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残缺为美:以金修缮,用锔补瓷。

 信手摘 2018-02-12




破镜能否重圆?回答是,不能。


一切破碎的东西最终都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被扔掉,更别说是碎得不能再碎的瓷器。




不管是祖上几代的传家宝,还是平日里最喜欢用的青花碗,最终归宿只能是废品处理中心。



但智慧的中国人学会了化残缺为美。

 

中国有句老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

 


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在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看到街边锔瓷的场景。


▲《清明上河图》中锔瓷匠人


所用的工具金刚钻小巧精致,锔钉完全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加工而成,美妙绝伦,有花钉、素钉、金钉、银钉、砂钉等等。



当锔子在器物上成为装饰,与器物融为一体的时候,别有一番韵味,让瓷器仿佛拥有了新的生命。



▽▽▽

和传统瓷器修复技术锔瓷类似,金缮源自日本的传统瓷器修复技术,本质上是中国漆艺的范畴,用作于瓷器和紫砂器居多。



要说锔瓷、金缮的本意就在于面对不完美的事物用一种近乎完美的手段来对待。


虽然用金不是太多,但是金代表一种姿态,一种态度,用世上最贵重的物质来面对缺陷,精心修缮。



锔瓷工艺历经六朝,跨越千年。


这门传统瓷器修补艺术流传了下来,并添加了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元素,使锔瓷技艺变得更为灵活和美妙。




现如今,锔瓷不光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与审美多元化,是对美的另一种诠释。



▽▽▽

就像观复猫屋金缮仿古汝窑品茗杯这般,在不同器物上修饰不同的锔子,完全就是一种艺术再创作的过程。



釉色灰白古朴,釉面深沉厚重,厚如堆脂,温润如玉。

自然开片,变化丰富细腻。



手工锔瓷过程出自有多年锔瓷经验的老师傅之手。



用手绘描金模仿金缮效果,再以金缮效果的装饰形式结合传承千年的锔瓷工艺,诠释不同以往的陶瓷之美。



“惜物惜福”,是人们的普遍观念。

 

起初,或许只是为了维护或保持某件物什的实用功能,后来渐渐增加了其本身的纪念意义、艺术价值、商品价值。



如今这样的作品更是向我们展示了面对缺陷不去试图掩盖,欲盖弥彰,坦然的接受生命中的这份不完美,在无常的世界中恪守心中那份对美的向往。



所以,这样理念的锔钉金缮仿古汝窑品茗杯,更是代表着一种态度,是对美的向往,化残缺为美。

 


加上锔钉、金缮,品茗杯的文人气息似乎就更足了,泡上一壶好茶能把玩一整天。

茶事不就是这样吗?

喝的不仅仅是茶,更重要是别有一番情趣在里边。



所以观复猫屋茶事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意味,既实用雅致又满载人文气息。


|玉瓷·琴棋书画品茗杯|



|吉州窑玳瑁杯.纯手工制胎瓷器|



|白釉太极茶叶罐|



瑞狗迎春,享团圆!春节钜惠,全场8.5折起!


更多低价好物尽在观复猫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