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小讲堂:鸡鸣催寒去 犬吠报春来

 金色年华554 2018-11-20

鸡鸣催寒去 犬吠报春来


戊戌狗年已到,这一年应该是很多人家中狗宝们的本命年了。如今狗狗已不仅是作为庭院的守卫者,更成为了人们忠实的伙伴甚至家庭一员。

 

说起狗与人类的渊源,恐怕要追溯到早在两万年前的中石器时代了,那时的狗已成为人们的伙伴,成群的野狗跟着游猎的人群迁移,以人们丢弃的动物残骨为食,并在人类进行狩猎时帮忙驱赶兽群。

 

随着这种依赖性的增强,一万多年之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猪、羊、牛、马等动物才陆续被人类驯养,狗也成为了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这时,狗除了仍与人类结伴狩猎外,也替人们看管猪、羊、牛等被驯养的动物,承担了一部分管理者的角色,后来也渐渐帮助人们护卫因定居生活而产生的财产与领域。因此,狗一直被贯以“忠臣”的代表。

在远古的游猎生活中,狗的角色要比今天重要很多。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过,上古的三皇之首伏羲的“”与“”之和,由人、犬、羊、禾、兮、戈六字组成。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离不开食物资源的获取,离不开犬、羊、禾,因此,中国的文化之根本,也离不开犬、羊、禾。

 

《说文解字》:“伏,司也。从人,从犬。臣铉等人曰:司,今人作伺。”“伏”字由一“人”一“犬”组成,应是一只犬趴在人的身边之状。大为犬小为狗,犬、狗原本有分,狗本指幼犬,现泛指犬。狗的嗅觉、听觉、视觉都十分敏锐,人犬共同追寻猎物、共同分享劳动之果。白天一犬当先,引导、捕捉猎物,晚上守夜防野兽的侵犯。人犬互相依存和谐相处,狩猎和安全感都有所增加。

 

伏羲名字中,“伏”字中的“犬”,是渔猎时期人的忠实伙伴与狩猎用畜;“羲”之中的“羊”“禾”,是游牧、农耕时期中华祖先养生调和的物质基础,是游牧文化、农业文化的表征。因此,“伏羲”一名之文化涵义涵盖了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期渔猎和游牧、农耕文化之和,是黄帝大一统中原融合三种文化创立炎黄文化的表征。

 

狗与人的生活结下不解之缘,狩猎助手、祭祀牺牲、负载运输、看门护院、追踪搜索、抓贼擒敌,狗的“工作”职责越来越多。

 

《周礼·大司寇》云:“大祭祀,奉犬祭。疏曰:犬属西方金,犬当方之畜,故司寇奉进犬也。”又《礼记·曲礼》载:“凡祭宗庙之礼……犬曰羹献。疏曰:犬曰羹献者,人将所食羹余以与犬,犬得食之肥,肥可以献祭于鬼神,故曰羹献也。”

随着人们生产方式的改变,狗狩猎护院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但狗没有“下岗”,人们为狗找到新的“工作”:找矿、报震、缉毒、缉私、检查邮件、追捕案犯、搜索爆炸物等等。

 

此外,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义犬救主的故事和传说,在道教中也有“”字从牛,狱字从犬。不食牛犬,牢狱可免。”一是教化人们不要杀生,也是在告诉人们学会感恩。

 

世间很多事物本无善恶,只是被人加以用“”,故而才有了同一事物的多面性。无论现在关于狗狗似乎多是贬义居多,但是在先祖探索很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狗狗的贡献是无论如何都应该被铭记的。

——  ——


【闻古知新说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