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想:脆弱而博大

 智汇百川 2018-02-10
url:http://m.gmw.cn/2018-02/08/content_27631210.htm,id:27631210

关注“津味”读懂天津

关于思想,我们听过很多主义,也看过许多理论;关于历史,我们崇拜帝王将相,也感慨朝代更迭。然而,当两者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最近出版的《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一书中,英国学者彼得·沃森告诉我们,人类的思想史是从火的发现以来几万年间的探索、思考与实验。思想在这里不仅仅是空洞的某种主义,也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关乎人类的灵魂,囊括了社会生活中物质与非物质的种种因素,甚至还是一种探索和实证的方法。当灵魂、欧洲与实验这三个不相关的词都被包括到思想之中,思想这一概念也得到了更新,其谱系几乎在最大限度上得到了扩大。思想发展的历史也不再是线性的与单向的。在这漫长而浩瀚的历史中,充满了断裂甚至倒退,然而无论消失也好,复辟也罢,思想就像是一株火苗,脆弱却也强烈,一旦复燃,便持续照亮人心灵和人类文明的黑夜。

我们习惯了关注宏大叙事的历史,因而总是会丢失细节。在人类存在和进化的漫长过程之中,思想总是以矛盾或者未完成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让我们得出这一结论的恰恰是时常被我们忽略甚至误解的细节。如果我们注意到在牛顿身上那种现代科学与神秘主义的悖论,我们对于思想的发展历程或许就会提出新的问题:诸如以现代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精神是否是一种新的或者更先进的思想形态?它的出现是否会完全取代旧的思想?这种取代是否是思想史的一种前进式的发展?而如果我们用批判的眼光来观照不同形态的文化思想,我们又会产生疑问:为何璀璨的中华文明会在14世纪开始逐渐地落后于西方文明?曾经辉煌一时的伊斯兰文明为何会在11世纪后骤然倾颓?这些未曾被关注的细节和未曾被重视的质疑,都在表达一种诉求,那就是将思想史看作一门更复杂且更广博的学科来重新进行研究,摒弃区域中心主义的偏见,也拒绝简化。因为思想生活是如此的脆弱,以至于我们看到了无数文明与思想的消亡,无论是哪一种形态,哪怕是一种弱小的萌芽,都值得我们用心呵护,用心尊重。

而关于思想史研究的范围,我们常常将古希腊时期作为思想史的开端。雅典学园的盛景是人类文化史上不可复制的辉煌,那是一个产生思想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然而,我们却从未试图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到人类能够直立行走之时。或许那时的人类还只能被称作祖先,他们经过反复地观察和实践,在他们那原始的头脑之中产生了对于火的认识。而这些认识以及这些实践,不也正是一种思想?这样一来,对于思想史的研究,其长度被延伸了百万年之久。同样,当那些为获得认识而进行的实验也被纳入思想的范畴时,思想史研究的宽度也被开拓出来,就如同欧洲作为一个地理概念而在沃森的书中成为一种思想一样,思想不再单单地是书本中形而上的概念,而成为一种博大而具有动态的过程。我想,这正是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兢兢业业的研究工作唤起我们作为思想创造者和产物对于思想这一概念的更深思考。

《思想史》一书译者,南开大学的胡翠娥教授同样是一位认真而严谨的学者,历时两年独立完成了这部百万字的哲学著作的翻译工作。促使她选择这本书进行翻译并支撑她最终完成的动力,一是来自于她对于哲学思想史的热爱,二是这本书中对于思想概念的独特理解。随着本书的出版,读者也必将获得一种对待我们思想生活的新视野与新态度:思想生活是如此脆弱,又是如此广博,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去尊重,去呵护。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 今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