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孩子的求救信号,你却一直认为她无理取闹

 学者法官 2018-02-08

这是孩子的求救信号,你却一直认为她无理取闹

对立,是在不断重复打死结

一对想要反复证明孩子做错了的父母,和一个反复说明自己已经知道错了的孩子,你猜最后谁会赢?

其实我们和孩子的每一次对峙,都是损耗。

父母用权威武装自己,孩子用情绪保护自己。

赢的一方会有什么奖品吗?

恐怕只有日渐疏远的亲子关系。

输的一方会有什么教训呢?

恐怕只有铺天盖地的挫败感了。

还记得之前有一条新闻,看完让我着实吃了一惊,细想又觉实属情理之中。

一名14岁男孩因睡懒觉不愿意起床,被母亲掀被子,气得从12楼跳下去,所幸最后落在11楼得救了。

虽然孩子们因为起床哭闹、反抗比较常见,可这种极端又致命的行为真是不常见,难道只是一时冲动造成的吗?

不是的,这是因为孩子长年累月压抑在心底的委屈、郁闷甚至是愤怒得不到排解,导致最后彻底崩溃。

这是孩子的求救信号,你却一直认为她无理取闹

如果孩子和父母长期处于一种对抗状态,积压了太多负面情绪,最后可能会抑郁,霸凌,也可能叛逆,或者胆小懦弱,并通过“消极攻击型”的行为爆发出来。

从表面上看这个孩子很消极,在他心里那些看不见的愤怒却在不断堆积,最终会变得好像很叛逆,进而做出一些他觉得会让父母烦心的行为,例如成绩下降、“忘记”做作业,甚至轻生。

这是孩子的求救信号,你却一直认为她无理取闹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亲子对立问题?很多时候因为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原则:

父母总是对的,因为年龄和阅历;孩子总是错的,因为年龄和阅历。

那么孩子就不该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偶尔犯一次错吗?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天生就赋予了家长掌控权。

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都会或多或少地偏离养育孩子的正确方向,甚至是背道而驰。

“没有啊,我一直都有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啊,我打他骂他跟他讲道理,都是为他好啊,怎么能说是对立呢?”

不好意思,从你为了证明孩子是错的那一刻起,你们就已经越走越远了。

这是孩子的求救信号,你却一直认为她无理取闹

倾听,是迈出和解的第一步

当孩子说了“怎么样”、“想自己静一静”、“那又怎么样?”时,作为父母你就应该提醒自己了。

这是一个理屈词穷的孩子,面对的是资深老练的成年人,仅有反复这一句无力的挣扎!其实这是一种求救啊!

当父母对着“怎么样”愤怒不已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留意到孩子的诉求“想自己静一静”呢?

这是孩子的求救信号,你却一直认为她无理取闹

我们作为父母,作为成人,我们理应更成熟。

成熟的标志,不是一味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是即使在认为自己对的情况下,也要耐心听听孩子的心声。

他们的心声,就是他们成长的脚印。

对于那些还不懂得用理智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们来说,情绪的出现,是我们介入的好时机,是让孩子从中获得成长的时机。

别让孩子的表达方式塞住你的耳朵,使你听不到他们要说的话。

你的眼睛也要观察孩子的表情,她虽然在声嘶力竭,但也许她的眼中含着委屈痛苦的泪花。

你的心也要跟你的耳朵在一起,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千万别忽视亲子间的共情,它拥有强大的力量,能让孩子把父母当成自己的盟友,而不是旁观者。

当孩子在气头上嚷嚷的时候,除了可以给他一个镇定情绪的拥抱,逐渐帮助他释放愤怒;

还可以耐心温柔地询问:“宝贝,你生气了,是怎么回事啊?”

我们要关注的是孩子发怒的原因,而不是他表达愤怒的方式,要努力去理解他认为自己受了什么委屈或不公平的对待。

这是孩子的求救信号,你却一直认为她无理取闹

听一听,听孩子说。

如果他感到自己受了委屈,那么只有当他觉得你听明白他的抱怨了,他的愤怒了才会平息。

父母如果善于倾听,孩子就更能感受到被理解。

冷静的交谈和充分的尊重是相互的,也是需要我们通过实际行动去教会孩子的。

而如果我们无视了第一次,第二次……孩子很可能就会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干脆连情绪都不在你面前流露了,二是以越来越强烈的方式来引起你的注意。

父母如果一开始就这样说:“好,你静一静,但是不能关门。不能关门我不打扰你,你静一静。”也许就不会出现剑拔弩张的结果了。

最后还可以简单地加上一句“你冷静后我们再好好谈谈”。

因为对于事情的复盘肯定是需要的。

当孩子知道你很关注他的诉求,又表达了想跟他交谈的愿望,再加上一点点的冷却时间,接下来的沟通就会顺利很多了。

关爱,是良好沟通中的基础

大概每个成年人都曾经历过被坏情绪控制到无法思考,事后又追悔莫及。

我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情绪总会吞噬问题本身。如果任由坏情绪肆意增长和发散,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到头来早已不是对错的较量,而是情绪的较量。

有人会说:“因为是爸妈,可以给她时间静一静。但以后呢?接触到真的社会,谁会这样惯着她呢?”

不能惯着、宠着,要让孩子多受苦,体验社会生存的不易……这是很多父母脑海里根深蒂固的观念。

是的,没有人有义务去容忍和接受另一个人的坏情绪,所以孩子要从小学会自主调节情绪的方法。

只是,调节情绪是需要父母去引导的,而不是把坏情绪通通扔回给孩子要他忍住、坚强、懂事点就可以的,这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能力。

这是孩子的求救信号,你却一直认为她无理取闹

而一切的引导和沟通,都要从关爱孩子开始,并以此作为核心。

当不同的观点把我们拉开了距离,爱,却能把我们进行连接。

一句“妈妈爱你”,一个亲吻,一个拥抱,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爱的存在。

而如果孩子感觉不到父母对他的爱,他不仅会感到恼怒,还会抵挡父母的教导。

甚至因为太过渴求爱变得低微,或者走向反面,变得极其防御。

如何去关爱孩子呢?

享誉全球的情感辅导专家盖瑞·查普曼博士在《爱的五种语言》中提到。

我们可以用来跟孩子交流的有这五种爱的语言:肯定的话语、美妙的时光、礼物、服务的行为、身体接触。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主要的爱的语言,找到它并经常使用,这样可以使我们对孩子的爱表达得更充分。

这种爱的表达是无条件的,父母不必等到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才去拥抱他们、拍他们的背或是紧紧地搂他们的肩膀。

对子女的爱,会衍生认可和尊重。

  • 认可:对于孩子的改进及时给予鼓励,即使她还有很多不足。

当视频中的小女孩一直在强调自己“已经认识到错误了”,父母却像没听到一样揪着“态度不端正”不放。

  • 尊重: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即使我们并不一定完全赞同。

就像孩子希望自己能够静一静时,也希望父母能够后退一步,而不是继续咄咄逼人。

这是孩子的求救信号,你却一直认为她无理取闹

每个错误都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每次父母在帮助孩子爬楼梯的时候,都是一次最美好的亲子互动。

还是那句:请站在他身旁和他一起变得更好吧,不要站在他的对立面让他觉得自己永远是错的。

这是孩子的求救信号,你却一直认为她无理取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