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县位于太行山脉中段西麓,居上党盆地腹地,东迤壶关县,西邻长子县,南毗高平、陵川县,北连长治市郊区,为中国人口密集县份。长治县内煤炭资源丰富,煤田面积达 242平方公里,储量34亿吨以上,素有“煤乡”之称。 长治县主要农作物以小麦、谷子、玉米等。长治县名胜古迹颇多,较为著名的有南宋玉皇观、看寺正觉寺、南王庆龙泉寺、东呈古佛堂、八义法云寺、李坊洪福寺、原家庄的东泰山庙和八义瓷窑遗址等。
长治玉皇观 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均有修葺。现存建筑观前为东台,侧有东西厢,门庑为五凤楼,左右为钟鼓二楼,东西配殿,享亭,左右斋舍,玉皇殿,二垛殿等,布局灵活,体形富于变化。2006年05月25日,长治玉皇观作为元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像这样结构错综复杂,形体壮伟高大的五凤楼,全世界只有三座,另外两座一在中国的北京,一在日本的京都,至于一般的五凤楼全国也仅10多个。
长治县都城隍庙 城隍是古代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自古以来,城隍庙皆建在城池之中,唯独长治县的城隍庙却远离上党古城,矗立在雄山西侧的天子岭上,尊称“天下都城隍”,神州大地独此一例。 东呈古佛堂 创始年代无考。相传古时此地土崖崩陷,凸出一丘,形如佛像,人称古佛,建庙祀之。名称古佛堂。元明清都有重修。现存中轴线上的南轩和前后二殿为元代遗构,其余都是明清建筑。殿顶琉璃吻、兽、龙、凤、狮、象、仙人、武士、天马等构件,为明成化年间烧制,图案精细,神态生动,色彩富丽。
首阳山 又名羊头山,位于长治县西南部的师庄乡境内,它西延长子,南接高平,临顶远眺,三县景色,尽收眼底,俗有“鸡鸣一声听三县”之说。羊头山从山腰到顶峰,石刻遍布。有石窟石碑,有石塔石树,有群体集合,有单个造型,大都为北魏时的古物。
老雄山 方圆六、七十里,海拔1419.5米,为长治地区第一高峰,堪称上党群山之王。整个山势三峰对峙,雄伟叠嶂,像一条巨大的苍龙游弋在长治县荫城、西火、南宋三个乡镇之间。据志书记载,其名就来之于“峰高山大、雄厚险峻”之意。
炎帝碑林 占地面积大,字碑数量多,征集作品广,成为华北第一碑林。雄伟壮观的公园东大门矗立在207国道西侧,宽阔的水泥大道直通山顶公园,山顶羊头岭上塑起了高大的炎帝雕像,炎帝神农氏手执谷穗神采奕奕,成了羊头岭上的标志名字。
炎帝庙 几千年来,当地人为了纪念始祖炎帝,在羊头岭及其周围村庄修建了多座炎帝庙,而羊头岭炎帝庙规模最大。此庙一进三院,庙南有戏楼一座,与庙门相对,正门上有骑门戏楼;进入大门有东西厢房,沿石阶而上是水龙殿,殿内供有五谷神,墙壁上绘有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神农氏艰苦创业的壁画。
法云寺 创建于唐,宋、元、明各代均经重修。现存前殿为宋代遗构;后殿明代重修,尚保存元代风格;其余厢房配殿皆为明代重建。
正觉寺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创建于唐大和年间,宋明两朝都有修葺。现存建筑以后殿历史最古。俗称“大寺”,寺名“正觉”。寺宇东依太行山,西临漳河水,寺内古柏参天,殿阁巍峨,苍山碧水,绿荫红墙,风景如画。 寺坐北向南,原有前后两进院落,共有殿宇、廊庑、僧舍70余间。今仅存中殿、后殿和东西配殿,其中以后殿最古。为现存宋代木构建筑中较为典型的代表作。其余中殿五间及前院东西配殿各三间,均为悬山式屋顶,属元、明遗构。
丈八寺 是一座建筑年代久远的佛教寺院。相传唐代以前寺院已初具规模。唐代中期寺内增建佛塔一座。寺院背依青山,面临荫城河,四周农舍毗邻、林木荫衬,环境十分幽雅。寺院坐西向东,现存一进院落。中轴线依次有山门、佛塔、大殿,西侧配以角殿、配殿、耳殿等建筑。布局紧俏、沿袭唐风。殿宇大多毁坏,仅存佛塔与南北配殿。
丈八寺塔
东泰山庙 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东泰山庙供奉号曰'东狱天齐大生仁圣帝'的黄飞虎。传说东狱大帝'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掌幽冥地府十八重地狱';因此每到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东狱大帝圣诞,人们要到东泰山庙上香献供,或诵经上寿。法器之音,响彻云霄。祈诵之声,终日不散。庙宇坐东向西,共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过楼、倒座戏楼、献亭、正殿、后殿。三院两侧有钟亭、鼓亭、土地殿、小鬼楼、十美女殿、耳殿、配殿、廊庑等建筑。规模宏大,建制完整,组群结合,错落有致,是一处明清风格的建筑群。
