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摔倒扶不扶”,要不要见义勇为,什么时候成了让我们选择的难题了?为什么一直以来宣传的见义勇为成了我们都要讨论的话题了? 跌倒老人扶不扶?这是个争论经年的话题。发生在四川达州的“三名儿童扶老人后被索赔”事件,终在5个多月后经警方调查确认,老人系自行摔倒。老人也因涉嫌敲诈被处以行拘。广东汕头高中生也因扶老人反被索赔,终在报警找到目击证人后,还己清白,老人上门道歉。 社会道德问题屡被讨论之时,不少道德缺失事件中的主角老年人群体也进入公众视野。在西安,一位老人索座不成,坐在少女腿上;还有在楼道里乱堆东西、在公共花园开菜圃等不文明现象,似乎给人一种印象:一些老人道德水准偏低。难道真的是坏人变老了?? 就像文中三名少年被讹,如果没有监控视频任其老人冤枉,大家怎么知道孰是孰非?国家、学校不仅要加强孩子素质教育,更应该加强成年人、老年人的道德素质教育!!!受人恩惠,表达谢意,本是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有时却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是见义勇为者屡屡出力还得出钱,另一方面是受益者常常“若无其事地走开”,甚至栽赃诬陷倒打一耙。 如今面对跌倒的老人,扶与不扶都需要细细思量:扶,需要技巧和勇气,比如请路人同扶以及拍照作证,或者有摄像头更好;不扶,则丧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悲悯之心,过后很可能会产生内疚。 那到底扶不扶呢?社会的一些遭遇逼迫我们要有一些自我保护,遇到老人跌倒,倘若无法判断老人是否意识清醒、是否有骨折、是否需要急救,最好的帮助是拨打急救电话。如果此时仅依靠道德驱使,施救者的不当行为极有可能会给跌倒老人造成二次伤害,甚至还会埋下风险,一念善意可能遭遇无耻讹诈,良善之举可能付出巨大成本。 另一方面,应该有一些政策出台,第一不能让见义勇为的人寒心,该有奖励就应该奖励,还要大力宣传,第二,对于讹诈,不能因为是老人就免于处罚,如果一个社会善恶不分,做错事都没有处罚,没有代价,那么,如果真有需要救助的老人,谁还会帮助? 莫遂坏人意,莫伤好人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