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视圈没人会告诉你的十个真相!

 足迹2607 2018-02-11



文|南风

 

皮笑肉不笑却时刻光鲜的明星、油腻却又侃侃而谈的幕后大佬、精力充沛混迹各个局的制片人、想法不停才华横溢的导演。影视圈,是一个外行人眼里高上大却也光怪陆离的圈子。

 

在远离这些圈子的人看来,身处影视圈,可以近距离接触那些只能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明星,可以拿普通人的娱乐活动当工作,可以有更多的曝光度:这一切,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光鲜亮丽的。

 


作为一个混迹影视圈多年的老司机,我想说,上面提到的这些——都是真的!以上都可以说是影视圈的独有福利,甚至是每个影视圈人士在朋友圈的绝佳装X利器。

 

但是,在这光鲜的背后,实际却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真相,而这些,是影视圈人士绝对不会透露给你的。

 


而接下来,为了让大家全面认识一下影视圈,我这个老司机就勇敢揭开影视圈的神秘面纱,给大家揭秘一下影视圈没人会告诉你的十大真相,带大家全面了解影视圈繁荣背后的套路!(希望不要被影视圈驱逐啊......)

 

1、绝大多数电影制片公司都不靠票房赚钱,而是依赖招商、溢价、版权收入等方式回本

 

在观众眼里,一部电影拍完,然后放在电影院里卖,卖的钱减去成本,那就是挣的钱了。这样的模式要放在菜市场上,一点毛病没有。但在影视圈,就不是这样了。

 

实际上,票房只是制片公司盈利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会有招商、溢价、版权收入等一系列可以回本的方式。

 

招商,就是招广告商、赞助商。在电影开拍之前,都会有招商、寻求植入的环节。这是因为商家为了增加自己产品的曝光度便会选择在影视作品中投广告,让自己的产品与电影情节相融合,以此让自己产品变得更销量。早在2010年的《杜拉拉升职记》就已经宣称过自己依靠商务植入就已经回本。

 


另外,则是溢价,这原本是一种金融行为,现在已经延伸到电影行业,成为了常态。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制片公司A运作了一个项目,整体预算在1亿,它占股50%的比例(5000万)联合其他公司共同来制作这个项目。然后A以溢价2亿的预算溢价卖出了自己20%的份额(4000万),又以3亿的预算溢价卖出了自己10%的份额(3000万)。这样一来,通过溢价,A就已经净赚2000万,并依旧有20%的占比。

 


还有版权收入。电影在电影院上映结束后,还会在各视频网站上线播出,而在哪个平台播就取决于制片公司将该电影的版权卖给哪个平台,而这,也是制片公司的一大收入来源。

 

所以说,让制片公司回本的渠道有很多,票房并不是唯一的方式,甚至,有的电影在上映前就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回本了。

 

2、即使流量明星被群起而攻之,但出品公司还是捧着钱去请

 

前几年,“流量明星”的这个头衔,还是很受追捧的,但慢慢地,观众越来越讨厌这一类明星。

 

为什么呢?因为光有流量,却没有演技!

 


现在观众的观剧观影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不再是之前那批“看剧即看脸”的人了,他们现在想要的是演技,真正能打动自己内心的演技。所以,流量明星成了观众群起而攻之的对象。

 

但即使如此,现在市面上却依然充斥着很多,由光有流量没有演技的演员主演的影视作品,而且数量不在少数,像某宝,某彤等。

 


同样的,为什么呢?因为有流量啊!

 

只这一点,就足以让那些出品公司捧着钱,跪着去请他们来演。并且对于大批流量明星来说,他们的档期早就预约到了两年后。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现象:那些没有演技的演员们大多会陷入一种“烂片循环”现象。即只要演过一部烂片,那基本上以后就没有好片子再来找他们了,来找的差不多都是不怎么样的。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恶循环,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3、对于很多外来投资公司来说,电影行业是一个非常容易洗钱的行业

 

利用拍电影的方式洗钱,其实是行业的常态现象。甚至可以说,在电影业刚开始兴盛时,大量公司涌入,开始争抢这块蛋糕的原始动力也都是因为金钱。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电影和香港电影。

 

而电影行业发展到现在,洗钱现象依然存在,其力度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洗钱,一是洗黑钱,简单来说,就是投资人的资金来源不光明正大。


