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而不死是为贼”,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大东村人 2018-02-09

“老而不死是为贼”,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论语 · 宪问》中有一段: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我有靠谱回答

48个回答

记得好像回答过了。

断章取义的“老而不死是为贼”

世云“老而不死是为贼”,并曰此言为孔子所言,谬矣!

《论语·宪问》有这样一章: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用今天的语言通释就是: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候。孔子说:‘年纪小的时候就不恭顺兄长,长大了又没给人留下像样的语言,老了还不死,这就叫做害人精。’用手杖敲着他的小腿。”

从“以杖叩其胫”来看,这是孔子晚年时见原壤的记载。

按当时的制度,原壤是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后人,虽然穷困没落,但应该是士一级的人,是有生活来源的。《礼记·王制》说:“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按原壤的身份,最次也应该享有“诸侯之下士”的待遇,“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大概因为不务正业,所以原壤生活很困窘,母亲死了,他没有条件安葬,是孔子出资安葬了他的母亲。《礼记·檀弓》记载:“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班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孔子的一个老朋友叫原壤,他的母亲死了,孔子为老人整治了棺材。原壤登上棺材说:‘好久了,我没有唱歌了!’原壤唱道:‘狸子头色彩斑斓,握你的手好柔软。’孔子好像没听到似的走过去了。随从的人说:‘您不要再继续帮助他了吧?’孔子说:‘我听说,有亲情的人不要失去那应有的亲情,老朋友不要失去那原有的情谊’”)这是孔子帮助原壤、原壤性情古怪的一个典型事例。

孔子曾经说“无友不如己者”,但原壤是孔子小时候就结识的人。从“幼而不孙弟”看,按今天我们常说的话,孔子与原壤大概是从“光腚娃娃”时开始认识的吧,所以孔子对他多有照顾。这次原壤之“俟(等候)”,大概是他与孔子相约后在等孔子,是不是还有求于孔子呢——不得而知。

孔子为什么要说原壤“长而无述焉”呢?孔子曾说“有德者必有言”,原壤“无述”,说明他不是“有德”之人,这也是他“是为贼”的重要原因。

“老而不死”是紧承前文“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而来的,“是为贼”是针对原壤的一系列不是——“不孙弟”“无述焉”、没有是处却“不死”而说的。后世有人断章取义,单独把这“老而不死”与“是为贼”连起来,误以为是孔子对老年人的一种侮骂,显然违背了孔子的原意。

而且此时孔子也处老耆(qí)之年。《礼记·曲礼》说:“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mào)。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礼记·王制》又说:“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孔子“以杖叩其胫”时,至少已经六十岁以上了,而且孔子六十八岁才从列国周游而归,这次见原壤,恐怕年纪已在七十左右,他怎么能说“老而不死是为贼”,连自己也骂呢!

前人解释《论语》多有曲解,需要辨正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出自《〈论语〉通释、解读与点评》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

老而不死谓之贼,这句话,人们在解释時,喜欢引经据典,说这是孔子说的啊,什么礼义啊,就是不碰它的本意。其实哪有那么多典故。人来世间,少应长,长大了便顺应人生的规律,该劳作劳作,该干事干事。要娶妻生子就娶妻生子,该享受生活享受生活。尽量按生命规律走完人生旅程。老了,该死便死,不要为了留恋人世,一味垂死挣扎,苟延残喘。如果死不去,又活不好,还要用孝道一个伦理道德的纲常绳索,捆绑儿孙,拖累家口,强求社会照顾,白白消耗社会资源地好死不如赖活着,便似贼一样可恥可恶了。须知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荣枯有序,代谢自然。假如世世代代人都不想死,不愿死,后来的人哪有生息空间?所以人这个物种,还是应像草木,百兽,花鸟虫魚一样自我淘汰。在淘汰不了自己時,也顺其自然地活着吧。但是千万别抱怨,别生恨,认为社会怎么亏待你啊,儿孙又怎么不向你尽孝啊。要知道社会的负担是很重的,儿孙们的负担也是很沉重的。假使你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还倚老卖老做一个寄生虫,社会不会把你怎么样,儿孙们更不敢把你怎么样,可是你就比一个賊的性质没什么两样了。话,是骂人的,残酷的,但却是宇宙间的真理啊!西方文明中,老人申请安乐死的例子已经有了。随着社会进步,人们逐步提高生死观的认识,我相信,我们国家也会在老人的生死观选择上突破法律和伦理禁锢。那時,这句大不敬的咒语,也就自然消亡了。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而且它是半句话,原句如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其实这句话不难理解,难理解的事需要了解原壤的身份和孔子说这句话的环境。

