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终荟萃丨你需要的2017年眼科共识、指南都在这里,等你来拿

 好大水 2018-02-11

编者按

临床共识指南是对现有资料和证据的全面客观总结,制订者会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对检索得到的相关文献进行评估分级,然后依据不同级别文献的结论给出适当的推荐意见。因此,按照上述程序所制定的临床共识指南,是对特定临床问题的最佳医疗实践的总结,理应成为临床医生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指导。


随着眼科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共识和指南也在进行不断地更新。2017年,眼科领域发布和更新了众多权威性的共识指南,从专业角度阐述了诊疗方面的新思维与规范。小编整理汇总如下,可点击下方的文章标题链接到当篇文章详细阅读哦~


我国睑板腺功能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

我国MGD发病率较高,是导致干眼的主要原因。长期睑板腺病变会引起眼表的炎性反应,进而使角膜和结膜出现相应的改变,严重者出现视力下降,导致不良预后。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MGD的诊断和治疗,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和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专委会眼表与泪液疾病学组根据我国MGD的临床特点,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制定出我国MGD的诊断和分级治疗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医师参考使用。



我国翼状胬肉围手术期用药专家共识(2017年)


翼状胬肉的临床常用术式均以切除翼状胬肉为基础,并联合自体结膜移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羊膜移植等。除了手术操作,围手术期的处理也是翼状胬肉切除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翼状胬肉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方案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为了规范翼状胬肉围手术期用药,根据我国翼状胬肉的治疗现状,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以及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经过认真、全面、充分地讨论,对翼状胬肉围手术期用药基本原则及方案达成了共识,以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眼健康管理(2017年)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也高度概括了当下国民的眼健康状况:眼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眼科临床领先发展,而基础眼保健刚刚起步;促进眼健康的资源难以满足人民对眼健康的需求。


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基础眼保健经验,推动适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眼健康管理模式建设,以满足我国民众眼健康需求,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我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操作专家共识(2017年)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将可拆除缝线技术、抗代谢药物、前房穿刺技术及术中对术后滤过量的预评估等方法应用于小梁切除术,使传统的小梁切除术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为了进一步规范手术操作,指导临床工作,提高手术疗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经过认真讨论,现对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操作提出共识意见,以供大家参考使用。



我国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防治专家共识(2017年)

继2007年第1次颁布白内障摘除手术后眼内炎防治指南,2013年欧洲白内障及屈光 手 术 学 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taract andRefractive Surgeons,ESCRS)进一步修订了防治指南,就防治的关键和细节提出了新的指导性意见[9]。结合2013年ESCRS指南和最新的国际研究结果,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学组根据我国白内障摘除手术后发生眼内感染的现状和我国的实际医疗情况,经过认真、全面、充分的讨论,对我国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防治原则和细节进行了再次修订,以供临床医师参考使用。



重视高度近视防控的专家共识(2017年)

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约有1.63亿人患有高度近视(占总人口的2.7%),而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会增长到9.38亿(占总人口的9.8%)。在区域分布上,亚裔人群的高度近视患病率远高于非亚裔人群。非亚裔人群中,青年人的高度近视患病率为2.0%-2.3%,中老年人的高度近视患病率为1.6%-4.6%;而在亚裔人群中,青年人的患病率则达到6.8%-21.6%,中老年人的患病率为0.8%-9.1%。我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高度近视高发国家,而且我国青少年的高度近视患病率在6.69%-38.4%之间,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高度近视常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甚至失明,目前已为我国第二大致盲原因。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高度近视的诊疗水平,使高度近视的防控工作引起广泛重视,特撰写此专家共识。



我国微导管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术专家共识(2017年)


微导管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术是在黏小管成形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术式,是在直视下将发光微导管准确插入Schlemm管内,实现360°穿通,然后利用微导管将Schlemm管内壁及小梁网360°切开。该技术可避免常规手术切开刀未进入Schlemm管而造成假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1‑2]。


为了临床能够正确开展微导管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术,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全体委员通过认真讨论,对手术提出以下共识意见。



我国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术专家共识(2017年)


目前,小梁切除术仍然是最主要的抗青光眼手术方式之一。然而,该手术存在滤过泡下垂、薄壁滤过泡、滤过泡炎、眼内炎等诸多并发症,且造成了永久性的眼表改变,因此寻找非滤过泡依赖的抗青光眼手术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黏小管成形术通过疏通房水的生理通道,可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由于该手术彻底杜绝了滤过泡相关并发症,且具有良好的降眼压效果,故该术式已成为开角型青光眼的重要手术方式之一[1]。但是,该手术操作复杂,需要制作巩膜池和狄氏膜窗,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临床研究使用UBM检查发现,黏小管成形术后在巩膜池消失、狄氏膜窗闭合的情况下,患者仍能保持良好的眼压,说明该手术中最难操作的步骤,即巩膜池和狄氏膜窗的制作可能并不是手术所必需。因此,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术,即术中无需制作巩膜池和狄氏膜窗的黏小管成形术,既具有与黏小管成形术相似的手术成功率,又避免了相关手术并发症,具有更好的安全性[2‑4]。


