢乱世的萧谦中,在大众视野中好似并不及金城、陈师曾、齐白石等大家声名显赫,但萧郎心胆何之静,笔端多少书卷气,尤有慧眼之人方可识得。


民初北京画坛所谓“旧都四家”之说:


绍宋江湖还落落,芝田山泽更迢迢。

琉璃厂肆成年见,满地云烟有二萧。


于萧谦中而言,“云烟”二字再恰当不过了。从其师法发端便形成笔墨纯正、气息古雅的艺术面貌,甚至齐白石在题画诗中有所谓“我羡长安老萧贲”的情绪表达。齐白石一生人情练达、识人通透,对于萧谦中的这番评价绝非虚言。


萧谦中的“云烟”,并非世俗形态中的烟火气,而是充满文人气质的书卷气。


文章题目:

到底萧郎心胆静 笔端犹有读书人——萧谦中山水画刍议

中央美术学院讲师 弓厂


萧谦中 渔人乐 纸本墨笔

纵28.5厘米 横22厘米北京画院藏


【书痕印相】


在连日阴雨之后,明人毛锡畴收到了文徵明的一封来信,“连日阴雨,不能出门,而宾客寡至。漫作小幅,奉为高斋清玩。”信后,文徵明特意致谢对方惠赠酥饼、豆豉等物。


从署名文徵明的信札中我们可以知道,在他的书画生活里,收到的礼品从饼、笋、鱼、蟹,到他不敢吃的河豚,不一而足。另外,文徵明曾为换取十香膏以治疥痒,而赠半云法师扇画,以表谢忱。信札便成为管窥文人生活的一条便捷途径。


通过古人的信札,我们可以了解的不只是书画酬唱,还有更多可以补充已知史料的重要信息,以及对于相关时代印章、文房、刻书等细节的描述,甚至包含有画作代笔人的线索。


事无巨细的书画生活与休闲生活出现在信札中,代表的不仅仅是时代书法风尚,其间庞杂的信息量更不容小觑。


而关于信札鉴定,则是上述一切信息来源稳定性的根基。


文章题目:

明代信札中的吴门文人生活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员教授 薛龙春

名人信札考证与鉴定概论

信札收藏者 王羊羽


(明)文徵明与毛锡畴


【格物致知】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千年前,李白写下《听蜀僧·弹琴》。


千年后,再读此诗,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古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琴棋书画”为雅士文人之必修。吹箫抚琴、对酒当歌,以抒发心中逸气。传说伏羲、神农制琴。先秦时代,琴已流行。《书经》云“搏拊琴瑟以咏”;《诗经》云“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汉晋更迭,古琴随成定制,确立七弦制式。嵇康一曲《广陵散》成为生命之绝唱。唐宋古琴兴盛,琴派分流,存世名琴多以唐宋为主。明清之际,琴学确立,著书立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期《格物栏目》以中国传统古琴文化为主题,从琴史、琴画、琴谱、斫琴、琴事、琴音为切入点,还原一部古琴文化史,感受古人手摩心追之境。


听琴、赏琴,与琴神交,与琴为友。


文章题目:

古琴概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员 唐冶泽

琴中画与画中琴

北京画院专职画家 牛朝

丝桐合为琴 中有太古音——宋元绘画中的古琴意象

国家典籍博物馆馆员 刘洁

乾隆内府《古琴图》残册的特色与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邵彦

成都新发现《大小雷琴记》初探

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四川管理处 刘振宇

玉律潜符一古琴 哲人心见圣人心——文人参与的斫琴技艺

北京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闵俊嵘

清微澹远——古琴音乐浅识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李明忠


(元)王振鹏 伯牙鼓琴图(局部) 绢本墨笔

纵31厘米 横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展示典藏】


北京画院自建院以来就一直非常重视艺术品收藏,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沉淀,目前已经有了数量可观的藏品,其中古代作品收藏得益于最初进入画院一批深谙传统的著名老画家,他们对传统艺术高度重视并且具有敏锐的收藏意识,在1956年至1964年期间,帮助画院收藏了一批重要作品。本期鉴赏2件北京画院藏明代蓝瑛山水作品,一件为其晚年常见题材青绿重彩山水,另一件是临仿倪云林山水图卷,秀润淡逸。两件风格迥异,体现了蓝瑛晚年艺术的多样性。


文章题目:

窗对灵岩翠满秋——北京画院藏蓝瑛《秋林唱和图》

北京画院艺术部副主任 陈倩

蓝瑛《仿倪云林山水图卷》赏析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 高露


(明)蓝瑛 秋林唱和图 绢本设色

纵166厘米 横96.5厘米 北京画院藏


(明)蓝瑛 仿倪云林山水图卷 纸本墨笔

纵25厘米 横357.5厘米 北京画院藏


(编辑:张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