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楷书 行书 草书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049-北-论字因人贵(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49
每日一题:字因人贵 有网友提出名人在风景名胜题字的问题,这个问题首先应辩证的去看待。 名人题字古已有之。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古代的名人大都是达官贵人、文人士大夫。他们地位高、学问好,字当然也很好,这对风景名胜是一种增辉。我想应该也有反面的存在,不管他们字写得好不好,因其人不贵,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仅人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其字迹也随之淘汰淹没。那么今天的名人们在题字这个问题上,就要引以为鉴,尽量少题为好。郭沫若是个大才子,在文学、考古、书法等方面都很有学问,这毫无问题。但有一点,就是题字太多了,给人一种太过张扬的感觉。当然必要的题字还是不可没有的,只是慎重为好。 每日一字:北 “北”字首先介绍一下笔顺,是先左后右,左边是一竖一点一挑笔,右边是一点一竖折。“北”字的楷行草三种书体都不宜轻写,宜稍重一些,粗细、轻重,基本是强弱次强弱的节奏。楷书结体上的要求是,横竖间距要匀称;左半部整体较右半部略略偏低一些,右半部整体较左半部略略偏高一点,反之则不可以。左右两平的有些字,这是结体中的法则之一。行书的字形与笔顺与楷书相同。草书有多种写法,先掌握最常用的一种。 左右两平的字,大部分上下平齐,但有些字要左面低,右面高,如“北”字。 有长撇、长捺的字,宜撇低捺高,如“天”字。但“人”字是例外,撇高捺低。

北, 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屬皆从北。
——《說文》
北,违背。字形采用两个相背的“人”会义。所有与北相关的字,都采用“北”作边旁。
——《象形字典》
古文字的北字,像两个人相背而立的样子,其本义为相背、违背。军队打了败仗,士兵相背四散而逃,所以北字又有败、败逃之义。此外,北又多借用为方位名词,指北方,与南方相对。 北面:旧时君接见臣,尊长接见卑幼,皆南面而坐,臣子或卑幼者则北向而立,故以北面指向人称臣。拜人为师也称北面。 另: 【构造】会意字。甲骨文从二人相背,会背离之意。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北。是“背”的本字。 【本义】《说文·北部》:“北,乖也。从二人相背。”本义为背离。 【演变】北,本义指①背离,违背:食人炊骨,士无反~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用作名词,指②脊背:某头左角刃痏(瘢痕)一所,~二所。追击逃敌必从背后,故又读běi,引申指③军队败走:鲁人从君战,三战三~|佯~勿从。用作名词,指④败逃者:追亡逐~。物性皆向阳,人们生活中也多面南背北,故又引申称背向的一方为⑤北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为引申义所专用,脊背之义便又另加义符肉“月”写作“背”来表示。 【组字】北,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匕部。凡从北取义的字皆与脊背、北方等义有关。 以北作义符的字有:冀。 以北作声兼义符的字有:背。 以北作声符的字有:邶。 资料主要来源: ①谢光辉主编《汉语字源字典(图解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
北,表意,甲骨文、金文、小篆象二人背靠背之形,本义读bèi,背离、违背(是“背”的本字);又读běi,引申为军队打了败仗往回逃跑。北方是山的背阴的一面,故又引申为方位名(北方)。 【辨析】①以“北”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bèi:背、邶。②北/背 这两个字音义相近,是同源字。 资料主要来源: ①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这个“北”字是个会意字。从甲骨文①的形体可以看得很清楚,是两个人背靠背地站着,所以“北”字的本义是“背”。金文②和小篆③都可以看出是两个人脊背相靠的样子。④是楷书的形体,好像是两个人背靠背地坐着似的。 据上所述,“北”字本义是“背”或“相背”,所以《国策·齐策六》“士无反北之心”中的“北”字就是“背”的意思。古时作战,打败了仗,向后逃跑总是以背对敌,所以“北”亦有“败”的意思(“北”与“败”音亦近),如《孙子兵法·军争》:“佯北勿从。”