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物与人同行:野生动物驯化简史

 思明居士 2022-09-24 发布于河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来都不是孤单的,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许多动物来到我们身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温暖的毛皮、取之不竭的强劲动力,还有家人般的陪伴。可以说,我们利用和驯化了许多动物,而这些动物,也重新塑造了人类自身的生活。

人类最初为何会驯养动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起源于对幼雏幼兽的豢养。这个应归功于女人,当男人把猎取的活物带回家时,母性的慈爱,让她们不忍心杀死那些可怜的小动物。还有图腾崇拜、宗教仪式或游戏用途、在人类生活区“伴生”等诸多原因。总之,驯化,是人类文明从采集、围猎发展到畜牧、农耕的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从此,人类由于给畜养的动物喂食而“化敌为友”,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第一次变得亲密起来啦。

人类在早期驯化动物时,主要的目的考量应该是要争取一个较为可靠的肉食供应,其它用途显然是在随后的社会适应中逐步认知并发掘出来的。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了迥异的文化适应,随之也对驯化动物的生长要求,以及与土地的关系,来自于与人类的生活适应,都产生了决定性的互动式影响。

草原环境下的人们,多会根据动物生长特性,而主动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以形成我们所见到的这种主要依赖於逐水、草而生的所谓畜牧业的生活方式。在此生活安排之下,自然就比较强调驯化动物的依从性,进而导致群居特性较高,善于奔走,适合迁徙的马牛羊的作用地位,就会被突出起来。

在农业社会中,也会强调对牲畜的饲养,但由于必须依从於定居社会的生活习性,这就会导致肥沃的土地,首先不是用来长草,而是必须用以进行五谷之类的粮食种植。这就必然会对驯化动物的生长环境,有着一定程度的约束。这就使得畜牧逻辑下被予以特别强调的马牛羊等善跑动物,所能具有的诸如肉食、毛皮、奶类提供等作用价值,不免会遭受到基于定居逻辑的重新安排。譬如依从性极差,腿短不善奔走的野猪,因其杂食的特征,而得以与定居文化的族群,配合性的组成一个完整的食物利用的生物链;同时,因其较快的生长周期,而得以为人类提供高蛋白的肉食,以及皮毛等生活用品,而使得猪的地位,得到符合这种特定社会要求的极大提升。

依从性较高,力气远迈同侪的“”,在定居文化的价值标准下,就不会较多的籍由对肉食与皮毛之类的提供,而凸显其作用价值,而是会根据社会生活的特定要求,得到迥异於畜牧文化的全新安排。亦即,训练动物从事专门的劳动,如农田耕种方面的犁地,以提升农业生产力;搬运重物,以提升社会的活力;牵引车辆、长途运输,以利於社会交往和族群互助等。在此社会要求之下,牛的作用成效,显然已经完全摆脱了“纯食物”的社会角色,而跻身为日常运作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牛对日常生活工具的作用成效,其实远高於更多表现为骑、乘作用的马。牛相当于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极为重要的动力源,甚至是可供驱使的助手,因此,牛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特征更多的具有着较为重要的社会属性,而非简单的生活属性。

动物驯化是通过对各种野生动物创造新的环境,保证给予食物及其它必要的生活条件而达到的。最重要的时期是在个体发育早期阶段,通过人工饲养管理而创造出特殊的水与热量代谢的条件,并使被驯化动物不受敌害的侵袭,不受寄生虫及传染病菌的感染。另外,驯化是对动物行为的控制与运用。由于动物行为与生产性能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掌握动物的行为规律和特点,通过人工定向驯化,可以促进生产性能的提高和产生明显的经济效果。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掌握了对动物驯化的手段,有了使动物按照人类要求的方向产生变异的可能性。到目前为止,全驯化的动物种类有哺乳类、鸟类、鱼类及昆虫等几千个品种,半驯化的有毛皮兽类、鹿类、实验动物及噬食昆虫等。

被驯化的动物是在特异的生活条件中自然选择减弱,而人工选择大为增强的条件下形成的,结果表现出变异的幅度增大、肢变短、体色白化、脑重减轻、性的活动增加、攻击性减少、育儿行为退化等的共同的特征。这种倾向也见于人类。