我们先看看不同版本的翻译:

杨伯峻《论语译注》

原壤两腿像八字一样张开坐在地上,等着孔子。孔子骂道:“你幼小时候不懂礼节,长大了毫无贡献,老了还白吃粮食,真是个害人精。”说完,用拐杖敲了他的小腿。

钱穆《论语新解》

原壤蹲着两脚(不坐不起),以待孔子之来。先生说:“年幼时,你守逊悌之礼。长大了,又一无称述(来教导后辈)。只是那样老而不死,这等于如人生中一贼,(说了)把手中所曳杖叩击他的脚胫。”

李泽厚《论语今读》

原壤踞着双腿,接待孔子。孔子说:“小时候不谦逊,长大了无作为,老了还不死,这叫做祸害。”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杨朝明《论语全解》

原壤分开双腿坐着等候孔子到来。孔子说:“年幼的时候不讲谦逊和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夸口的成就,到老了又不赶紧去死,这就像是贼一样害人。”一边说一边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我们不论哪种翻译比较好,反正意思就是孔子骂原壤老不死的。原因就是原壤不遵礼,岔开腿等孔子。我们都知道孔子是非常尊礼的人,按照儒家的标准,当家里来了客人,身为主人要迎接的。如果是尊贵的客人,要热情的趋赶过去迎接;低一等的客人,也要这站着迎接。而原壤等孔子的时候,竟然是岔开腿坐着等,这在孔子那里是最不合礼法的,所以孔子才会骂他,并用拐杖敲原壤的腿,让他坐好,坐得符合礼法。

但是,孔子可是圣人,为啥要因为原壤没坐好就骂他呢?这里面其实是有很多故事的,也就是前面说的,孔子说这句话的环境。

原壤,生卒年不详,历史上只记载是孔子的朋友,而且是那种从小长到大的朋友。《礼记·檀弓下》记载说:原壤母亲死的时候,就是孔子帮忙料理的后事。但是原壤呢,竟然跑到他妈的棺木上唱歌跳舞去了。而孔子看见了也当没看见,从旁边悄悄的走了。为什么孔子看见了又当没看见呢?刘宝楠在《论语正义》这样解释:原壤在他妈的棺木上唱歌跳舞,是罪大恶极的,已经不能拿礼法来衡量了,所以孔子就没搭理他,因为孔子是圣人,知道这样的人是可能被说教的。

而原壤岔开腿等孔子这次,应该发生在孔子给原壤他妈料理后事之后。这一次,孔子觉得他这个岔开腿等人这个习惯是可以被说教,可以被改正的,加之原壤上次在他妈棺材上唱歌跳舞的事,孔子就破口大骂了他。

但是,我们不可忽略的事,孔子和原壤是好朋友。这样的破口大骂,有恨铁不成钢的也有玩笑的成分的在里面,我们绝对不能断章取义,将其中的半句话拿出来脱离当时的语境来说。这就像,你一个好朋友整天嚷着说要减肥,结果就是不运动,还零食不断。你也许会说:“吃吃吃,就知道吃,怎么不把你撑死”。这样大概能和孔子骂原壤的话等同。

另外,按照黄侃《论语义疏》的观点,原壤是一个“方外之圣人也,不拘礼教”的人。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孔子作为“方内圣人”,用自己礼教的观点,去说一个礼教之外,放浪形骸的人,本来就是不对的。

2016年,王蒙到广州的一所大学讲座,在互动环节,一个学生评价他“老而不死是为蒙”。“这句话我觉得非常好玩。冰心有个闲章《是为贼》,就是老而不死的意思。这多少有点嘚瑟的意思。我现在83岁了,还不能嘚瑟。如果93岁还没死,那时或许会有新的人生感悟。”王蒙笑道。

