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听舒伯特第八交响曲

 阿里山图书馆 2018-02-10
舒伯特(1797-1828)的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D759,作于1822年。这是舒伯特的代表作,充满诗意的浪漫主义表现。舒伯特此曲完成后,在其生前并未得到演出。这部交响曲的手稿是作为遗作在他逝世之后发现的,全曲二个乐章,第三乐章只有钢琴谱和九个小节的乐队谱,而第四乐章则根本无有。作曲家本人认为这二个乐章已经足已,没有必要在它们之外再作任何补充了。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b小调,奏鸣曲式
乐章一开始,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一个8小节的引子,这个引子预示出第一主题的悲剧性基调,忧郁、情绪低沉又略带沉思。这个引子也是第一乐章的主导素材,在乐章中反复出现若干次。接下来弦乐的十六分音符形成一种紧张的气氛,为后面的发展埋下伏笔。在弦乐紧张气氛的烘托下,单簧管和双簧管奏出悲剧性的b小调第一主题,圆号在主题的尾部延续出一个类似回声的效果,强调了悲剧性的气氛。第一主题经过一个简短的发展后,圆号和大管插入一个连接部,进入第二主题的呈示。这个第二主题不是按照古典奏鸣曲式在f小调上,而是在G大调上,是b小调的下中音大调,属于远关系调。第二主题的伴奏音型变换成为切分节奏,忧郁情绪有所减轻,增加了一些明亮的色彩。大提琴拉出的第二主题旋律是典型的舒伯特式歌唱性旋律,附点音型加切分音衬托表现出优美欢快。小提琴反复一遍第二主题之后乐队全休止一个小节,随后,乐队突然爆发出c小三和弦和g小三和弦,过渡到展开部。在展开部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第二主题,木管切分音引导下,弦乐高低声部一唱一和,其中穿插了强奏的第一主题动机音型,欢快的情绪不断被忧郁所压制。这时,第二主题又出现接替上升的展开,好像快乐情绪在努力挣扎,但它又很快归于弱力。这时,引子升高四度又出现了,弦乐对引子的展开将乐曲推向高潮,忧郁的情绪又占据了上峰。乐曲达到高潮时,突然转向光辉的E大三和弦,渐弱之后,第二主题切分在木管上又有断续的呻吟。如此反复三次之后,乐队全体强奏出引子,将悲剧气氛推向高潮。弦乐的快速十六分音符,铜管的长音,调性的对比,冲突和对比达到最强。这时出现的弦乐振弓渐弱和滑音使强烈的悲剧气氛有所缓和,远处传来长笛的哭泣,乐章进入再现部。第二主题在再现部中降了四度在D大调上再现(而不是在C大调),第二主题的简短变化表现出在忧郁气氛中挣扎的勇气。最后,第二主题转到B大调,就是第一主题的同名大调,象征出作曲家对美好明天的强烈期待,光明终会取代黑暗。乐章的尾声依然是引子的重现,但是已经像是强弓之末,其力难穿缟鲁了。

未完成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流畅的行板,E大调,不规则的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是一个三段体,小提琴在低音提琴拨奏引导下奏出第一部分的主题,呈现出一种宁静的情绪,略带压抑感。重复时,大提琴拉出三个小节的对位旋律,随后,主题在e小调上得到变化,然后又转回大调作出一个简短的展开。这一段主题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抒情和轻微的不稳定性,主导情绪是明亮柔和的。第一部分的中间插部是一个简短的弦乐顿音强奏,坚定沉着。第一主题的再现是由长笛演奏的,这时的低音声部对位旋律则由大管吹出。进入第二部分,音乐转往升c小调。第二部分是一个二段体,弦乐的伴奏音型变化为切分音,单簧管吹出缥缈的第二主题,呈现出仍然是明亮的情绪。经过一系列朦胧的转调之后,双簧管在降D大调上吹出一段明亮的旋律,这段旋律是第二主题的展开。第二部分的E大调第二段(副题)类似于第一部分的插部,情绪也是坚定沉着,形成乐章的第二个高潮。这个插部采用了小提琴和大提琴对位的方式,其间穿插木管组各乐器之间的问答。第二乐章的第三部分中,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第二部分副题都得到了再现,其中第二主题转为a小调。这一结构是和古典三部曲不同的地方。乐章的尾声中,小提琴的泛音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中间穿插了第一主题素材,明确指出了幻想的内容。最后结束在乐章起始处宁静的大提琴拨弦中。

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的感受和思考,二个乐章就好像是刻画作者内心的二幅图画,兼具戏剧性和抒情;第一乐章是一幅悲剧,表现为忧郁的陈述;第二乐章则是抒情性的,表现为柔和而明朗。

从这部作品来看,舒伯特完全突破了古典主义的限制,充分表现出了独特的浪漫主义特征,舒伯特开创了交响曲歌唱性主题的先河,成为浪漫主义室内交响乐的典范。只有舒伯特这样的歌曲作家才有可能写出这样浪漫抒情的交响曲,它又比歌曲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宽广的想象和更强的表现力。

舒伯特的作品与贝多芬完全不同,他虽然没有贝多芬那种强烈的革命性和激烈的斗争,但却充满浪漫主义的诗意,精致、优美还略带神秘。

我手上的舒伯特b小调第八交响曲版本:
伯姆指挥柏林爱乐,1969年DG录音;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1964年DG录音;
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1979年DG录音。

我最喜欢的是伯姆指挥的版本,更具浪漫主义特征;卡拉扬指挥的版本相比显得比较古板;克莱伯指挥的版本介于前面二者之间。三者的第一乐章差距不是很明显,但是第二乐章的诠释则差距很大。

原作的总谱中,第一乐章的呈示部整个反复一编。为了不打断乐思,增强音乐的连续性,三位指挥都省略了反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