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是什么呢?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可能是位于东亚的居民最早喂养动物,他们驯养成功的第一种动物是狗,当然,它最可能是一匹小狼。

在中国,狗与马、牛、羊、猪、鸡并称“六畜”。六畜的起源或分布并不局限于中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动物考古学、驯化地理学、动物遗传学、民族动物学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DNA研究揭示了动物驯化的复杂性,中国学者亦加入了这股研究潮流。

动物驯养开始年代驯养地区与人类关系人类生活方式家畜祖先数量
公元前10000年欧亚大陆食用人类残食狩猎灰狼6亿
公元前7000年西南亚与人类共生游牧

山羊公元前7000年中亚与人类共生游牧野生角猾羊
公元前6000年中亚农耕原牛10亿
公元前6000年东亚食用人类残食农耕野猪
10亿
公元前6000年欧亚大陆农耕始(祖)马
公元前3000年西南亚食用人类残食农耕红色原鸡250亿
水牛公元前2500年西南亚农耕野生平角水牛
公元前4000年非洲

野驴




绿头野鸭
公元前2500年


鸿雁、灰雁
绵羊公元前7000年非洲

赤盘羊10亿

食物由其原产地向全世界传播有几种方式:原产地之外的狩猎和采集族群从原产地获得作物或牲畜,然后他们作为耕作者或畜牧者定居下来,这是很少见的一种方式。这种就地学习食物生产的最清晰的例子来自非洲南部,大约2千年前一些科伊桑族的狩猎和采集者带着他们得到的欧亚品种作物和牲畜从北方南下,并成为定居牧人(就是所谓霍屯督人)。当然更常见的情况是从农业起源地扩张出来的农业族群在当地狩猎和采集族群面前充分显示了其人口,技术,政治和军事优势。另外诸如地理大发现、经济文化贸易交流等。

狗 dog

有科学家认为狗是由早期人类从灰狼驯化而来,驯养时间在4万年前~1.5万年前,发展至今日。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现如今是饲养率最高的宠物。其寿命约十多年。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总犬数约有六亿只,我国大约有两亿只。犬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

法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把人类对狗的驯养誉为“人类最出色、最完美的战利品”。

文章图片1

狗↑

羊 ram、sheep、goat、lamb

约7000年前羊被最早驯化,亚洲中西部的赤盘羊可能是家畜绵羊的野生祖先,家畜山羊比绵羊更能忍受恶劣的环境,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其祖先可能是中近东一带的野山羊。

羊,哺乳动物,反刍类,一般头上有一对角,品种很多,如:绵羊、湖羊、山羊、岩羊等。

文章图片2

山羊↑

牛cow

根据出土的牛颅骨化石和古代遗留的壁画等资料,可以证明普通牛起源于原牛,在新石器时代开始驯化。原牛的遗骸在西亚、北非和欧洲大陆都有发现。多数学者认为,普通牛最初驯化的地点在中亚,以后扩展到欧洲、中国和亚洲。中国黄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许多地方发现,如大同博物馆陈列的原牛头骨,经鉴定已有7万年。安徽省博物馆保存的长约1米余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区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掘到的。此外,在东北的榆树县也发掘到原牛的化石和万年前牛的野生种遗骨。

远古人类曾经大量的捕食野生的野牛,后来在驯化野牛的过程中因为它性情暴躁屡遭失败。幸运的是,野牛还有许多亲戚,其中不乏适合驯化者,比如原牛、爪哇牛、印度野牛、亚洲水牛和野牦牛,各文明分别对它们进行了驯化,就有了我们今天见到的牛。

经人类驯化而来的牛品类很多,包括普通牛、印度瘤牛、家水牛和家牦牛等等。虽然它们都被称为牛,但差别还是蛮大的,普通牛对环境的普适性更强一些,瘤牛更适应热带地区,牦牛凭借活跃的血红蛋白征服了高原地带,而水牛则是个弄潮儿。

染色体数为56的野牛、60的黄牛和58染色体的大额牛,杂交有可育后代,为哺乳动物,草食性,部分种类为家畜(包含家牛、黄牛、水牛和牦牛)。体型粗壮,部分公牛头部长有一对角。牛能帮助人类进行农业生产。

