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州产砚历史在当地有史书可查,从唐代末年始,歙砚就成为上献帝王的贡品,石质坚润发墨,有“孩儿面、美人肤”之说。然而与广东肇庆端砚的长盛不衰不同,歙砚生产曾长期中断。元明两代约500年内,没有开掘歙砚石;清代只有开采歙砚的零星记载,民国初年,歙砚生产濒临绝境。上世纪60年代,政府一心想恢复歙砚生产时,寻找砚坑成为最迫切的任务。历史上记载砚的文献甚多,但多属直觉性记述,归于文玩杂项,并没有关于砚坑的科学记载。 如今七十多岁的程明铭是上世纪80年代初寻找砚坑的负责人,他在安徽省地矿局332地质队工作时,成立砚石普查组,对江西、安徽两省的婺源、玉山、祁门、休宁、歙县等6个县进行过调查。婺源如今属江西,古代则是徽州府的地界。自宋代起,歙砚开采主要集中在婺源龙尾山,当地的砚山村几乎家家制砚。上世纪60年代的歙砚石探查小组通过在当地寻访老人,很快便找到了老砚坑。而更广泛的砚坑查找,则显得困难重重。回忆起3年的探坑生涯,程明铭形容自己和同事更多时候像野人一样,脱去衣裤在树林间攀爬,摔断右腿落下了残疾。
带着记者走在山谷间,柯崇总是盯着两旁石头,“隔着老远砚石就能跳进我眼里”。在双河村村口有一处开采过的砚坑,青黑色的石头一层一层纵向挤压,仿佛用巨斧劈过。但是石料没开采多少,两旁就不是砚石了。根据程明铭的研究,歙砚石岩层形成于8亿年前的晋宁期。对于没有地质知识的柯崇来说,他习惯把石头的一角敲碎,用水浇一下。“砚石见水是青色的,纹路细腻而漂亮。”他说,好的砚石能“呵气成雨”。 长年在山里找石头的柯崇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完全坐北朝南的山,山脉凸起的岭子上一定没有砚石。因为山岭常年在烈日暴晒下,土层下的石头被风化成泥石。泥石非常软,用手一捏便能碾下粉末,能在石头上写字。只有山脉间深深的沟壑避光的地方能养出青黑色的砚石,遇到山泉水滋润的砚石,更是温润的上品。上等的歙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敲击起来有金石之声。康熙帝称,即使“多年宿墨”,也能“一澈而莹”。
有意思的是,龙潭砚坑在双河口村村民柯德和家的山头上,早年间农民包产到户时,山上的山民们就各自分山头。山民们当时并不清楚歙砚带来的利益,柯德和父亲收了200块钱,就与前来承包开矿的厂长签了10年合同,厂子开足马力生产,“人家赚了何止百万”。龙潭砚坑如今成了柯德和家的私产,开采了20年的坑口有30多米深,山坡上堆满了以前剩下的碎料。柯崇随手拿起一块砚石,看着石上的金晕和纹理,用软石子勾勒几笔,就成了一只站立的鹦鹉,“身价马上不一样”。柯德和自己并不懂雕刻,每天到坑口上拣些碎石料加工成简单的坯子,一二十元一块卖给买主。 虽然知道石头运出山之后,在雕刻行家手里,价格甚至数十倍地涨,柯德和也并不羡慕。他说,“现在每年多上万元的收入,总比以前单纯种茶叶要好”。这几年炸山开矿的手续变得严格,柯德和扳指一算,开矿要经过25个部门办手续,还要押几十万元到安监局,用来给工人出事故之后的赔付,“我就守着这些废料慢慢加工吧,石头运出山多了,价格就会跌。我这里生产的少,价格就能维持,收益应该不会少吧”。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及《三联·节气》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