王老以豁达的态度一笑了之,颇见风度,不过他老还是有点介怀,所以解释了一下老而不死是为贼(《读书》2017年5月封二)。

《论语·宪问》记载: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钱宾四(穆)先生《论语新解》解释道:

原壤:鲁人,孔子之故人。夷俟:古人两膝着地而坐于足,与跪相似。但跪者直身,臀不着踝。若足底着地,臀后垂,竖膝在前,则曰踞。亦曰蹲。臀坐地,前伸两脚,形如箕,则谓箕踞。夷即蹲踞。古时东方夷俗坐如此,故谓之夷。俟,待义。夷俟,谓踞蹲以待,不出迎,亦不正坐。 无述:述,称述义。人在幼年,当知逊悌。既长,当有所称述以教导后进。 老而不死:此等人,无益于世,老而不死,则是偷生。相传原壤习为吐故纳新之术,从事于延年养生之道;恐因《论语》此言而附益之。 是为贼:贼,偷生义。 叩其胫:膝上曰股,膝下曰胫。以其踞蹲,故所叩当其胫。此乃相亲狎,非挞之。
今按:礼度详密,仪文烦缛,积久人厌,原壤之流乘衰而起。即在孔门,琴张、曾晳、牧皮,皆称狂士。若非孔门讲学,恐王、何、嵇、阮,即出于春秋之末矣。庄周、老耼之徒,终于踵生不绝。然谓原壤乃老氏之流,则非。

在《礼记·檀弓下》中还有关于原壤的记载: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原壤大喇喇地坐着见孔子,在母亲死后唱歌,所以后世有人认为原壤是老庄之流人物,甚至认为他习为吐故纳新之术,从事于延年养生之道,有早期道家的路子,但是这可能是有点牵强附会了。

也有人认为,原壤只是不修己、无敬畏,以放荡不羁粗鄙无礼为个性,那或许也说重了。

细究孔子话里的意思,无非是讲原壤年幼的时候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个害虫。

说到底是话赶话地一说,考虑到原壤是孔子的故人,这就是老朋友之间的“责骂”,包括孔子用手杖敲他的小腿,也如宾四先生所说:此乃相亲狎,非挞之。

从孔子的话,可见孔子与原壤是从小相识的,如果原壤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坏人,孔子又何以会和他相交一生。

打是亲骂是爱,孔子还是把原壤当做老朋友,而孔子本人当时也手持拐杖已步入老年,所以认为老而不死是为贼是针对老年人,这样的理解或许并不准确。

中神通王重阳如果活着,也一定会骂年岁都活在狗身上的老年周伯通的,但他们还是好哥们,我觉得这基本上就是孔子和原壤之间的情形和状态。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这个老不死的”!而且这种“老不死”的人还很多。

一个人老了,如果倚老卖老、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不接受新事物,甚至还打压创新的年轻人,那他就是一个“老而不死的贼”,就可能被骂“你这个老不死的”。

这句话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亲子关系上、教育上,还体现在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当然更是体现在个人修养上。

不过这句话一开始还没有这个意思。最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他小时候不谦逊,长大了无作为,老了还不死,白费粮食,那他就可能被骂“你这个老不死的”。要是文化人来骂,就是“老而不死是为贼”了。

最早这么骂人的,是孔子。孔圣人骂的是一个叫原壤的人。孔夫子不仅这么骂他,还动手打人,用拐杖敲打原壤的小腿。这在《论语·宪问》有记载: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为什么现在都21世纪了,圣人教诲几千年了,“老而不死是为贼”的人却越来越多?

因为这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现象,很多人却并没有认识到。

一个人上了年纪,精力满满不足,心态出现懈怠,就不再那么积极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就不再喜欢新鲜刺激,慢慢就会厌恶风险,就容易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跟自己认为的不一样的就统统是错的,就只会用以往的标准去衡量新生事物,用过去的经验去评判未来,也就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不接受新事物,认为新生事物这也不好那也不对,甚至倚老卖老、打压创新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讨厌、越来越反动。

有句话叫“十个老头九个好汉”,意思是说,人上了年纪,尤其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都坚信自己是正确的,都会为了自己的面子而与别人辩论,撕逼。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甚至做出很残忍的事。

有些家长,事事包办,越俎代庖,剥夺孩子的体验机会,替孩子规划人生,殊不知这样做就是拿过去的经验去判断孩子的未来,拿已知去赌未知。结果很可能是害了孩子。

举个栗子来说吧,有的家长在孩子考大学报专业时,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强行替孩子报自己认为的热门专业。大家回想一下,远的不说,这二三十年来,从中文到国际贸易,再到金融、法律……有多少当年的热门变成了冷门?

