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山求歙砚

 来来永胜 2018-02-11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汽车从安徽歙县出发,沿黄山山脉间的河谷一路盘旋。37岁的歙县砚雕家柯崇念叨着当地的俗语,带着记者颠簸在寻找歙砚石坑的路上。两旁茂林青翠,溪水浅吟,越往深处走,山势渐高且陡。车只能开到距歙县县城20多公里的双河口村村头,其余路程我们沿布射河步行进山,两个多小时后到达半山腰一个叫“大谷运”的龙潭砚坑。



歙砚如今已成为黄山“特产”,无论是屯溪老街、歙县老县城,还是从屯溪到歙县的公路边,店面和手工作坊不下数百家。各式歙砚小到不足一掌,大至直径逾尺,多为灰黑色,每块石料因纹理不同而被雕刻者赋予了不同图案。


歙州产砚历史在当地有史书可查,从唐代末年始,歙砚就成为上献帝王的贡品,石质坚润发墨,有“孩儿面、美人肤”之说。然而与广东肇庆端砚的长盛不衰不同,歙砚生产曾长期中断。元明两代约500年内,没有开掘歙砚石;清代只有开采歙砚的零星记载,民国初年,歙砚生产濒临绝境。上世纪60年代,政府一心想恢复歙砚生产时,寻找砚坑成为最迫切的任务。历史上记载砚的文献甚多,但多属直觉性记述,归于文玩杂项,并没有关于砚坑的科学记载。


如今七十多岁的程明铭是上世纪80年代初寻找砚坑的负责人,他在安徽省地矿局332地质队工作时,成立砚石普查组,对江西、安徽两省的婺源、玉山、祁门、休宁、歙县等6个县进行过调查。婺源如今属江西,古代则是徽州府的地界。自宋代起,歙砚开采主要集中在婺源龙尾山,当地的砚山村几乎家家制砚。上世纪60年代的歙砚石探查小组通过在当地寻访老人,很快便找到了老砚坑。而更广泛的砚坑查找,则显得困难重重。回忆起3年的探坑生涯,程明铭形容自己和同事更多时候像野人一样,脱去衣裤在树林间攀爬,摔断右腿落下了残疾。



大谷运龙潭砚坑的发现非常凑巧,如今成为距县城最近的一个砚石坑。1983年程明铭在大谷运找砚石,总是看到一个十三四岁的中学生,路过工地时痴痴看着砚石,“老实、忠厚,问一句话才答一句”。有一次这中学生从家里拿来几块石头问能否做砚台,程明铭一看石头带着金星、银星、玉带纹理,这才随当时还是中学生的柯崇,发现了大谷运龙潭石。柯崇的祖父、父亲都是木雕能手,而歙县恢复砚雕后的第一批工人,也多数由徽派建筑中的石雕、砖雕和木雕能手转行。柯崇后来17岁考上大谷运龙潭工艺厂,如今他已成了歙县颇有成就的砚雕家,徒弟逾百人。成日在山里和砚石打交道,柯崇发现了不少“石头的秘密”。


带着记者走在山谷间,柯崇总是盯着两旁石头,“隔着老远砚石就能跳进我眼里”。在双河村村口有一处开采过的砚坑,青黑色的石头一层一层纵向挤压,仿佛用巨斧劈过。但是石料没开采多少,两旁就不是砚石了。根据程明铭的研究,歙砚石岩层形成于8亿年前的晋宁期。对于没有地质知识的柯崇来说,他习惯把石头的一角敲碎,用水浇一下。“砚石见水是青色的,纹路细腻而漂亮。”他说,好的砚石能“呵气成雨”。


长年在山里找石头的柯崇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完全坐北朝南的山,山脉凸起的岭子上一定没有砚石。因为山岭常年在烈日暴晒下,土层下的石头被风化成泥石。泥石非常软,用手一捏便能碾下粉末,能在石头上写字。只有山脉间深深的沟壑避光的地方能养出青黑色的砚石,遇到山泉水滋润的砚石,更是温润的上品。上等的歙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敲击起来有金石之声。康熙帝称,即使“多年宿墨”,也能“一澈而莹”。



贯穿巨大山体中的砚石,自歙县一直延伸到西边的江西婺源,在北纬30度的位置延伸。古时开采砚石非常危险,砚坑大都隐藏在深涧中,洞内十分狭小,用猪油灯盏照明,曲折潮湿。石塌人亡的悲剧经常发生,“采石而出者,下身沾黄泥,上身受烟煤,无不斑驳如鬼”。如今砚坑开采用上了炸药,不过随着近几年国家对炸药严格管制,多数砚坑已停止开采。人们转而寻找以前开采留下的废料,砚台选取要避开石筋和节理,好的砚石往往生在顽石中,柯崇说,“上千斤的石头中只能选出几小块做成砚台”。


有意思的是,龙潭砚坑在双河口村村民柯德和家的山头上,早年间农民包产到户时,山上的山民们就各自分山头。山民们当时并不清楚歙砚带来的利益,柯德和父亲收了200块钱,就与前来承包开矿的厂长签了10年合同,厂子开足马力生产,“人家赚了何止百万”。龙潭砚坑如今成了柯德和家的私产,开采了20年的坑口有30多米深,山坡上堆满了以前剩下的碎料。柯崇随手拿起一块砚石,看着石上的金晕和纹理,用软石子勾勒几笔,就成了一只站立的鹦鹉,“身价马上不一样”。柯德和自己并不懂雕刻,每天到坑口上拣些碎石料加工成简单的坯子,一二十元一块卖给买主。


虽然知道石头运出山之后,在雕刻行家手里,价格甚至数十倍地涨,柯德和也并不羡慕。他说,“现在每年多上万元的收入,总比以前单纯种茶叶要好”。这几年炸山开矿的手续变得严格,柯德和扳指一算,开矿要经过25个部门办手续,还要押几十万元到安监局,用来给工人出事故之后的赔付,“我就守着这些废料慢慢加工吧,石头运出山多了,价格就会跌。我这里生产的少,价格就能维持,收益应该不会少吧”。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及《三联·节气》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