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晋堂特刊:寸毫千般变化 · 尺幅万象繁华 —— 董文先生(扇面书法)赏析(连载之一)

 月满西楼057 2018-02-12



创 作 手 记


丙申清明,德柏贤弟(著名艺术品投资人、书画收藏家、国家注册书画鉴定师)邀于沈阳南湖春色食府酒店小酌。其间,极富见地的德柏有感于当下全国书法热潮高涨,但扇面书法作品所见寥寥,即使偶有专项展览,亦大多写法雷同,富有新意的作品极少。遂建议我以扇面书法创作为重点,作一番全面深入地探索和研究,这正与我思考许久的相关问题不谋而合。



应当看到,当今有许多书家热心关注展览效应,重形式,轻意蕴,有字愈写愈大、愈写愈长、愈写愈多的倾向。甚至有用特大型拖布类的如椽“巨笔”,拖拉出一个如篮球场地大的字,引得媒体争相曝光。这种极力制造表面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以夺观众眼球为能的表演,实则是一种变态的标新立异。这种“新异”,混淆了载道载心的书法艺术创作与抄书、杂耍类伪书法的界限,已经完全背离了中国书法本体规定性的基本法则。纵观全国各类书法展览,一些作者热心于构筑鸿篇巨制,比大、比长、比多之风渐长。其实书法的美学价值,根本不在于作品尺幅的大小和书写字数的多少。以纤小的鼠须笔写成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其原作(冯承素摹本)只有28行324字,纵24.5厘米,横69.9厘米,还不如今天的四尺宣对开横条的一半大,却被奉为千古典范。假如书圣王羲之有幸瞻仰到今日某些“书家”的椽笔巨作,恐怕真要自愧弗如了。失态的展览效应,助长了全国书法的“好大喜长”之风。于是优秀的书法小品少了,精美的扇面书法少之又少了。当下的扇面书法优秀之作,与全国十分热闹的书法大潮相比,可谓沧海之一粟。远不及明、清时期那样广受推崇,那样的名家辈出。



作为书家几乎人人都写过扇面,这似乎不成问题。如今,按计划自己要在一段时间内,写数十幅,乃至百余幅,而且章法上要不重样、不雷同,这可是十分难以做到的事。所以章法设计、分行布白的精心安排,便成为我扇面书法创作的重中之重了。我曾翻检古今扇面作品,其章法不过就那么几种,最多也就十来种而已。即使在同一本扇面书法专集中也是大同小异,只是书体、书风稍加变化而已,可资借鉴者很少。看来有关扇面(特别是较为复杂的折扇书法创作)章法资料,前躅难寻,今人不屑,须全由己出,这应该是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了。从此为扇面书法的章法设计可谓呕心沥血苦思冥想,使出浑身解数,竭力独出心裁。算来八个月期间,非重要事,深居简出,闭门谢客。朴斋案头,燃一柱兰香,沏一杯香茗,澄神静虑。执三寸柔毫,极尽握拳透爪之功。环顾左右,碑帖铺陈,意在陶染情境,神接古人。一边设计,一边书写。如是,一字、一行、一幅,潜心于扇上游弋,挥洒笔墨情致。茕茕然、寂寂然、愤愤然、欣欣然。有时“五合交臻,神融笔畅”,一气呵成,喜不自禁。有时“五乖同萃,思遏手蒙”,十遍不成,沮丧懊恼。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不知花开花落,不闻风声雨声。经历了兴奋—苦恼—喜悦的无数次意绪反复和情性洗礼,终于指摧爪裂之时,案头积稿盈千,借助德柏贤弟之慧眼,从中选出154幅编入集中。此时长叹一声蓦然自悟:古今艺术上精益求精之人无非自虐者也。艺之事,劳力,劳心,何其苦也!何其乐也!遂口占七绝二首以志情怀:“茕茕烛影夜阑珊,衣带渐宽忘暑寒。抱雪梅花含笑日,已然毫发两凋残”。“老我心裁苦运筹,纵情八月笔难收。今从扇上追宏祖(徐霞客),缱绻烟霞入胜游”。



既已呕心沥血,总爱敝帚自珍。我虽才力浅薄,资质驽钝,愿以此集聊充引玉之砖抛向书坛,以期引起当代书家对扇面书法这一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小品世界的关注。更寄希望于富有才力的专家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断断不可使扇面书法的创作沦为本世纪的艺术“绝学”。



衷心感谢德柏贤弟始终如一地鼎力相助,此书方得以出版。

丙申除夕,普天同庆,适我七秩诞辰之日。遥望碧海青天,躬奉此书,感念慈母哺育之恩。


董 文

二O一七年一月二十七日

(丙申年除夕)于抱朴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