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铁路通信工:最接近天空的铁路人

 hnxiaoh 2018-02-12

原标题:年轻铁路通信工:最接近天空的铁路人  春运来临,当太阳还未完全从东北的黑土地上空升起,一名“90后”年轻铁路通信工已经身穿安全服、头戴安全帽,爬到高达45米的铁塔顶端,站在近-40℃的高空中检修通信设备。在他的下方,一列动车组列车迎着寒风急速驰过。

魏巍在塔顶检修通信设备。

魏巍向塔顶攀爬。

魏巍在塔顶作业。

2月1日8时,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通信段哈北作业一工队8名职工早早就来到了班组,等待27岁的工长魏巍布置今天的检修任务。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事。

“今天我们要检测哈齐16号基站铁塔。”工长魏巍开篇就说明当天的检修任务。据魏巍介绍,按照规定是每个月对工区管内10座基站铁塔做一次全面的巡检,但是现在处于春运关键时期,为保证高寒高铁列车运行安全,他们这群年轻的小伙子决定将检修频次从每月1次变为每月3次,也就是说他们几乎每天都要用半个小时登上一座45米高的铁塔,在极寒低温下作业近40分钟。面对这个苦差事,作为这群年轻人里的“大哥”,魏巍当仁不让地冲在了最前面。

魏巍清楚记得,第一次在塔下抬头仰望45米长梯时,有一种眩晕感。他已经记不清楚当年为了爬到塔顶,自己上上下下练习了多少次。

“夏天爬塔检修还好说,寒冬腊月爬起来就要费劲了。”魏巍说,铁梯扶手被将近-40℃的低温侵染,一层层的梯格间覆盖着冰霜,再厚的手套也不足以抵住刺骨寒气侵袭。因为爬塔极其消耗体力,爬高不到10米就会出一身汗。汗水浸湿手套,用手使劲一握,就粘到了铁梯上面,爬一层,拽一下。等到了最高处,因为风大,眼睛都睁不开,风从脸上刮过去,像刀子割似的疼。

与魏巍一起参加工作、有着4年登高工龄的通信工崔兆鹏是这次作业的防护员,他的职责是给魏巍作业及人身安全保驾护航。曾经也是一名登塔主力的他体型逐年变胖,而登塔要背安全绳、腰系工具包等必需品,加上塔上作业平台只有不到1平方米的空间,所以他改变角色,继续为巡检贡献力量。

通信工王浩参加工作刚满1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爬到塔顶,俯瞰高铁列车从脚下疾驰而过的风景。虽然他还不具备登高资质,但他坚信经过努力,自己终有一天会像工长魏巍一样,成为最接近天空的铁路人。

“防护员有没有?请求休息。”这句话魏巍登塔过程中至少要说2次以上。崔兆鹏介绍说,45米长的柏油马路相信大家用不到1分钟的时间就能走完,但是背负近5公斤的工具、爬到45米高的塔尖却十分消耗体力。一步、两步、三步,距离地面越来越远,离天空越来越近,体力消耗也越来越大,魏巍不得不挂好安全绳,在与防护员联系确认后原地休息,恢复体力。

信号收发器维护是保证铁路畅通的一项重要工作。崔兆鹏介绍说,45米高的塔尖上装有信号收发器,其作用就像我们常用的无线路由器天线一样。如果路由器天线坏了,电脑手机就无法连上网,而一旦铁塔上的收发器出现问题,列车通信收发质量就会受到直接影响,会导致列车降速甚至停车,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为了保证列车与铁塔间传输质量良好,铁塔和收发器周围不能有任何杂物,否则将影响地面与列车间的通信质量,导致调度信号无法收发。因此,魏巍和他的小伙伴们时刻提醒自己,这个岗位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儿马虎。

正是因为身担这份责任,王浩虽然参加工作只有1年的时间,却已记不清楚跟着魏巍将管内10座铁塔跑了多少遍,也记不清楚在塔下用绳索给魏巍递送了多少次需要更换的通信设备。这一次,听见对讲机里传来“检修作业完毕,没有发现数据异常”的声音,他长舒了一口气。

“正常检修作业大约需要半小时,如发现数据异常要更换设备,将更加耗费时间。”王浩说,为了防止塔顶作业人员安全帽脱落砸伤塔下防护人员,登高作业时不能在安全帽里加戴棉帽,而且戴着手套作业极其不便,因此用仪表测试数据的时候,作业人员的眼、耳、口、鼻、手都要暴露在-40℃的低温下,每次作业结束后都要缓很长时间。常年登塔作业的魏巍,脸和手与常人相比都略显粗糙。

“不只是要干,还要干得好。”魏巍个子不高,但一看就是个东北汉子,性格豪爽却不乏细心,在他的眼中,透露出超乎常人的坚毅。他常对身边职工说:“我们不能等故障发生了再去处理,我们一定要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前。”正值春运高峰,亿万旅客奔波在回家的路上,而这群最接近天空的年轻“90后”铁路通信人,正冒着严寒,用远超常人的毅力,捍卫着高铁通信设备安全,为铁路畅通贡献力量。

本文图片由刘翰霖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