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荣县故事 | 双古仙人山传说

 方志荣县 2018-02-11

“仙人山的菩萨嘢---菩萨呀----!”一声万分凄厉的长嚎,把我惊得滚下床来。循声跑过去,只见生产队的兰队长跪在古老四合院的朝门口,双手趴在一口秧盆上,眼泪、鼻涕、口水像几条瀑布,在朝阳映照下晶莹透亮地流进秧盆中。他哭诉道:“你睁开眼睛看看啊,我当个队长儿噻---吃苦吃亏还要受气呀---!各家各户的鸡牲鹅鸭失了都怪到我头上啊!我要是打死了哪个的鸡娃儿噻---生个娃儿没屁眼儿啊!你快显灵啊---!”

“咕咕喔---!”一只红鸡公长鸣一声,从梁上飞下,径自去啄食队长秧盆里已经小半盆的液体。兰队长的嚎唱戛然而止,盯着这鸡公看了半天,突然把头“砰砰砰”在秧盆边上磕了三响,抬头望着仙人山吼道:“菩萨显灵啦!仙人山的菩萨显灵啦!快来看啊,这是哪个龟儿子的鸡娃儿,出来了啊!”

没谁肯信那年我才三岁,这记忆实在是太深刻了。从此,河对面那座仙人山在我眼中神乎其神。

仙人山地处荣县、威远、仁寿、井研四县交界处,像一把青色利剑直刺苍穹。虽然海拔仅800米,但由于是在越溪河边拔地而起,相对高度达五百余米;加上地处多“桌面山”的荣威穹窿地貌区,所以显得奇峰鹤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话说很久很久以前,自西天降临神仙二位,师出同门,云游至此地,见江山秀美,遂有意造福一方,顺便一比道法高低。师兄为峨眉助长,师弟为仙人山助长。仙人山由于藏有金牛,一日长三尺,峨眉山三日长一尺。然而仙人山根基浅窄,长高必崩。师弟即化巨石为猪,日夜驱驰至仙人山下做堡坎,颇为得法。师兄嫉妒,欲破师弟道法。

一日,师弟驱巨石九块至离仙人山十里处,眼望仙人山,心想:“若此山高于峨嵋,则此地富过嘉州。只不知此地百姓有此造化否,且待我一试。”适逢一牧童骑牛而至,师弟化作樵夫,拦住牧童问道:“放牛娃儿,你可看见有个人赶九头肥猪从这里过?”殊不知这牧童乃师兄所化,没好气地答道:“啥子肥猪哦,只见一疯子赶着九块石头耍儿。”道法即破,巨石原形毕露,再不可动。师弟大怒,口占一诀,云:“罢!罢!罢!愚昧能窥天机,刁蛮不识好歹。可怜可恨,苦海无渡矣!”咒毕,足踏仙人山顶而去。仙山被踏,不再上长,周遭百姓果然世代穷苦。而峨眉山终成其高,故有嘉州之胜。至今,仙人山顶巨石上有仙人左脚印,此去西边十里的余家场附近,有山名叫九块石,上有一右脚印。而那头金牛被仙人一脚踩得冲天而出,落在南方20里处,化作牛峰山。

仙人山大致呈南北走向,像一条腾空飞龙。北端顶峰如龙头高昂;“龙脊”怪石突兀,瘦骨嶙峋;“龙尾”逶迤南垂,全长六里。东西两面是刀削斧劈般的悬崖,各临一条深狭的冲沟,两沟相距不过三里。峰顶长约400米,宽两三米,最窄处仅尺余。在这方寸之地,集中了仙人山寺、铁瓦塔、宾峨亭、仙人桥、仙人床等建设遗迹、“慈光普照”、“唐仙遗迹”、“佛日仙风”、“观空”等历代骚人墨客的题字石刻、天然形成的石牛、石笋、岩洞、仙人脚印等等。所以,游仙人山只需两三个时辰,却有上天入地穿越时空之感。

山上多古松、青冈、马铃光、杜鹃、崖榕等树种,或立顽石,或挂绝壁,扭曲清奇,百年不长,随风起舞,颇具仙风道骨。

因地质运动和风化作用,山顶岩体有几处撕裂、崩离,形成深狭的裂隙、孤耸的怪石和曲折的陡坎。古人在裂隙处搭石板为桥,在巉岩上凿石梯和手抓石窝以便通行。

披荆斩棘登至半山腰,一架百级石梯仿佛从天挂下。石梯顶端悬崖边,一道石扉若天门中开。寨门上刻有一联:“明月来投玉川子,晓云遮尽仙人山”,横批:“仙梵花宫”。字大如斗,遒劲典雅,气韵生动,虽因年久风化而斑驳苍凉,仍让人望而起敬。此联正是当地人人敬仰的晚清诗人赵熙所题。