这个世界变化越来越快,我们每个人,都要紧跟时代步伐,保持开放心态,保持空杯心态。不然的话,你也可能是“老而不死是为贼”!

老九根据多年的堵人经验,和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脑神经科学、心理学,研创了一套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三步识人法,和四步情绪管理法,特接地气儿,你也能做到。感兴趣的朋友,你给我私信,暗号是“老九”,或者“九哥”,我私下里发给你。

老九就是我,当过主编,企业高管,阅人无数,教训满身。关注老九,我们一起解读人性,一起总结得失,一起快乐成长。有事您私信我。

“老而不死是为贼”是孔子说的。原话比这个长,我忘了怎么说的了。本来大意是说一个人小时候不懂规矩不守礼节,长大了又不干正事儿,老了还无赖的活着白吃粮食,这样活着一辈子,就像做了贼一样。

后来这句话被人们当做俗语用了,拿这句话说,别人的时候属于骂人损人的话,如果让他说自己那就是谦虚了,不过意思都差不多,都是在说一个人年龄很大了还活着,想做些正经事情却做不了,做不了对别人有益的事情,只能让别人帮助自己照顾自己,这样活着跟偷别人东西和损害别人差不多,也就是说跟做个贼差不多了,所以就形容为老而不死是为贼了。

老而不死是为贼,也和人们常说的老不死的基本相同,就是说老而无用白活于世的意思。不过其实人老了用处还是很大的,因为他有丰富的人生和社会经验,生活方面也能给晚辈指点,所以又有人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果老人肯自我勉励的话,那就是老当益壮了,所以人老了后的状态还是要看自己的心态和行动了。

此句出自《论浯》<宪问>,是孔子对故友原壤的评语。原壤何许人呢? 史载为鲁国人,自幼与孔子相识,但两人性格与作风大不相同。壤生性放荡不羁,平素从老黄之教,在孔子眼中是个不守周礼之人。据《礼记》所记其母死,孔子帮助他治丧,他却站在棺材之上唱起歌来,孔子虽不满也只好装作没听见。由此可见原壤性格的叛经离道,两人虽为故旧但见地却大相径庭。

说原壤一次去拜访孔子,在等候孔子到来时分开腿'随意而坐,那个年代人们平时是跪坐的,双腿并拢置于身下,而原壤的坐姿是古代一种无教养不礼貌的形态,自然不合周礼。孔子看到后,责骂他:年幼时就不讲孝悌,不懂处世礼仪。长大后也没什么值得夸口的成就。现在老了,又净作些伤风败俗,不合礼法之事,活着不死,与害人之恶徒有什么不同?! 孔子在喝斥的同时还用手中的拐仗敲击原壤的小腿,使其腿并拢,以端正坐姿。

从文中可见孔子对于为人处世的要求标准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于知理守法,希望每个人都能遵循修巳安人的准则。另一方面也看到孔子对于维护礼法规矩的坚定态度,从责骂到仗击也可显示其对败坏礼教,不守规矩之人的深恶痛绝。现今的用法与孔子的本意仍无太大差异,泛指年纪虽大,却没德行和修养,虚度年月,对社会没有做出任何贡献的老者。广而言之,对任何人都一样,不讲道德,不守规矩,不懂做人基本原则,个人利益至上,置社会良俗于不顾,我行我素,那么这个人与贼又有何异呢?

看大家引用某大人、某学者之言来作答,该说的都说了,账本很详实,本人就从自己的理解做解答吧。

从原壤母亲去世,孔子为其母洗棺木一事可见二人关系非同一般。孔子说“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可见二人很有可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所以才会这么熟悉,才会这样说。当然,也可能不是。此句说原壤小的时候不懂得尊重长辈,长大了也不想着有所成就。

夫子后面所说“老而不死是为贼。”这里才是关键。大家都把死理解为去世,把贼理解为小偷,我不这样认为。

死字左为残骨,即死人的骨头,右为倒人形。其本意为生者跪拜死者之意。老而不死这里很可能是说:原壤你现在都老了,还不懂得父母去世了要跪拜的道理和礼节吗?[贼]字左为钱财,右为武器,本意为持械掠夺钱财,引申为败坏之意。

可见,夫子是说:原壤你到老了还不懂得礼义廉耻,这是道德败坏啊!

