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兽”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自古以来”的传说?

 昵称48006392 2018-02-11

【按:昨天的推送:中国神谱大全,三千六百位神仙晃瞎你的眼!最早发后台索取《五福帖》的“宁武子”、“su”(抱歉我打出su前面那个单词就报非法字符)和“严丹”成为幸运粉丝,祝新年快乐。以后经常会有福利,不一定藏在哪里,所以每期文章一定要读到最后】

马上就要过年了。

我们从小学的时候,每年都被告知一种“自古以来”的传说,说“年”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怪兽。过“年”就是要驱逐这种怪兽。

这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然而奇怪的是,像我这样的专门研究神仙鬼怪的人,竟然没有在任何一部古籍里看到过这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又是怎么来的呢?

调查了一圈发现,大家对这个故事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寒假作业、台历、以及《中国春节民俗典故》等谈不上有多么学术性强的书里。

有365夜故事。

有中国儿童报。

有小说《新年》。

有央视节目主持人。

……

然而,靠谱的来源到底在哪里?说好的“古老传说”呢?


而且,“年”和怪兽也不搭边呀。“年”这个字的意思,第一是谷熟,第二是地球一个公转周期。什么时候跑出一个年兽来呢?


甲骨文的“年”,是一个人举着谷穗的样子,表示丰收。

于是我就在网上发出帖子,请教各种人,然而回答一般都无外乎上面几个来源。儿童故事、寒假作业、《春光灿烂猪八戒》……

终于我想到,用数据库查,查一查最早的这个故事的来历。

最开始是@积水潭的河漂子查出来的,出版物里搜到最早的是198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年节趣话》 :

这个仍然是解放后的,那么,有些人说六七十年代就听说过,一定可以追溯到解放前。

有些数据库可以查出解放前的期刊,结果真让我查出一条:


这个故事,来自1947年的《大家》,作者是李一。故事雏形已经具备:古老相传,年是一种猛兽,食人伤生,残暴无比……


然而既然这里有,应该还有更早的来源。于是@大意觉迷先生又查出一条:

1939年12月31日《申报》第23650号第13页:《过年的传说》

全文是:

据说,在四千多年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物,名叫年。这种动物很大,性喜冷,在每一年的终了,与第二年开始的那一夜,他就要出来吃人;所以,那时候的人,都是存有惧怕之人,并且没有一个方法来制阻他的活动。

于是在这时,大家就把他当做一个关,就是现在所说的“年关”。又因为逃过了未被年吃掉的缘故,所以就把第二年的第一天,叫做“新年”。

后来人类渐渐的听明了,想了一个法子,就是在新年的前夕,大家挂了红色的东西,因为年是最怕红色,所以这一家倘挂了红色的东西,年就不敢近了,于是人类得了较安定的生活。所以直到现在旧式的家庭中,还在门外,或卧房外,挂着红色的布门帘,或在房门上涂有红色的漆,但他们是以为吉庆,其实是弄错了。

又为什么在一年的开始的第一日要说恭喜恭喜呢?这是因为互相庆贺,没有被年吃掉的缘故;又为什么要办很多菜呢?因为年虽然性喜吃人,但与有美味好菜也不肯舍弃,所以人类利用这个原因,使年见美食而忘掉吃人的事,在他吃菜的时候,人类就可以逃去,以免于一死。

后来因为年的生殖力低弱,所以渐渐消灭了,到现在年已经没有了。但过去的防预步骤,到现在还存留着;但因为年没有了,所以有很多的东西由自己享用。如菜是为自己所吃,挂红是表示四季平安,万事如意,五相庆贺是为了大家又多活了一年,所以现在的过年意义,与从前过年的意义已不同了!祇好与端午节为记念屈原而自食粽子,中秋节为记念嫦娥而自食月饼,彼此并行了。

再往前找,就再也没有了。

这个故事的来源,目测编造的成分也很大。因为第一,它没有说明出自哪里,如果是负责任的作者,应该指明文献来源。

第二,如果是民间传说,也应该指出,是哪里流传的民间故事,是谁、做过什么样的田野调查。

这些都是给文章加分的,如果有的话,为什么一句不写呢?