赵熙与仙人山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生于荣县城北宋家坝贫寒农家。天赋异禀,博学多才。善书法,工诗词。其墨宝世称“荣县赵字”,其诗词曾风靡京城,令梁启超、胡适等执弟子礼向其请教。他当过吴玉章、黄复生的老师。郭沫若曾自费为其出版《香宋诗前集》。1894年应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后转监察御史。赵熙为官清正,1911年四川保路风潮中,上章参劾赵尔丰、盛宣怀,并一举弹劾数名满族亲王,名震朝野。成都人民公园内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即有赵熙题字。辛亥前夕,知“清廷万无幸存之理”,告假云游讲学。后坚辞袁世凯以高官拉拢,并力助熊克武、黄复生购置讨袁军械。不到50岁就退出官场,曾在仙人山东南十里处的大刀寨隐居。

912年,赵熙月夜上仙人山,爱喝茶的山寺住持以豆花饭、清茶相待。正值“国变”(辛亥革命)之后,两人畅谈国事,不觉把水缸里的水都喝干了。深夜去寺后打井水,一轮明月正映井中。早晨站在山顶,但见云雾隔世,山花遍野,松风清冷,岚气缥缈,果然仙境。此情此景正合刚从清廷辞官归隐的赵熙心境。住持请题山门联,赵熙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并即兴题“登仙人山绝顶”一首:

苍龙瘦脊抉空飞,蜕骨灵山挂石扉。

我是德云前世住,仙朝珠馆几年归。

花浓细径香千劫,天敞群峰压大围。

若有人兮松际下,上清风冷五铢衣。

这一诗一联生动反映了赵熙在辛亥革命之际的失落、迷茫心态:昨夜明月入怀,今朝愁云遮山,风云变幻,世事难料;生不逢时,不如归隐;仙境虽好,高处不胜寒;明珠投暗,龙游浅滩,可别像茶仙卢仝(号玉川子)那样,清高一世,死后连后代子孙都忘了葬身之地。

仙人山上原有一座仙人山寺。据《荣县志》记载,仙人山寺初建于唐代,崇祯15年重建。其鼎盛时期,从“龙尾”处的沈家坝到山顶,一路建有庙宇共48座。据当地老人说,从前仙人山钟鼓之声百里可闻。山上多有桂花树,中秋时节十里飘香。仙人山后来的衰落主要由于战乱。

荣威穹窿地貌的典型特征是,有众多四面绝壁、而在其上又可长期屯田的“桌面山”,遇战乱稍加修筑便成为一座座易守难攻的堡垒群。自南宋名将余玠主川大兴山寨抗蒙,到张献忠、白莲教起义,再到民国“二刘混战”,都曾凭借荣威山寨。到解放初期,仅仙人山周边就有大刀寨、三箩寨、牛峰寨、平安寨、石缸寨等十余座山寨。至今,这些山寨虽已残破不堪,且被近年来疯长的草木埋没,但大多遗迹犹存。

1932年底,刘湘、刘文辉叔侄所部在荣威一带混战一月有余,“樊傻儿”范绍增一部曾驻扎仙人山十数天,夜里为防敌军偷袭,向山下乱扔手榴弹,使周遭百姓胆战心惊,不得安宁。

经历历朝战乱后,仙人山庙宇尽毁。到解放时只剩一座小庙俩和尚。山上石刻佛像不下百龛,其工艺堪与大足石刻媲美。我第一次上仙人山割草是1971年,但见山坡上遍布佛像的断首残肢,寺庙的残垣断壁、灶台、水井等都还在。改革开放初期,盗卖文物之风一度盛行,连这些断首残肢也不见了,如今随处可见空空如也的佛龛。1993年,荣县人民政府将仙人山石刻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本世纪初,民众集资修建了一座新山门、两间简陋小庙,游人渐多。

登顶仙人山,站在刻有“宾峨亭”大字的巨石上,只见山外有山,层叠无穷。 每逢晴初霜旦,极目西望,可见峨眉金顶铜瓦闪闪发光。“宾峨”,定是邀峨眉做客、与峨眉遥相呼应之意。

山顶卵形巨石中央有一长形石窝,分明是万年“天河水”冲刷而成,却被人工修凿成一巨型脚印,这便是踏死灵山的“仙人脚印”。当地谚云:“仙山长成,嘉州不换。”古老的传说自不可信,然而偏远山乡人民盼望救星改变命运之心,天可怜鉴!春天,站在这里俯瞰人间,但见越溪河蜿蜒南去,两岸田坝似锦,村舍如匣,阡陌纵横,农人如蚁,鸡犬之声相闻,难免飘飘欲仙。

而站在最窄处的仙人桥上,身临万丈深渊,顿觉灵魂出窍,四大皆空,阴风上涌,寒透身心。正是:“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图文/黄福泉    原载/荣州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