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 赏】陈洪绶行书条幅 ■李金豹

 采真堂 2018-02-11



陈洪绶行书条幅


■李金豹


陈洪绶行书条幅

规格132.5cm×28cm

南京博物院藏 泉石可以洗愚蒙,云松可以遗身世。俗尘不飞,人意自远。老迟洪绶。



  陈洪绶是特立独行的书画家,生性怪僻,愤世妒俗,身历忧患之时,所交师友多为正义之士。所以其笔下,不管是历史人物、佛陀高士还是市井仕女,都有超拔出世之感,或荒诞或奇骇,格调和造诣被业内推许在仇(英)、唐(寅)之上。他所创作的屈原像,是屈原像的经典之作,至今无人能超越,让人感觉到那才是我们想象中孑然行走的一个孤独的屈原灵魂。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浙江诸暨(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陈洪绶幼随蓝瑛学画花鸟,成年后师从著名学者刘宗周,崇祯三年(1630年)应会试未中,崇祯十二年(1639年)到北京宦游,与周亮工过从甚密。后以捐赀(zī)入国子监,召为舍人,奉命临摹历代帝王像,因而得观内府所藏古今名画,技艺益精,名扬京华,与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明亡后,陈洪绶避难绍兴云门寺,削发为僧,一年后还俗。晚年学佛参禅,在绍兴、杭州等地鬻画为业。著有《宝纶堂集》。

  陈洪绶不以书法名世,但其书法却如其人物画和其人生经历一般独具一格,让人过目难忘。陈洪绶的内心与这个世界保持着不小的距离,所以其笔下的冷峻、冷静以致那种无处不在的疏离感,容易使人有出尘之想,这里面隐含着一股宗教情怀。在这一点上,八大山人和再往后的弘一法师与他很相像。若与其画相较,老莲的书法还是略微赋予一些烟火风尘。他似乎找到了一种符合其个性的妥帖与舒适的用笔方法,既能快意,又能安稳。不重细节,却风格强烈。

  其书体型偏长,打破惯常的方整结构。撇画和捺画都放笔写出,极夸张。黄山谷也长枪大戟,大开大合,以骨胜。老莲外松而内紧,似以韵胜。此作(如图)为其典型的代表风格,约书于离世前几年,是其成熟之作。首字“泉”的末笔捺画与第2字“石”的长撇,呼应成趣,胆小者不敢为。每句的起字都浓墨重按,整幅便有了节奏的转换,具有音乐般的错落之美。令人叫绝的是第二行的“飞”字,下部作曲线环绕,一叠二叠三叠,真有呼之欲出振翅欲飞的姿态,这种独造是凡俗不可梦见的。有些字如“蒙”“可”“自”等,已夸张失度,由自己的主观把握发展到把握不住,已到堕入油滑的野狐禅的边缘。

  老莲是一个异常复杂矛盾的结合体,其书法也逃离不了符号的象征。既不在经典法度里讨生活,循规蹈矩,也不完全在个性的天地里任意放浪,无迹可寻。其笔下的收放与擒纵,恣意与内敛,总能透露出那个想摆脱束缚又有诸多无奈的挣扎形象,好似米兰·昆德拉的那篇著名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样,心欲自由,而双脚却沉重地陷在泥土里。“俗尘不飞,人意自远”既能表明心迹,又传达出一丝艰难的意味。虽然这只是文字带给我们的意象,落实到笔墨中,似乎就有潜意识的作用,在不断牵引着他往一个内心的光明之处前行。如莲花,如悔恨,如迟到的种种……

  老莲书法属逸品,只可有一,并不宜效法。就我个人体察,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都不宜直接临摹,亦步亦趋。形貌易得,神气难寻。据传说,老莲离世前,将平生之作分赠友朋一一惜别,然后某日于床上打坐而逝。这位忧国忧民又纵情声色、托酒自放的文人、画家、和尚、凡俗,把痛苦、欢欣、孤傲,一切的一切,凝练在笔墨里,让后人去追忆与寻觅,自己飘然远去。就像他的一首诗:“何事生多艰,春闲便看桃。繁华如可爱,那得恨常销。”



微商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