为了贮存草料、躲避敌害,它们的胃在进化中形成了4个室:即瘤胃、蜂巢胃、瓣胃和腺胃,还具有“反刍”的习性,使食物能够得到更好地消化和吸收。

通常情况下,1岁以后的雄兽和雌兽的头骨上都长有一对粗大的角,牛角外边包着一层角质套,角质套可以脱下,角内部是空心的,所以又叫“洞角”,牛科动物也因之被称做“洞角”动物。

牛在全球广泛分布,其中数量较多的有巴西:13302万头(其中水牛72万头);美国:11404万头;中国:7808万头(其中水牛1900万头,牦牛约1300万头)。印度养牛头数虽多,但由于宗教习俗等原因,生产性能较低。

文章图片3

黄牛↑

马 horse,steed

大约在6000年前的中亚的草原上,斯基泰人驯化了欧洲野马,并使用它们拉车和骑乘,在驯化之初,马的作用仅仅体现在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上。

马,草食性动物。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全世界马的品种约有200多个。现在的马匹主要用于马术运动和生产乳肉,饲养量大为减少。但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马仍以役用为主,并是役力的重要来源。

文章图片4

马↑

文章图片5

马↑

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的。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家猪出自距今大约9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

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周时代已有猪的舍饲。而后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对不同的猪加以区分的要求,商、周时代养猪技术上的一大创造是发明了阉猪技术。汉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养猪已不仅为了食用,也为积肥。这一情况促进了养猪方式的变化。汉代以前虽已有舍饲,但直至汉代时止,放牧仍是主要的养猪方式。当时在猪种鉴定上已知猪的生理机能与外部形态的关系,这对汉代选育优良猪种起了很大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逐渐代替了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养猪经验日益丰富。隋、唐时养猪已成为农民增加收益的一种重要手段。元代在扩大猪饲料来源方面有很多创造。明代中期,养猪业曾经遭受严重摧残,正德十四年(1519),因“猪”与明代皇帝朱姓同音,被令禁养,旬日之间,远近尽杀,有的则减价贱售或被埋弃。但禁猪之事持续时间不长,在养猪技术如猪品种鉴别和饲养方法等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性成就。

文章图片6

猪↑

chicken

鸡是一种家禽,家鸡源出于野生的原鸡,其驯化历史至少约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后鸡肉和鸡蛋才成为大量生产的商品。鸡的种类有火鸡、乌鸡、野鸡等。

公鸡打鸣是一种“主权宣告”,一方面提醒家庭成员它至高无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警告临近的公鸡不要打它家眷的主意。公鸡在白天大概每小时打鸣一次,只不过早上那第一声鸡叫划破了黎明的宁静,临近的公鸡接力下去,让人印象深刻。一般情况下,夜里鸡都在睡觉。鸡的大脑里有个“松果体”。松果体可以分泌一种称为褪黑素的物质。如果有光射入眼睛,褪黑素的分泌便被抑制。褪黑素能抑制性激素的分泌,也直接控制鸟类的歌唱。晨光乍现,褪黑素的分泌受到抑制,雄鸡便不由自主的“司晨”;一年之中,当白昼渐渐变长,鸟儿体内的褪黑素水平下降,它们便开始“叫春”。公园里提着鸟笼的大爷也知晓这个道理,平常鸟笼都被厚厚的布罩盖着,一旦摘下布罩,光线惊醒了鸟儿的“鸣叫中枢”,歌咏会便开始了。

文章图片7

鸡↑

中国的六畜可以分为两组:猪、狗、鸡和马、牛、羊。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夏、商、周三代六畜逐渐齐备,表明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混合。猪是东亚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家畜,是定居农业文化的象征;马是游牧文化的标志,从青铜时代开始成为显贵的家畜。猪和马的相对重要性意味着定居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消长。

Reference:

1 动植物驯化的演化,后果与未来
http:///archives/80027

2 驯化:人类最完美的“战利品”?
http://www.dili360.com/nh/article/p5350c3d98e7e127.htm

3 动物驯化:历史与文化分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f887a00102f1oa.html

4 动物考古学揭秘动物与人同行的历史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5/12-04/7656558.shtml

5 动物驯化,比你想的更伟大
https://wap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8a797c6e7cab782ee1e2b4a8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