南宋村秦氏民宅 位于长治县南宋乡南宋村,建于明代中叶,为当地一商人住宅。现尚存4处院子、六进院落,其中东、西院较为完好。大院平面布局紧凑合理,院与院既分隔又相通,且在建造中刻意注重防火、防盗等功能的设计。大院所有门窗装修、柱础、博风、悬鱼、惹草等木石砖雕十分精美,别具一格。
南宋高楼 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一座明代的防御性高层建筑。高20余米,上下分五层,面阔五间,进深四椽,悬山顶。通体青砖砌筑。
西陕韭菜 长治县荫城镇西陕村生长的韭菜,根微红,叶嫩绿,闻之香味扑鼻,食之味纯爽口,十里八乡对其情有独钟。它的种植过程极为讲究,冬天施肥蓄根,出芽后定期施肥、浇水,拔掉全部杂草。然后,施一遍肥,浇一遍水,拨一遍草。因其施肥用的是农家肥,浇灌有专用水井,所以长出的韭菜叶肥茎壮,没有一根杂草,味纯不含一点异味。清香味浓,营养丰富,食用时只沾面食不沾碗。西陕韭菜以其独有特性享誉上党。
长治窑 山西古代著名民间瓷窑,窑址在晋东南地区长治县八义镇,瓷窑分布于八义村、东山村、南泉庄一带,故文献中也称之为八义窑。1965年被例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治八义窑不仅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瓷窑之一,而且其率先创烧了红绿彩瓷,开创了我国瓷器史上多彩装饰的先河,为以后的五彩、斗粉、粉彩、浅绛彩瓷的出现,起了重要的启迪作用。红绿彩瓷作为彩瓷装饰的“鼻祖”,起源于宋金,兴盛于元明,衰亡于明末清初,虽然仅作了短暂的停留,但对中国的制瓷业影响与贡献却是巨大的。 长治窑烧瓷品神有白釉、白釉红绿彩、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种,以白釉红绿彩绘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画折枝花卉,有画鱼纹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烧痕,这种碗晋南地区金墓出土过。白釉有刻花及画黑花装饰,刻花纹饰较简练,黑花多绘于碗内或壤外,纹饰多为折枝花卉,也有鱼鸭等纹,但为数较少。
南和砂锅 是长治市地区范围内唯一以传统方法用泥土捏的砂锅制作工艺,其特点是现在其他各种锅类都无法替代的品种。特别是熬中药不变性,煮粥不失营养,炖肉香又嫩。
西池乡柳编 久负盛名,当地的农民用柳条编制的簸箕、圪栳是农家打场晾晒和汲水的重要工具,卜箩则是农家妇女放置针头线脑必不可少的用品。因此,当地有这样一句顺口溜:“西池三件宝,簸箕、卜箩和圪栳”。 清朝末年西池柳编进入兴旺时期,那时这里家家有地窖,户户有编匠,从事柳编的能工巧匠成百上千,柳编工艺炉火纯青。所编柳帽、柳园等30多种制品细腻精湛,条纹均匀,色白如玉,泛光发亮,富有弹性,坚固耐用,干燥不爆裂,遇潮不变形,实为农家生产生活所必需,几百年来,走俏京、津、豫等地区。
荫城铁货 长治县雄山脚下的荫城镇,因历史上生产的铁货曾远销俄罗斯、日本、朝鲜、尼泊尔、不丹等十多个国家,而有“万里荫城”之美誉。 据史料记载,荫城镇自战国时期就开始了简单的铁业生产,到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生产的铁货从各种兵器到生产生活用具多达197大类,共2000多个品种。当时以荫城镇为中心的周围上百个村庄,几乎村村有铁炉,户户有打铁,铁炉作坊星罗棋布,风箱声、锤击声昼夜不断。镇内常驻有九大客商,即:关东客、口外客、西府客、西南客、两广客、京客、山东客、河南客、上府客。
各地客商在荫城镇开设的铁器栈铺60多家,荫城人在全国开设的铁货店铺也有30多家。荫城街的留人店、旅馆上百个,镇中的一条街至今仍叫馆街。当时口外铁货运输主要靠骆驼驮运,故而“日夜铃铛响,骆驼排成行”、“骆驼送货到口外,黄金白银滚滚来”的歌谣至今流传。铁货年交易额最高时达一千多万两白银,因此有“日进斗金”的说法。 荫城铁货不仅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而且品质优良,工艺精湛。如横河村生产的铁绳,每挂一百环,重量只有250克,是藏族同胞十分喜爱的装饰品。而桑梓村生产的铁匙、铁勺表面锻打一层薄铜,入水不生锈,做饭不变味,则是最佳灶具。随着时代的发展,荫城铁货中许多产品已被现代工业产品所取代,然而如菜刀、镰刀、锄头、斧头等,仍然是人们的抢手货。 一带一路上各国各地区基础数据,尽在西行列国志!
|
|
来自: 金色年华554 > 《一带一路游(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