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吴湖帆先生的《荷塘真趣图》,四尺对开的小立轴,也许是小幅的水墨荷花并不抢手,没有费多大周折就拍了下来。喜欢这幅构图简单却清雅宜人,真力弥满,恰似周敦颐笔下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当然另一个让人心动的原因是这幅原是吴湖帆画给望衡比邻的挚友冯超然的。 ![]() ![]() ![]() ![]() 近现代海上画坛,冯超然的嵩山草堂,与吴湖帆梅景书屋、赵叔孺二弩精舍成鼎足之势,三人不仅画名冠于当时,并且门墙鼎盛,佳彦云集,其中冯、吴两位大师的画艺、友情、交游诸多故事更是为稍涉艺术圈的人所熟悉。 ![]() 冯超然先生(1882—1954)天资高迈,其山水人物,成一家体制,在市场上向来热门抢手。缺少冯超然先生的画作,当然是一大缺憾。所以也是在各家拍场寻觅许久,方拍得题材、价位称心如意的一轴。 ![]() 冯超然《草阁读易图》150x39.5cm1913年桑浦美术馆藏 款识:五月江深草阁寒。癸丑岁莫,毘陵冯迥超然父写于沪渎。 钤印:超然(朱) 阿冯(白) 毘陵冯大长年(白) 签条:冯超然夏景山水。听竹居藏。钤印:听竹(白) 这幅《草阁读易图》是先生1913年(癸丑岁莫)所绘。画中远山巍然耸峙,皴法朗秀,点苔精要。近处则双松矫沃,苍翠挺拔,江岸草阁,有高士对窗读易。整幅设色清雅娴静,明净整洁,画面注重情趣和运笔脉络,风致淡雅疏逸。画题“五月江深草阁寒”出自老杜的诗句,本就是一句非常具有画面感的诗。中国的山水史上有不少名家都画过关于江深草阁的题材,如赵孟頫、吴彬、唐寅、文徵明、王石谷等等。无所师承的冯超然先生,全由摹古入手,这幅早年的山水虽然没有题临仿所自,但笔法构图,揣测应是私淑唐寅的山水。吴湖帆先生也有“五月江深草阁寒诗意”图,自题“仿唐子畏笔”,构图亦仿佛,可以做一个参照和旁证。本画由朱积诚题签并旧藏。朱积诚号听竹居士,师承程瑶笙,作为海派书画家不算知名,但刻印颇有手段,与江浙和沪上的画家多有交谊。 (局 部) ![]() 先生定居沪上后的事迹广为人知,既然本作是冯超然先生早期的作品,因此对先生早年生涯也略作补习,颇有所得。先生青少年时在松江一烟酒税局谋职。俗务之余,自习绘画,偶以画作出售补贴家用。1898年昆剧泰斗俞粟庐偶然在裱画店见到冯氏作品,对其画艺极为欣赏,两人遂结识而成忘年交。十数年后,俞粟庐不愿其子以梨园生涯为终身事业,介绍俞振飞拜入冯超然门下习画。但是冯具慧眼,认为俞振飞在昆曲上极有天赋,前程必成宗师,丹青只能为其余事,后来果然应验。 ![]() 冯超然《春郊闲吟·自书诗》80x50cm1949年桑浦美术馆藏 款识:1.何处香车紫陌尘,枝枝斜坠落花津。美人独立东风里,半为春愁翠黛颦。旧岁于虚斋获观清晖老人巨册,苍秀可爱,此箑拟其大意为悟庄先生大雅之属,己丑秋九月慎得冯超然并录南田翁诗于嵩山草堂。 2.惠麓友人近得丑簃仿唐子畏《秋山萧寺图》直幅索题,因赋一绝句书之录尘。悟庄先生再正,己丑秋九月慎翁冯超然。 钤印:1.超然 2.嵩山居士、慎得 1903年正是经俞粟庐介绍,冯超然赴吴门得识张履谦,客其补园。张氏富收藏,冯氏得观历代名迹,画艺于是精进,在张氏补园雅集中,结识了苏州画坛名宿陆恢、顾麟士等,眼界为之一阔。张履谦之子张紫东还与冯氏义结金兰。尤其是两年后随张氏父子北游京师,以诗文书画会友,眼界益开,渐成其兼收并蓄、清秀舒朗的画风,名声起于北而渐于南。这段早年的经历对冯氏画艺脱胎换骨、跻身大家之列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此也念念不忘。众所周知,冯超然在沪上定居后,画上落款有作于“嵩山草堂”,但先生有另一个一个斋号名“三十六鸳鸯馆”,是他嵩山路90号宅邸里一间房间的名字,但不曾署于画上,这个斋号正是对其补园往昔的追念。 光绪三年(1877年)盐商张履谦购买了拙政园西部汪氏宅园后称补园。张氏爱好文物、书画,更钟情昆曲,并聘请俞粟庐为首席,常在补园内临水放养着鸳鸯的卅六鸳鸯馆内举行曲会。另者举行雅集、赏画活动,也当在此馆,这个名字对冯超然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结合当初的经历,绝难忘怀。 ![]() 冯超然《湖光绿波》吴湖帆《行书》80x50cm1915年桑浦美术馆藏款识:(画)东风吹绿湖上山,湖波倒影摇烟鬟。山僧依山结林屋,日吸湖光饮山绿。旧见平泉书屋藏有李迪画册,此箑拟之,丁卯六月嵩山居士冯超然。 钤印:[冯超然] (字)君未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诗,癸卯吴倩。 钤印:[吴湖帆] 1912年,在苏州成婚居住的冯超然应上海藏家李平书邀请,赴沪品题鉴赏其珍藏书画,并时常往还苏沪,参加海上题襟馆雅集,与吴昌硕、汪若渊诸前辈游,终于声名渐显,被视为海上全能画家。本作就创作于这一时期。冯超然初以画人物知名,相比之下丙辰(1916)之前他的山水尚在起步阶段,其传世山水作品反而比二三十年代少得多。到了1919年,冯超然举家迁往上海,定居嵩山路90号,从此驰骋海派画坛三十余载。时沪上美术团体如潮,往往一个画家身兼数家画社,但少见冯氏参与其中,是为其以澹泊宁静的态度处世,不受名利约束。冯氏在嵩山草堂时,往往到半夜十二点才开始作画,是松江时白天工作晚间作画以及在补园通宵达旦临摹古画留下的习惯。当然夜深人静,没有家人、朋友的打扰,可以静心创作,也是一大原因。五年后的1924年,吴湖帆为避兵火,也举家迁居上海,租赁嵩山路88号,从此两位大家朝夕过从,开始了一段海上画坛的传奇。 ![]() 点击文字查看桑浦美术馆精彩内容: ![]() ..................................................... 分享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