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种尿,说明你正在“漏肾精”!再忙也要读此文

 zltzltzlt 2018-02-10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日且为你说上一个症候,这就是肾精“漏了”,该如何是好。

肾精漏了——这话听起来有点吓人。实际上,这还真是祖国传统医学里面,绕不开、避不了的话题,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肾精漏了什么表现?有些看官可能会想到早泄之类的病症了。其实,远远不是这样。其真正的典型表现,乃出现在我们的小便身上。你看,有些患者,小便十分浑浊,用中医的话讲,叫做“白如米泔,凝如膏糊”。就是说,浑浊到像淘米水一样,有的时候质地黏稠就像膏糊一般。什么样的病可能会导致这种状况呢?那说起来太多了: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炎、慢性膀胱炎、糖尿病盆腔炎乳糜尿、滴虫性阴道炎等等,都可以出现此类现象。

由此可见,我们不必再纠结尿液泡沫多与少了(这个话题近些年实在被炒得过于火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尿液如上述之浑浊。

那么,这种情况为什么说是在“漏肾精”呢?这就要从它们的形成原因——肾阳虚说起了。

看官如果经常阅读我们订阅号,应当对肾在中医语境里的功能,有很深的理解了。肾主封藏。它能把肾精稳稳藏在肾中,使之不会遗漏。此外,肾还能管我们的膀胱,让膀胱开阖有常,这样我们的小便才会正常。还有一点,通过气化作用,将水液当中需要排泄的一部分,化作尿液排出体外。当然,这三点也并非全部它的功能。只是您理解了这三点,就知道接下来的文说,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一旦肾阳亏虚、肾气不足,它就管不了膀胱,膀胱开阖失度,于是我们就会尿频不已。最主要的是,肾的藏精之能得不到施行,肾精遗漏成为“败精”,和湿浊沆瀣一气,最后化作污浊,这就让我们的尿液“白如米泔,凝如膏糊”。我们尿液的浑浊、乳糜尿,就是这么来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病症的根本,就在于肾阳亏虚。前列腺炎患者、慢性肾炎患者、糖尿病患者、盆腔炎患者等等,只要是肾阳亏虚的,就容易出现这类病症。

所以说,关于肾阳亏虚,看官不要一味地以为和床笫之欢有关系了。实际上,它能带来的问题有很多。

问题分析到这里,算是比较清楚了。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调治呢?

在这里,我们和您分享一张祖国传统医学的经典方剂。它是国医国术里的精华,值得我们好好感受一番。组方如下——

益智仁、萆薢、石菖蒲、乌药,各9克,水煎服,加入食盐少许。

对,四味药,就这么简单。

此方有什么来头呢?它实际上源于《杨氏家藏方》,大名叫做萆薢分清饮,是中医方剂里面著名的祛湿化浊之剂。每一个学习中医、爱好中医的人,都应该对其有所了解。

此方精义几何?说起来十分简单——

其中的君药,乃是萆薢。萆薢可以利湿祛浊。什么意思呢?所谓利湿,就是善于处理湿气。祛浊,就是善于把污浊之物排泄掉。方才说过,由于肾阳亏虚,肾失去了封藏之能,所以就有太多的败精垢物渗透下来。怎么办?用萆薢来清理,然后通过利湿之效,把干净的尿液排出来。萆薢的价值就在于此。

接下来看石菖蒲。石菖蒲可以化浊祛湿,还能驱散膀胱寒气,又能开窍,所以是萆薢的好帮手。更重要的是,石菖蒲通过散膀胱寒邪来止小便。这一点是《本草求真》里面明确提出来的。

然后,我们看益智仁和乌药。益智仁能温补肾阳,涩精缩尿。乌药可以温肾散寒,行气止痛、化散湿浊,止小便。两者主要针对肾阳虚弱的问题来发力治疗。肾阳被补足了,肾精“封藏”得好,就不会化作“败精”遗漏下来,同时还能够有效“指挥”膀胱的开阖功能,令尿频这件事情得到缓解。

所以说,上面这张古方,就是通过温肾利湿、分清化浊的办法,对于肾阳亏虚、封藏失职所致肾精、湿浊同趋下流所致疾病,有治疗的意义。患者的主要表现,就是小便频数、浑浊不清,有的时候像淘米水,有的时候像大米糊。怎么知道是肾阳不足所致呢?看脉象和舌苔。这类人,必然舌苔淡白、脉象沉细。慢性肾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慢性阴道炎、糖尿病等患者,常有此表现。

当然,文中方剂的介绍,我们本着传播中医文化,普及中医知识的目的,与看官分享。看官如果要借鉴应用,务必在中医师辩证下才可进行,不能贸然应用。此方对于肾阳亏虚者适宜,如若湿热下注而导致尿液浑浊的,则完全不在此方的治疗范围内。如果用反了,就麻烦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