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为什么没有留守儿童?

 颜梦竹 2018-02-11
作者:刘新宇

在1954年起的21年间,从日本各地乡村滚滚而来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大多从此进入东京,开始了他们“农转非”的人生。

从1950年代初到1970年代,日本用20多年的时间即完成了城市化改造。

这期间,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人口持续增长,其中以东京为最,目前东京都市圈人口为3700万,占日本总人口的30%,相当于纽约和伦敦之和。

如此迅捷的社会转型是否产生过问题,特别是像“留守儿童”这类对于乡村家庭的亲情撕裂现象?是我赴日研究的主要课题。

1、户口

日本有户籍管理,但没有限制;任何人(包括取得居留权的外国人)准备长期出行到外地的时候,只要把自己的“誊本”从当地登记迁出,再于14天之内到所在地登记即可,不存在城市和农村的差别。

这一点从根本上消除了以户口划线,制定各种“区别对待”的可能。任何人在本国国土上,自由迁徙,并且能够随处享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

2、住房

除了严格的入职教育、体检外,为了让打工者居有定所,无论是纺织厂、建筑公司、机械厂还是商店,都为初来乍到的打工者安排了宿舍。

当这些打工者进入到成家立业的年龄,由都市再生机构(UR)建设的大规模高层公屋开始接力,这些住宅被称为“团地”。

配套了当时时兴的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付清并不昂贵的1年以上的房租和押金,任何人都可以入住。

3、孩子入学

大量的集团就职者结婚生子,本地学校的容纳力迅速出现问题,政府没有选择限制“外来人口”,而是一方面在已有学校中扩容,加大班级学生数,开设更多班级,另一方面通过借用、租用等方式,动用力量大量建立应急式公立学校。

因为日本的公立学校教师会按照一定的周期流动,不存在新老学校间的师资差别,因此不论临时急就的学校教学硬件如何,在师资能力、教育理念等软件上,同其他城市学校基本不存在差别。

农民工的子女会顺利完成教育,在升学就业和心理上与城市孩子没有差别。

4、善待

战后日本政府对农村一直采用倾斜政策,1961年开始实施的《农业基本法》,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纠正战前工业和农业长期的收入不均衡。

因此,日本农村收入水平并不低,而且迄今为止,日本农村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一直高于城市,也是全球绝无仅有的现象。

而这一切,提高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期待值,也倒逼了日本城市政府和企业,为了吸引农村劳动力必须更要“善待”打工者。

5、农协

在这种善待的背后,日本农协(JA)的作用巨大。

特别是在田中角荣时期,JA主导的农村成为自民党的“票仓”,甚至一度成为能够左右竞选的绝对力量。因此,农民作为一个群体通过农协具备了政治博弈的能力,而农协则成为农村的政治代言人。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日本政客们不管谁上台,政府也不得不考虑“票仓们”的感受,不仅不可能有半点歧视和差别待遇,而且还要全心全意的改善农民工的社保、收入、住房、医疗和教育。

半个世纪前,日本对于公平和效率并举的发展模式,值得深思。
长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