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蕴章书法讲座【046-東-怎样理解“力透纸背”】

 MAY的学习簿 2018-02-11

  

  

  

  楷书

  行书

  草书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046-東-怎样理解“力透纸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46


每日一题:力透纸背

    “力透纸背”形容书法家笔力雄强。长期书写,右手内在的肌肉会发生变化。笔力与蛮力不同,与胳膊粗细无关。掌握的分寸、力度需专门练习。运用笔锋发力。

    “力透纸背” 是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是颜真卿书法理论著作,作者以本人答书法家张旭问的形式写成。该记从书法的笔法笔势和结构布局两方面,分十二个问题介绍书法知识。

    

每日一字:東

    “東”是个合体字,是象形字,意为太阳升至树干中间高度的时候,这样的字还有“杲”、“杳”等。结体要求上横短于其下的日字,日子呈扇面形,一撇一捺要舒放。行书中的捺笔简化作一长点或曰反捺。楷书的间架结构,行书的笔意还要专门练习。草书“東”字的楷化即为现今的简化字“东”,一撇一捺简约作左右两点。


田蕴章书法讲座【046-東-怎样理解“力透纸背”】


 東,動也。从木。官溥說:从日在木中。凡東之屬皆从東。 ——《說文》

 东,移动。字形采用“木”作边旁。官溥的观点认为,字形采用“日、木”会意,表示日在树丛中。所有与东相关的字,都采用“东”作边旁。 ——《象形字典》

 東,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汉典》


田蕴章书法讲座【046-東-怎样理解“力透纸背”】


 
    东(東)dōng—《说文》:“动也。从日在木中。”舜徽按:“人早起则见红日由下而上,升动不已(以木为参照物,故金文中有树枝形——笔者),因指其方曰东,东即动也。犹之黄昏日落,群鸟栖巢,因指日之所在曰西,西即栖也,故东西二字之义,皆取于日之出入以为名。”古时主人居东,故称主人为东家。请客的人称做东。泛指物品为东西。
   东西:东边和西边;又用于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另:
    
   【构造】象形字。甲骨文像竹木编的篝笼形,这种篝笼可用以笼火、照明或熏物,也可作为容器来负物,当是灯笼的“笼”的初文。就语音看也是“灯笼”的合音。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東。如今简化作东。东与东不同。
 
   【本义】《说文·東部》:“東,动也。从木。官溥(人名)说,从日在木中。”析形是就篆文所作的解说,不确。本义当为圆竹笼。
 
   【演变】东,本义指圆竹笼,俗语称圆鼓鼓的东西为圆鼓笼东,由此泛称物品为“东西”。点燃的灯笼能令人联想到从东方升起的彤彤红日,所以“东”便被借指 ①东方:~方未明,颠倒衣裳|~临碣石。古时候郑国在秦国东方,称为②东道主:若舍郑以为~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引申泛指③主人:~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房~|股~。又特指④请客的人:马二先生做~。“东”为借义所专用,本义除保留在“东西”一词中外,遂不为人所知。灯笼之义则用“笼”字来表示。
 
   ○笼,从竹龙声。读lóng,本义指①盛土的竹器:貂裘而负~,甚可怪也。引申泛指②盛东西的笼子:不知谁家子,提~行采桑|鸟~|樊~|~统(亦作“儱侗”)。又特指③蒸笼:~屉。用作动词,读lǒng,表示④笼罩: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十里堤|烟~寒水月~纱。
 
   【组字】东,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木部。凡从东取义的字皆与竹笼等义有关。
   以东作义符的字有:重、曹。
   以东作声符的字有:冻、岽、栋、胨、鸫。
 
资料主要来源:
   ①谢光辉主编《汉语字源字典(图解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
  
 田蕴章书法讲座【046-東-怎样理解“力透纸背”】

  东 dōnɡ,象形,甲骨文、金文、小篆象中间盛有实物并用绳子扎束两端的囊橐之形,隶定为“東”。本义为大口袋,假借为方位东方。古代主人居处一般在东面,故引申为主人。汉代俗字、《简体字表》、《简化字表》简作“东”,据草书楷化。
 
   【辨析】①以“东”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donɡ,但声调不同。dōnɡ:鸫、岽∣dònɡ:冻、栋、胨。②“东(東)”可作类推简化偏旁使用,如:冻(凍)、陈(陳)、岽(崠)。

资料主要来源:
   ①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田蕴章书法讲座【046-東-怎样理解“力透纸背”】