意思是,敌人假装败回,则不能盲目追赶。所谓“败北”,也是指打败仗。 在古代典籍中,经常见到“北面”一词,是“面朝北”的意思。我们可不要拿今天的“北面”、“南面”去理解。古代的“北面”有两个意思:第一是古代的学生敬师之礼。老师面朝南坐,学生则面朝北聆听老师的教诲,如《汉书·于定国传》:“北面,备弟子礼。”也就是说:面朝北行学生之礼。第二是指古代的君主南面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则为“北面”。“北面于燕”,也就是称臣于燕国的意思。总之,“南面”为上,“北面”为下。 ——(左民安《细说汉字》) “人”与“人”的排列组合——“从”、“比”、“北”三字趣释 从古文字来看,“从”、“比”、“北”三字均从二“人”,只是由于二“人”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因而构成了三个不同的字,其意义自然也相去甚远。 甲骨文的“从”写作“ ”、“ ”,由两个侧立的“人”构成,一“人”在前,一“人”在后紧跟,二“人”的方向在甲骨文中均朝左。其意思是一人在前面走,一人在后面紧紧跟着,是会意字。 “从”的金文形体,在甲骨文形体的基础上增加“止”(即脚)和“彳”(表示行动)成为“ ”,其实“彳”与“止”合写成“辵”,即今之“辶”,从而加强了“从”字的“行”义。后来的繁体字“從”就是承金文而来。繁体的“從”写起来实在太复杂,所以简化时,人们又选择了“從”的古字“从”。《说文解字·从部》:“從,随行也。从辵、从,从亦声。”徐灏注笺说得更明白:“从、從古今字。从,二人相随,即从行之义。后加义符辵,随行义遂为從字所专。”由此可以确定“从”的本义就是“跟随”。如《左传·庄公十年》:“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由于“跟随”时,其中一人在前,一人在后,又像后边的一个人在追赶前边的一个人,所以“从”引申出“追赶”的意思。如《书·汤誓》:“夏师败绩,汤遂从之。”孔传:“从,谓逐讨之。”其意思是夏军大败,而商汤出兵追赶。 又由于“跟随”中,包含有顺从、听从的意思,所以“从”引申为“顺从”、“听从”的意思。如《荀子·子道》:“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其中的四个“从”均为顺从的意思,即宁可顺从道义,也不能顺从君王父亲。 “从”字中的两个侧立的“人”本来是朝着左边的,如果由于二“人”意见分歧,导致后边的一个“人”不是跟着前边的一个“人”,而是掉头背对前一个“人”朝右边走去,“从”字就变成“ ”,为“北”字的甲骨文,“北”字的金文形体与此相同。故“北”字均由两个侧立的“人”组成,这两人既不并列,也不相对,更不相随,而是相违背,均是背对着背。“北”的小篆为“ ”。《说文解字·北部》:“北,乖也,从二人,相背。”所谓“乖”,就是指两人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有矛盾。其本义是“背对背”,即“违背”的意思。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说:“北、背古今字。” 为何古书中称打了败仗也叫“北”或“败北”呢?古代两军交战之时,打了败仗的一方要转向后逃跑,逃跑时当然是败军的背对着打胜一方军士的背,因而称为“北”。如成语有“追亡逐北”,其意思是追击败逃的敌人。“北”后来假借为表示方向的“北”后,使用频率很高,不再作“背”的意思。因而古人另造一字,即在“北”字下加一“月”(古“肉”字),便是“背”。 “从”字中的两个侧立的“人”如果一起改变方向,均朝右,并肩站立,就成了“ ”。这就是“比”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比”字形体与此相同,像两个人并排站立着,比高低。《说文解字·比部》:“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许慎将“比”的意思训释为“密”,即“亲密”的意思,显然不是“比”的本义,而是“比”的引申义。两人既然能站在一起,彼此之间当然有着亲密的感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其中的“比”就有亲近的意思。 因为“比”的本义是两人并肩站在一起,比高低,所以引申为“比较”的意思。 ——吴东平《汉字文化趣释》 ——(陈政《字源谈趣》)
  ——《王力古汉语字典》
【049-北-论字因人贵(一)】
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6/06/23/001339744.shtml(北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