为了临床能够正确开展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术,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全体委员通过认真讨论,对手术提出以下共识意见。



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颅压力梯度专家共识和建议(2017年)


针对眼颅压力梯度研究结果,目前国际上已开始在青光眼的诊疗过程中开展临床转化与推进工作。2016年在美国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年会和世界青光眼大会上,与会者均就眼颅压力梯度问题进行了主题研讨,并且特别召开了“眼颅压力梯度相关疾病国际高峰论坛”,对眼颅压力梯度在青光眼领域可能产生的临床指导作用进行了讨论,专家们提出了建议并达成了部分共识。



我国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7年)

Toric IOL在临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多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Toric IOL的散光矫正范围广,手术预测性强,术后效果良好、稳定,可以显著降低白内障患者术后的残留散光度数,提高患者的裸眼远视力和脱镜率,使患者的满意度提高[1‑3]。但是,Toric IOL在临床的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和要点,可能对其矫正散光的效果及患者术后视觉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指导Toric IOL的使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与IOL学组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及实际的医疗情况,经过认真、全面、充分的讨论达成以下共识性意见,以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我国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的操作和阅片规范(2017年)

有别于传统的血管造影术和OCT,OCTA采用全新的成像模式,因此设备的操作流程、影像的采集和评估以及影像报告的书写等,均需要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鉴于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经过认真讨论,制定出眼底OCTA的操作流程规范和影像阅片规范,以供临床参考使用。



角膜塑形术的临床风险防控指南(2017)

尽管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文献报道均证明了角膜塑形术总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是,以过夜配戴镜片为主要矫正方式及其镜片的逆几何设计使角膜塑形镜引起并发症的概率比配戴其他接触镜要高。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指南,针对角膜塑形术中的主要不安全因素,提出有效防控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



我国基于MRI的改良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间隙垂直截面积测量方法专家共识(2017年)

目前基于MRI的无创颅压及跨筛板压力梯度测量方法已用于临床,但现有的基于MRI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间隙垂直截面积测量方法尚有需要改进之处一,若在获得准确、清晰图像的基础上获得视神经周围蛛网膜下腔间隙的面积,将对临床工作具有更大的指导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索优化的基于MRI测量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间隙垂直截面积的方法,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经过认真讨论,提出进行改良的共识意见,以供大家参考使用。



术中Schlemm管内荧光素钠造影术专家共识

近期有学者提出通过压迫房角镜观察血液回流入Schlemm管的现象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远端房水外流通路的功能。但由于压迫程度较难控制,敏感性较差,解剖定位不够明确,因此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针对以上问题,基于多年开展Schlemm管成形术和小梁消融术的经验,探索出活体术中Schlemm管内荧光素钠造影术的方法,现将操作流程归纳。



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图像采集及阅片指南(2017年)

DR 的诊断依赖于眼底病专科医师对眼底检查情况进行评估,需要纳入更大范围的照像视野,常常需要FFA、OCT 等检查设施。而对于DR 筛查,仅需拍摄眼底病变最常见的区域,可以不作准确的分期和治疗判断,但需要明确告知患者是否有病变、是否需要转诊。同时,筛查所使用的设备不宜复杂,操作力求简单,费用低以便普及推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的《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 年)》[4]中制定了视力筛查的标准,而眼底照像是更加精准的筛查 DR 的方式。鉴于我国人口众多,需要行眼底筛查的人群数量大以及生产DR 筛查眼底照像设备的厂家和用于拍摄眼底的照相机种类不断增加,特制定本指南,旨在指导筛查照像的规范化操作,并规范筛查图像的判读标准。



DEWS II 2017


TFOS DEWS II 2017是目前全世界关于干眼病最前沿最权威的医学专业指南,是TFOS在TFOS DEWS 2007的基础上,组织全球多个国家最顶尖的150多位眼科界干眼病领域专家学者,历时2年半共同完成的研究共识,是一项世界级医学专业指南。该指南还得到了美国国会的隆重推荐,为更好地宣传普及TFOS DEWS II 2017以及干眼病防治工作,国会已宣布今年的7月是美国的“干眼意识月”。


TFOS DEWS II 2017是在全球范围内,通过TFOS系统组织的科学严密的基础科研实验、循证医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创新的基础上,汇集全世界眼科界干眼病领域顶尖专家智慧,凝结而成的科研学术结晶,也标志着人类对于干眼病的认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是干眼病医学领域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软性接触镜及护理系统的专业验配和使用规范


2017年,全国接触镜安全监控峰会暨全国角膜塑形安全监控哨点单位第二届联席会上,安监会高级顾问、中国女医师协会视光学专业委员会谢培英教授发起了对软性角膜接触镜及护理系统的专业验配与使用规范的倡议书草案,与会者进行了讨论和意见发表。

 

2017 Vision China大会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瞿小妹教授对该安全监控倡议书进行了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