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心!再用这种方式“爱”孩子,孩子以后很可能会恨你!

 昵称44943940 2018-02-09

最近北大留美博士控诉父母的长信在网络上掀起了一番讨论,很多人站出来讨伐自己的父母也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童年太多不堪回忆。这类父母有个共同点,就是喜欢将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一样去控制,对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指手画脚干涉有加,唯独无视孩子的真实感受。



控制型父母,要么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在控制孩子,口口声声说爱(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好?),要么就是自以为是地坚信自己的确有资格去控制孩子(孩子是我生的,我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


在控制型父母家庭长大的孩子,即使成年后也很难摆脱父母的控制,难以获得幸福感。从小到大都没有为自己活过,一直活在父母为自己设计的人生里,人生每走一步都不是自己做出的选择,而是像棋子一样被人推着往前走。久而久之,人就会疲惫和失去方向,向内扣问自己“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材生,虽然考上了耀眼的名校,却感觉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其中很多人甚至出现抑郁或自杀。这不能怪他们心理软弱,而要问一问他们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是不是只关心学习成绩,把考上名校当成孩子自出生以来唯一的目标?成长中所有其它的事情都为成绩让路?我们怎能要求用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还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妄想!


这样的父母我就认识一个。前几天,通过朋友介绍我在德国见了一个中国妈妈小A,原本想着大家都是妈妈,有很多共同话题可聊,没想到才聊几句我就听不下去了,赶紧转移话题。


小A是中国名校毕业,精英教育的受益者。女儿在德国才出生两年,她就已经为女儿规划好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整条路线。小A津津乐道地和我分享,她女儿上了这所幼儿园,就可以去那所小学,去了那所小学就可以进到全城最好的文理高中,从那所高中毕业后,就有很大把握进入德国最好的大学。


如此典型的中式思维模式,放在中国的国情下迫于生存压力尚且可说是适用的,但到了德国还一点不改中式思维模式,我很担心小A的女儿以后会和小A有很大的思想隔阂。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德国有最好的大学,与中国的清华北大和美国的哈佛耶鲁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精英模式不同,德国教育资源分布平均,最好的大学至少有十来所,每所大学都有各自不同的专业优势,很难评断哪所大学是“最好的”。


德国人在选择大学时,更看重的是专业排名,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相匹配的大学,而不是大学名字。正因如此,德国大公司招人的时候,也不会只集中于几所学校,而是各个学校都有招。


小A这么早就为孩子计划好了一整条人生路线,有没有想过孩子其实会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她计划的大学就一定是孩子想读的吗?或许孩子将来不想在德国读大学呢?或许孩子感兴趣的专业并不是那所大学的优势专业呢?




悲剧起源于父母的控制


控制型父母总觉得自己比孩子懂更多,甚至比孩子更清楚什么是对TA最好的,帮孩子规划学业、选结婚对象、安排工作——外表看似完美稳定的生活,本质只不过是过着父母想要TA过的生活。


然而,控制型父母最应该警惕的是,当你忙于为孩子制定人生路线,一切要按照你的意愿来发展时,你收获的很可能是一个非但不感恩,反而会恨你的孩子!


北大留美博士王猛在网上写文控诉父母,十几年不愿意回家看望父母。


2012年,加拿大留学生28岁的汤远熙不满父母从小对自己的控制,怨恨父母将他在中国的初恋拆散,将其母亲残忍杀害。事后他还淡定假装和父亲一起寻找失踪的母亲...



2010年,华裔女孩Jenifer Pan雇凶谋杀自己的亲身父母。弟弟Felix在法庭上称,他们是“传统”的华人家庭,父亲认为男女各有本份,要求子女成绩佳,日后做专业工作。Felix还在法庭上指其父亲是名“操纵者”,总是喜欢指导他们走正确方向,且经常发怒。当他是孩童时,从自行车跌下受伤了,父亲说男孩不应哭,当姐姐Jenifer Pan用刀割伤手时,父亲只会责骂她不小心......



我不敢想象,父母对孩子做出了多少控制行为,忽略了孩子多少次感受,才会导致这些孩子对自己的亲身父母下毒手?


悠悠爸爸有个朋友的妻子Katie是中德混血,在德国出生,妈妈是中国人。我很喜欢和她聊她在德国的成长经历以及她的中国背景。不过很可惜,谈起她的妈妈,她说自己和妈妈不亲,和德国爸爸更亲,和妈妈没什么共同语言,每次一聊天就想吵架......因为排斥妈妈的教育方式,她连中文也放弃了,现在她身上唯一继承的中国文化是会做几道中国菜。


谈起小时候妈妈对她的教育,Katie说妈妈送她去上了很多兴趣班,时间安排得满满的,看不下去的德国邻居曾劝她妈妈:“你们现在已经生活在德国,不在中国了,为什么不像德国人一样养孩子,把时间还给孩子,把童年还给孩子?” 


上小学后,Katie妈妈很看重她的学习成绩,还喜欢去打探别人家孩子的成绩,暗中比较,虽然德国学校不允许排名,Katie妈妈依然要求她每次都力争考第一。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德国尊重孩子、尊重个性发展的多元价值观的大环境,Katie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不由得与自己的妈妈渐行渐远,最后变得连话都不想跟妈妈说了,因为她的妈妈一开口就是在告诉她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关心女儿的感受是什么,女儿真正想做什么



我还认识个朋友,她的父母也是控制型的,为了摆脱父母,她大学毕业后去了上海工作,后来在上海认识了一个美籍华人,比她大十岁,因为害怕父母对她婚姻问题的干涉和反对,她瞒着父母和美籍华人去了美国注册结婚,并在三年内连生两胎才回国!当她带着先生和两个孩子回老家武汉的时候,她的父母惊呆了!他们一直以为女儿这三年都在上海,每年春节都以工作太忙为借口不回家...


王猛的父母,和那些被孩子亲手杀死的父母,都说自己爱孩子,可是为什么孩子心里却对父母充满了恨?!前天我公号一名读者的留言我觉得说得特别有道理。


中国传统教育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感受到的多是控制与不自由。父母光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爱孩子是不够的,重点要让孩子能感知到爱,而爱的感知来源于亲密表达和情感共鸣。没有亲密陪伴,没有共情和理解,孩子如何感受到爱?


父母对孩子施加控制,后果是失去与孩子心灵上的亲密联结。而心灵的亲密联结不才是爱和幸福的本质吗?没有心灵联结的孤独灵魂,就算一辈子同住一个屋檐下,也如同精神上的陌路人,相识却不相知,何其悲哀!


做父母是一门艺术,我们虽然无法做完美的父母,但我们可以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为孩子设计人生,而是与孩子的精神同步:关心和感知孩子的情绪与感受,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平等与孩子相处,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并带着信任去尊重孩子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