这其实也告诉我们一个鉴别谣言的经验:看有无参考文献和出处。

另外一个经验是:今天流传的各种“自古以来”的传说,很可能都是近现代的创造。故事越有鼻子有眼,就越值得打个问号。

《申报》的商业性很强,就是这期报纸,头版是赫然一个“抗淋浊”:

然后二版接下来就是一个:

抽奖可得“美女牌代乳粉奶瓶一只”(这个貌似贫道现在就)。

而且奇妙的是,这篇文章刊登于12月31日,是公历新年,而不是阴历新年。

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的作者,大概认为“年”是一种世界性的动物,而不是我们中国人专有的。这篇文章,带着浓浓的小报故事味道。

不过,这个案子并没有完。

因为,这个故事编得相当好!

除了“年”和怪兽扯不上边之外,它相当完美地结合了古老的民俗。

从这个所谓的“年”兽怕红色、怕火光、怕巨响,需要人们来驱逐的特征来看,其实就是古代除夕目的在于驱鬼的傩祭:

《后汉书》卷九五《礼仪志·大傩》:驱逐厉鬼。选一帮十几岁的小孩子,叫“侲子”,裹着红头巾,敲着鼓。有一个人扮作方相氏,穿着熊皮,黑上衣红裙子(注意,红色),拿着武器,在宫里驱鬼。

“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黄门令奏曰:侲子备,请逐疫!于是中黄门倡,侲子和曰:'甲作食歹+凶,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与十二兽儛。”

这一段太晦涩,大概意思就是说,十二月腊日的头一天,要驱逐厉鬼。选一帮十几岁的小孩子,叫“侲子”,裹着红头巾,敲着鼓。有一个人扮作方相氏,穿着熊皮,黑上衣红裙子,拿着武器,在宫里驱鬼。



日本的方相氏驱鬼

这里列举的鬼怪名字有歹+凶、虎、魅、不祥、咎、梦、磔死、寄生、蛊等,而吃它们的神兽是甲作、胇胃、雄伯、腾简、揽诸、伯奇、强梁、祖明、委随、错断、穷奇、腾根。

这个习俗,一直到唐代还没有改。沈佺期有一首诗《守岁应制》写道:“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侲子乱驱妖。”这里“烈”是点燃的意思。写得多么形象!王建“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这里,红色、火焰等元素也都有了。

至于爆竹,也是类似的作用。

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这其实也是傩的一种延伸。

“山臊”就是山魈,古人认为的山中鬼怪。

这种习俗,到了清代其实还有,只是具有表演性质,南方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傩祭,而北方大部分地区,任务逐渐转移给了专司表演的戏班了。

清宫正月初一,有“跳灵官”的习俗(后来凡戏开场也跳)。曹心泉谓:“清宫演剧,每年正月初一日演戏,开场先跳灵官。除头出戏由南府扮者外,其余后台所有人众,俱扮灵官。”

灵官长得什么样子呢?“三只眼,红须红袍,左手挽袂,右手持杵”。这是道教宫观看门的王灵官的形象。

其实我们从这神异的形象来看,很可能就是上古方相氏(或其他驱魅神像)的变种(当然其中还会有很多拐弯)。好像某年春晚还上过,当然不能明目张胆地这么叫了。

和“跳灵官”相似的,还有“跳钟馗”。钟馗也是和方相氏一样,是专司驱鬼的神。我们看他身穿红袍,手持响器和宝剑,也基本上贯彻了方相氏的衣钵。

跳钟馗

“年兽”这个梗,基本上就是这么回事。

从我查阅的各种期刊来看,它最早不会早于上世纪30年代,应该是当时报纸上编造的故事,更不要说是“自古以来”的传说。

期刊是传递知识的载体。读到靠谱的期刊,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