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怀仁窑油滴盏欣赏

 你我入画 2018-02-10

怀仁县位于山西省北部,雁门关外、桑干河上游,其名取自“怀想仁人”,明《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记载。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怀仁窑历史上以烧黑瓷为主,釉面乌黑晶莹,器型古朴豪放,胎质较粗而釉质甚精,最著名的当属“油滴”。



油滴是一种形象的叫法,顾名思义就如同水中漂浮的油珠,现代术语称为结晶釉。油滴有银白色、灰色、红色、五彩色。“油滴”一词,在我国的古籍中罕有记载。“油滴天目”这个名词由日本人创造出来的,是用来称呼当时从中国进口釉面上密布银色或赫色星斑的黑色建盏的。在日本应永年间(公元1394一1427年,相当于我国明洪武至永乐)所著的《禅林小歇》一书中“油滴”一词,也与“暇变”、“天目”第一次出现。



北宋时,建窑油滴达到了巧夺天工的地步,油滴的烧成率约万分之一。建窑油滴流传下来的完整器应仅有件,大部分在国外,以日本最多。很多人以为油滴釉是宋代建窑独有,其实其他窑口也有非常经典的油滴,比如山西怀仁窑。



因为地处大同盆地,煤炭储量丰富,自古以来怀仁窑烧造瓷器以煤作燃料,燃点髙,控温性好,因而油滴在形成中相对要聚集,滴点发育饱满,大小一致,间距排列有序,釉斑光亮。



怀仁油滴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气泡机理。


当窑温烧到1200摄氏度以上时,由于此时釉已经熔融,粘度很大,釉料中的铁离子分解产生的小气泡被封闭无法逸出釉面。


随着过程继续,釉层中小气泡越来越多,并逐渐合并成大气泡,当气泡增大到足以克服釉层阻力时,气泡便破裂,形成一个类似火山口的凹坑。


随着烧成继续,这些凹坑被周边的釉逐渐填平,而聚集在气泡周围的铁氧化物也显露出釉面,在冷却过程中,便析晶形成怀仁油滴的斑点。



宋瓷收藏者的学习交流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