比如,黑社会抢来的,贩毒得来的。这些黑钱要是放自己手里,既脏,危险性又大。但如果用这些钱来拍电影,然后通过电影上映收获观众票房,如此一来,这钱,就光明正大了。

 


另外,传销机构参与电影出品也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类似最近的《坏爸爸》就是类似的案例。电影行业本身就存在着数据信息不对称的痛点,有着非常多的可乘之机。

 

4、一部电影的发行预算,有一半以上都用来买票房、锁座位、做票补

 

从送拷贝、到建立地网,到互联网发行概念推行。对于一部电影来讲,发行一直都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规则产生了,势必就有人想投机取巧。

 

而时至今日,对于发行来说最直接的就是买票房。发行公司自己掏钱看电影,助力票房增长。再委婉点的方式就是锁座位,俗称“包场”,还是自己掏钱来做。

 


最委婉的就是做票补。大家平时在买电影票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有优惠票,甚至9.9就能买一张,其实并不是电影票便宜了,而是发行公司告诉出品公司,这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发行公司帮你把剩下的钱出了。


观众受低价刺激,使电影有了好的售票状况,影片的排片也会上升,这可以称之为一个“良性循环”。

 

现在几乎每部电影都有了票补这一业务,而且数额越来越大,甚至对于今年的春节档来说,“没有一个亿票补在春节档别想有话语权”。



票补产生的目的就在于以低价刺激观众的消费欲望,虽然对观众来说,是福利。而这样“用钱砸票房”的做法也不是一种良性的竞争手段。发行公司越来越将资金放在做票补上,是目前行业发展的一个有趣现象。 

 

5、营销公司80%的营销费用都是没用的

 

美国百货零售业之父约翰·华纳梅克曾说的,“我知道我的广告费里有一半浪费了,但是我并不知道是哪一半”。

 

而电影营销宣传,它贯穿影视作品制作始终,如果营销得当,对作品会有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其实,营销公司80%的营销费用都是没有用的。

 


就如:地铁站刷广告,朋友圈刷屏,跨界营销......不能说这些一点用没有,但是真正靠这些来刺激观众,使观众从接收信息,到做出实际购票或观看行动,这之间的转换率实际上低得很。

 

真正好的作品没有很好的营销也会成为爆款,就像去年的《二十二》、《摔跤吧爸爸》等影片,其刚开始上映的时候排片都很低,但是后期都通过影片本身过硬的质量实现了逆袭。

 

口碑永远都是最好的营销。

 


而其他的营销方式都只是蜻蜓点水般,通过增加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次数来刺激观众的欲望,但往往这只能增加这些信息在观众脑海中的熟悉度,不能成为促使观众真正行动起来的直接动力。


只有口碑,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才能真正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

 

6、女演员“被潜规则”成风?不存在的,都是自己主动上门!

 

女演员被潜规则的影视圈行业现象一直被社会所“津津乐道”,有人好奇,有人向往,也有人不耻。对此,我想说的是,现象确实存在,甚至男演员被潜规则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但要说这种现象“成风”,却是故意夸大,不存在的。而且并不是导演或者项目的某个负责人主动对女演员提出要求,更多的还是女演员主动凑上跟前,提出要求。

 

试想一下,目前的互联网社会,哪个大佬会自己去寻求潜规则,一旦被曝光,身败名裂的代价只是简单的女色显然不值得。

 

所以,许多时候其实是女演员在自己没有资源没有人脉的时候,希望依靠这些手段接触到更高级和受用的资源。假如遇到真正有实力的大佬,更多时刻就是女演员主动上门。

 

7、影院经理80%的收入都来自灰色收入

 

影院经理在行业里的收入是比较低的,就算是一线城市,也少有能达到10K以上的。

 


虽然工资少,但影院经理的权责还是比较大的,手握排片权利的经理,多少是直接影响到电影的票房多少的。

 

然后,问题来了,谁最关心票房?或者说谁是票房卖得好不好的直接负责人?

