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俞穴的五行生克制化和按时辨证取穴原理

 罗医师 2018-02-09

      《难经》69难、75难中还指出运用五俞穴,按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进行施治,还可依据《灵枢-本输》篇所说的:春取荥、夏取俞……的法则,按时取穴,现将它的具体运用,分述如下:

       一、补母泻子法

       这是因为五俞穴之间,有母子的关系,治疗时就可以根据疾病的虚实,采用虚补其母,实泻其子的方法选穴治疗。既可选本经母子穴,也可以选用它经的母子穴。具体的说,如某经发生虚性疾病,就可以补本经的母穴,也可以补母经的母穴。又如某经发生实性病变,就可以泻本经的子穴,也可以泻子经的子穴。

       这是因为五行的关系是“母能令子实,而子又能令母虚”,所以采用“补母泻子”的方法,可以调整经气的偏盛偏衰使之平衡,达到疗疾去病的目的。如以肝实病变为例,由于肝木实,其子火,得木母有余之气亦必因之而实,火旺则肺金受克而更虚,金虚则不能制木,木不受其制则木无畏而更实,结果形成“恶性循环”的病理变化。所以这种肝郁病人,多发生烦心(心火旺)、叹息,干咳(火克金)的症状,治疗采用“实则泻其子”来打乱疾病的恶性循坏。所谓泻子就是泻火,使火衰不去克金,金不畏于火则坚起制木,木受,制则不实。针灸可取肝经火穴行间疗之,也可取子经(心经)的火穴少府泻之,这是“实则泻其子”法的具体应用。再以肝虚病变为例,由于木虚则土无所制而必有余,土有余则过克其水,使肾水亏少,而水是木之母,母虚则不能供其子则木气益虚,结果形成恶性循环的病理变化。所以肝虚病人,常有惊悸善怒(肝虚则恐),脘闷不舒,嘈杂身重(土实),耳鸣腰痛(水亏)的症状。治疗采用“虚则补其母’的法则来打破疾病的恶性循环。所谓补母就是补水,因水为木之母,补水可使其子气自肥,木受水滋则不虚,不虚则能制其土,土受制则无力犯水,因之水亦不亏,从而三者之间由失衡转化为平衡。针灸可取肾经水穴阴谷及阡经水穴曲泉补之,这是‘虚则补其母”法则的具体应用。

       这种“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方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近年实践研究,初步证明五俞穴中的母子穴确有相互消长的规律,这就为临床运用补母泻子法提供了客观依据。例如,马氏等运用阴极射线导波器对182人进行经络活动现象观察补泻中母子穴的变化规律,证明母子穴通过针刺补泻之后,出现不同的变化——补时母高子低,泻时子高母低的现象,恰好说明了五行之中既相生又相克的制化规律。

         二、按时辨证取穴法

       《灵枢-岁露》篇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说明四时季节,白昼黑夜,人体气血循环亦相应之,所以《灵枢-本输》篇指出春取荥,夏取俞,秋取合,冬取井等按时取穴规律。因为五脏主藏,应天之闭藏冬令,而井主出,相似冬之初阳,所以说藏主冬,冬刺井;春主升发,大地变绿,但草木初生,如水流之尚微,所以说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俞,乃指疾病时间时甚,隧着时节变化,相应与夏长之气,故夏刺俞;由于长夏含湿燥之气,变化多端,而音有五律,所以病变于音,音主长夏,长夏刺经;秋天谷物成熟,易由口入造成胃病,故味主秋,秋刺合穴。

        不过按时取穴,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开穴为准,故《难经》74难中指出,春应肝木,病邪在肝,可刺井;夏应心火,病邪在心,可刺荥;长夏刺俞,因长夏应脾,病邪在脾之故;秋应肺,病邪在肺可刺经;冬应肾水,病邪在肾,可刺合穴。显然按时开穴,应以辨证为主。

        正如徐灵胎所说的“五脏之病与四时之气相应,故刺穴亦当从时”。由于四时气候,感于人体,则使人体内之气血周流出入也有深浅之不同,所以《灵枢-四时气》篇中指出:“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输”。说明春夏阳气在外,人体之气亦行于浅表,故宜浅刺肌肉浅薄之井、荥穴;秋冬阳气在里,人体之气亦潜伏于内,宜深刺肌肉的深层经、合穴。

       不仅如此,由于一天之中,阴阳变化不同,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的不同,人体经气运行亦有定时,从而产生了纳甲、纳子法按经气循环流注之盛衰时辰开穴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