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为什么执意选择无险可守的开封做都城,而不选择长安?

 林小霖 2018-02-12

或许很多人会奇怪,中国古代那么多个王朝在长安定都,为什么到了宋朝,却选择了无险可守的开封?更何况在北宋的时代,中原王朝已经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或者说已经失去了长城的保护,纵使有黄河天险横亘北方,也难以抵挡游牧民族意料之外的突袭。

网络图片网络图片

其实,在宋初之时,宋太祖赵匡胤并非有没动过迁都的念头,在开宝九年(976年)巡视洛阳的时候,宋太祖便隐隐有了迁都的想法。但作为一个从五代十国走出来的帝王,赵匡胤深知“冗兵”尾大不掉的危害,因而想“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也就是说,当时他不单单想要迁都洛阳,往后还想迁都长安,不过遭到群臣与自己的亲弟弟的反对而未能实施,赵光义更是以一句“在德不在险”这样的重话将他哥哥的想法塞了回去。

一、宋太祖的困境

风景图风景图

其实,按当时的情形来说,如此贸然迁都确实不合适,因而这里便有要提及的第一点:宋初的局势与长安当时的状况。

宋太祖黄袍加身一事,作为历史上颇具戏剧性的一幕广为流传。也因为这件事,使得宋朝能够安安稳稳地接过后周的遗产,一扫乱世统一大部分天下。不过在宋太祖的时代,除了地势险要的燕云十六州被辽占去,还有一个雄踞山西的北汉政权,这些外部因素都使得迁都一事不可贸然实施。

同时我们还需要知道一点,当时的长安已经不能立马承担作为都城的“重任”。

历经唐末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征伐,长安已是“宫阙萧条,鞠为茂草”,不再有当年的皇都气息。此外,早在隋唐初年,号称八百里秦川沃土的关中平原早已不复当年的灵气。因为自秦汉以来的开发,加之气候变迁,使得该地环境恶化,到隋唐一朝便已难以支撑百十万人口的粮食供应,而这一点也是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的重要原因。

如果此时宋太祖毅然迁都,那么便不得不征召天下民力入关重建长安,还要为他们供给口量,还要考虑安置朝臣和他们的家属。在天下初定的时候,便如此大兴民力,显然会危及政权。基于这一点内部原因,宋太祖的迁都大计也便成为一句空话。

工作场景工作场景

二、太宗时代的顾虑

宋太祖驾崩之后,接替他的不是皇子,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即宋太宗。在迁都一事中,将宋太祖的想法严严实实堵回去的正是此人。

其实,当时他说出“在德不在险”这句话的时候,可不完全出于所谓的“德”,而在他本人的利益。明眼人一看便知,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一屏障,位于平原之上的开封便是巨石之下的鸡蛋。在这平原之上,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即可长驱直入,纵使黄河流水奔腾而下,也难以阻挡。那么,为何到了宋太宗一朝,北宋王朝依旧没有迁都呢?答案就在于宋太宗自身。

在登基之前,宋太宗行开封府尹一职,那么所谓听命于皇帝本人的禁军实际上都是他麾下的羽翼。与开封相对,洛阳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德芳皇太子的势力范围,若是当时的赵光义点头同意迁都,那么就等于自废武功,也就没有后来所谓的“斧声烛影”一事了。自然,到了赵光义登基之后,迁都一事便不了了之了。

人物像
人物像

三、对漕运的依赖

除开上述两个因素之外,让赵宋一朝决心定都开封的一个最为现实的因素,便是这地方便利的漕运。

在大运河开凿之后,漕运便成为了此后各朝各代赖以为继的生命线。以宋太宗一朝为例,根据记载,淮南地区在开宝五年仅要10万石粮食,但是到了太平兴国之后猛涨至600万石。到这时候,开封一带的人口已有140万人左右,其中禁军及其家属便约有70万人。

面对如此庞大的粮食需求,没有便捷的漕运是难以维系的,而开封的地理位置则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地图地图

在隋朝刚刚开凿运河的时候,开封还叫汴州,这座城市正好坐落在运河连接黄河的枢纽位置之上。因而在具备如此便捷的河运条件下,赵宋一朝才能够在此地供养如此庞大的军队。此后,北宋的中枢军政系统对漕运愈加依赖,这一现实因素使得之后的北宋再也没考虑过迁都一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