当然,原壤这个方外之士是会反驳的,原壤的反驳之词也许有一定的见地。孔门弟子也许无从辩解,故而不将其录入《论语》。

文/坐观兮,个人浅见,诸公当一笑之,喜闻诸位点评,勿责难之。

阿弥陀佛!网友好!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在佛法里是指人的第六意识,医学界心理学界认为人的第六意识是人的直觉!

可是佛法不这样认为,佛法认为第六意识视为贼!是让你观心,是内视自己的第六意识,它起的作用是分别,这一分别就有了矛循,佛法讲和揩,不讲分裂,这样才能有平和的心态!所以修行人一起步修行就是从第六意识起修,看待万事万物你不用分别心了,纷争矛盾也就不存在了,这是佛的方便说,打的比喻,说是《贼》就是让你记住,不要分别谁对谁错的纠缠里,这样是没完没了的起是非,全是这个《贼》闹的!要正解!不要误解!

阿弥陀佛王老师敬网上!

老而不是是为贼

前些天那篇文章在线上遇到了一个朋友点评了一下,“另一个原壤啊”。初听此言我也有点懵,回味了几天才豁然开朗。孔子作为原壤的老朋友,尽心尽力参与了原壤母亲的葬礼,却看到了原壤放荡不羁的表演,孔子很生气,语气也很重,“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且不说孔子的气生的有没有道理,也不说原壤的表现有多惊世骇俗,单就“老而不死”这个说法就非常值得玩味。我国古代是有主动淘汰老年人的惯例的,那是没办法的办法,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劳动力尚且不能果腹自然也就不能保证丧失劳动力的人的生命权了。后来这种“文化”东渡扶桑,成为倭国的一大特色,很多影视作品都有体现,老百姓也习以为常。但是事实证明,这种人为的“优胜劣汰”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他们在近代明治维新以后的强大。我们就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来分析,老年人为年轻人腾出发展空间,让出发展资源不失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明智之选。近代的思想启蒙家大都认为,青年和青年思想是推动人类世界进步的有效动力和根本原因。而我们要是仍然抱着老迈保守的思维和态度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新世界也还有点不知好歹的“老糊涂”之嫌。

老旧保守和年轻创新是一对天生的冤家,老同志总会语重心长的“教导”年轻人们,“要稳重要成熟,要深思熟虑,要稳抓稳打,不要轻浮意躁,不要冒险冒进”等等等等。当然,我们的社会要发展,安全稳妥是第一重要的,但是适当的冒险有何尝不可贵呢?对与创新思想对于新生事物还没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和体验,就要匆匆忙忙的下结论,“骗子,噱头,违法,违规,逃税,骗保,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不一而足,这就是某些保守派的“老人”对于新事物对创新的理解和定义。那我倒想问问全世界,既然是千疮百孔惨不忍睹的创新和发展为什么又能够在最快的速度和效率下赢得了人心占领了市场呢?是,问题和故障一直存在,违法行为也此起彼伏,但是传统行业和传统事业之中就都是完美无瑕而且可以与天同寿的吗?汽车刚刚发明出来的时候也发生过交通事故,而且直到今天天天都有人命丧车轮之下,为什么全世界各国政府没有全面禁止汽车出行呢?就因为同样的一些交通事故,就对“无人驾驶”技术破口大骂,这是具有科学理性思维的人应当的行为吗?

凡此种种不可胜数。有些人老了,他自己浑然不觉,因为他现在还在舞台正中央,而且舍不得这个位置,而且禁止其他人登台表演,对他这样的“保守”,我们只能一笑而过,世界那么大,我们再搭建一个舞台又如何?“你方唱罢我登场”,多元化带来的才是美丽的世界,要不然彩色摄影技术也不能取代黑白片。

查看更多回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