 

答案是,发行公司

 

虽然发行公司对票房多少直接负责,但是影院经理却对票房起着实质性的作用。影院经理如果把排片设置的高一点,那票房自然也会跟着上涨,排片如果低,那票房也很少能达到高位。

 


如此一来,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悄然形成:我补助你点生活费用,你补贴我点排片比例。你来我往,一拍即合。

 

这样,影院经理的生活也滋润起来了,发行公司的脸上也有了光,共赢。

 

8、起码有500家影院是靠偷瞒票房生存的

 

偷瞒票房,是当前很多电影院的常态。

 

2017年3月,专项治理办公室就曾一次性公开过一份长达326家的偷瞒票房影院名单,并进行了通报和处罚。但这一数字明显不能涵盖全国所有影院,保守估计,全国起码有500家影院存在偷瞒票房现象。

 


而偷瞒的原因,也主要是为了生存

 

可以发现,那些偷瞒票房的影院主要都集中在三四线城市,以两广地区居多,而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还在少数。

 

这是因为,随着一二线城市影院数量的饱和,影院建设开始逐渐下沉到三四线,而不少企业看到电影发展的红利纷纷成立电影院,想在这一市场分得一杯羹。

 


但事实往往是,影城建设和维护成本高,三四线城市的市场也不好完全打开,所以对于电影院来说,回本和生存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所以,为了更快收回成本和更好的生存盈利,不少影院为此选择了偷瞒票房。从本质上来说,偷瞒票房就是一种变相的偷漏税行为。

 


目前国家也在严厉打击这种扰乱电影市场秩序的行为,轻的通报、约谈,严重的被停业整顿,甚至永久关停,但事实上,这些都没有使偷瞒票房现象彻底消失,乱象依然丛生

 

9、大部分编剧都处于失业或代笔状态

 

编剧,堪称一部影视作品的灵魂。没有编剧的故事原核,一个影视项目就无从谈起。

 

但在影视圈,编剧的地位却低得很。前不久《莫语者》编剧武瑶讨薪事件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如今的编剧行业里,大部分编剧其实都处于失业或代笔状态

 

失业就是没有项目找上门,或者自己没有其它职业,就闷在家里写剧本,剧本呢,暂时也没有人感兴趣想要投资。

 

代笔状态就更加悲催了。代笔就是代替别人写剧本,然后写完后还不定能拿到署名。代替什么人呢?这就很多了。

 


比如,自己老板,这主要存在于编剧工作室中,一伙小编剧写完一个剧本,最后署名却是自己的老板大大。还有就是声名显赫、位高权重的大编剧,支使那些无名无姓的小编剧给自己写也是分分钟的事,只要稍稍付点钱给这些小编剧,名声就有了。

 

在国外,编剧的地位是很高的,参与影视项目的人员对编剧都抱以极大的尊重,但在国内,却是另一番景象,这不得不令人唏嘘。

 

10、影视行业遍布有大忽悠挂名的现象

 

一般认为,导演是一部影视作品的导演组里,级别最高也是能力最强的一位,其能力的高低也代表着一部作品的整体质量。


但其实,执行导演才是导演组里能力最强的一个,有不少导演都是挂名存在的,真正挑起执导拍摄大旗的实际是执行导演。

 


除了导演,挂名的编剧、出品人、制片人其实遍地都是。一起过来开了几次会,在片头加了字幕,便摇身一变成了整个项目的操作者。这对于许多干了实事的人是不公平的。

 

为什么有这种挂名的现象存在呢?


首先,影视圈是一个名利场,有一个项目的挂名自然会为一个人加持不少,多少人都会努力地来寻求挂名的可能。



其次,影视圈多的就是大忽悠,不专业的人参与到项目中,很多时候他们没有建设性意见,但一旦进入了,大家也都会善意的给予一个挂名。

 

所以在认清真正行业大佬的时候,我们也要明白他是挂名的还是真的办了实事的。

 

以上就是一个影视圈老司机总结的本行业十大真相,说到底,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神秘光鲜的一面。最后送大家一段话:

 

你在池塘里活得很好,泥鳅很丑但会说喜庆话,癞哈蟆很马虎但很有趣,田螺是个温柔的自闭症,小鲫鱼是你们共同的女神。有一天你听说,江河湖海,哪个都要更大、更好。你跳了出去,遇见了美丽的海豚,雄壮的白鲸,婀娜多姿的热带鱼。的确都是好的,就是偶尔觉得世界很空,生活很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