  这是“东方欲晓”的“东”字。许慎曾根据小篆的形体分析说,这个字是“日”和“木”组合而成,“日”升到树木的半中腰,表示东方。其实许慎说错了。你看甲骨文①多像两头扎起来的一个大口袋。金文②就更像大口袋装满了东西,而两端也是扎起来的样子,所以“东”的本义就是代表“东西”(物)。小篆③是从金文演变来的,已经看不出是口袋的形状了。④为楷书形体。⑤是简化字,书写很方便。
 
  “东”作为“东方”讲,是假借的问题,即假借“东西”(物)的“东”代表“东方”之“东”。因古时主人之位在东,宾客之位在西,所以主人称为“东”,如“作东”、“东家”等。
 
  请注意:繁体字“東”与繁体字“柬”的写法不同,它们的简化字也不相同,“東”简化为“东”,“柬”在某些字中(如练、拣、炼)简化为“田蕴章书法讲座【046-東-怎样理解“力透纸背”】”,二字不能混淆。
——(左民安《细说汉字》)
   
从旭日东升到夕阳西下——“东”、“杲”、“杳”三字趣释
  
  “东”的繁体字为“東”。“东”字早见于甲骨文:“田蕴章书法讲座【046-東-怎样理解“力透纸背”】”、“田蕴章书法讲座【046-東-怎样理解“力透纸背”】”等。“东”在甲骨文中就有表示东方的意思。因此有的学者解释为“日高未出树之顶梢”,其意思是说,“东”字是由“木”(即树)加上“日”组成的会意字。树中间是一轮红日,这轮红日挂在树枝上,即树中间,因而是早晨的太阳。太阳升起的方向,当然是东方,因此“东”指“东方”的意思。
 
  《说文解字·东部》:“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许慎认为,当太阳顺着树木往上升起时,表现出的是一种动势,因而将“东”释为“动”,所以这也是日出的方向,即东方。“东”字表示方向早见于甲骨文中。如“帝于东”,其意思是向东方土神举行禘祭。
 
  中国古代的席次习俗是,主人的座位总是向东,而宾客之位总是向西。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凡宾主之席,主东而宾西,亦所以尊宾也。”其意思是:凡是席间座位安排,是主人坐在西边,而面向东边,宾客是坐在东边而面向西边,这样表示对宾客的尊重。这也符合《日知录》中“古人之坐,东向(方)为尊”的说法。由于主人常面向东边坐,因而“东”又引申出主人的意思。(亦说主人位在东边,宾客位在西边,因而“东”代指“主人”。)
 
  对于“东”还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根据“东”的甲骨文分析,认为东方不是“东”的本义,“东”的字形本来像两头扎起的装东西的布袋,在布袋中央穿过一根棍子。古人搬运东西时,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袋子,可以铺下一大张布或兽皮,在中间放根棍子,两端用绳子系住,便可做出有相当容量的速成袋子。因而称“东”为古“橐”字,然后借为表方向的“东”。
 
  与“东”相关的还有“杳”(yǎo)和“杲”(gǎo)。《说文解字·木部》:“杲,明也。从日,在木上。”段玉裁注:“日在木上,杲也。”这就是说,“杲”的本义是太阳已经升到树梢上,驱散了黑暗,给大地带来了光明。所以“杲”的本义是“日出明亮”的意思。如《诗·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其意思是:刚才还在下雨呀!下雨呀!可现在,转眼间光芒四射的太阳从云间出来了。由此“杲”引申出“明亮”的意思。
 
  《说文解字·木部》:“杳,冥也。从日在木下。”段玉裁注:“莫(暮)为日且明,杳则全冥矣。由莫(暮)而行地下,而至于扶桑之下也。”可知“杳”为会意字,其意思是夕阳落到树下去了,夜幕已经降临,大地一片黑暗。因此“杳”的本义为“幽暗”。如《楚辞·涉江》:“深林杳以冥冥兮,猨狖之所居。”其意思是茂密的森林深远昏暗,是猿猴居住的地方。由“杳”的“幽暗”、“黑暗”引申出什么也看不见,如“杳无音信”。
 
  古时传说日出扶桑。扶桑是传说中的一棵大树,在东方。因而有的学者认为“东”、“杲”、“杳”三字是根据这一传说所造。太阳升到扶桑之颠时为“杲”,太阳落到扶桑之下为“杳”,当太阳升起到扶桑之中时就是“东”。
——吴东平《汉字文化趣释》
 
田蕴章书法讲座【046-東-怎样理解“力透纸背”】

田蕴章书法讲座【046-東-怎样理解“力透纸背”】


 —— (陈政《字源谈趣》)
 
田蕴章书法讲座【046-東-怎样理解“力透纸背”】
——《王力古汉语字典》




 

田蕴章书法讲座【046-東-怎样理解“力透纸背”】


田蕴章书法讲座第四十六集:怎样理解“力透纸背”

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6/06/22/001338049.shtml


来源:互联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