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春说狗

 唐尧怡人 2018-02-09

□钟 芳

鸡鸣催寒去,犬吠报春来。近在眼前的戊戌年,是农历狗年。狗,作为公众最熟悉、最喜爱的动物之一,曾被许多文人墨客写入诗词之中。

古人认为:“通而言之,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犬,小者为狗。”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生性勇猛好斗,喜动易醒,善于守夜,又能追踪野兽协助狩猎,因而,成为人类忠实的朋友。

《诗经》写道:“跃跃狡兔,遇犬获之。”东汉的《十五从军征》中,也有“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之句。北魏贾岱宗的《大狗赋》“非吾畋猎之有益,乃可安国家卫四邻者也”,把狗的作用说得很到位。《史记·萧相国世家》中,汉高祖曾说:“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

大唐是一个诗歌璀璨的时代,含有“狗”字或“犬”字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李白在《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写道:“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写狗叫,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王维《赠刘蓝田》中“篱间犬迎吠,出屋候荆扉”,富有乡土气息。女诗人薛涛的《犬离主》也写道:“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无端咬著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

白居易诗中,有二十一首写到“犬”,其中一首《犬鸢》写道:“门前何所有,偶睹犬与鸢。鸢饱凌风飞,犬暖向日眠。”描绘狗在温暖的阳光下睡眠的情态,惹人喜爱。杜甫也有二十九首诗中嵌入“狗”或“犬”字,这种创作规模,在唐代诗人中是最多的。著名的《新婚别》写道:“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读起来,实有离别哀伤之感。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写道:“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

到了宋朝,苏东坡先后写过不少与犬相关的令人拍案叫好的诗句。其中《咏犬》一诗云:“乌喙本海獒,幸我为之主。食余已瓠肥,终不忧鼎俎……”把狗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描绘得栩栩如生。

张元干《瑞鹧鸪》中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的警世之句。吕徽之《守犬》诗写道:“风恬月朗眠花影,吏不叩门门户静;何事晓来吠一声,有人采汲门前井。”这里指生活在乡村、看家护院的狗。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竹枝词》里写道:“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犬夕阳中。”以数声犬吠写出山村淳朴、自然、清幽的特点,充满了诗意,让人难以忘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