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仝小林组方遣药论【建议收藏】

 backchat227 2018-02-12


本文共2263字

阅读大概需要4分钟


一、组方论


中药复方的作用是复杂的,但主攻方向是明确的。一个医生,他的目标导向越是清晰,他的方药就越是讲究;他的用药轨迹越是逼近真实,他的疗效就越是可以重复。


方剂,是组合拳。要打好组合拳,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单一拳法,如左刺拳、右直拳、左勾拳等。单一拳法的纯熟度,决定了组合拳的质量。因此,对方剂中每味药的深刻了解,是用好方剂的基础。


选方用药宜精宜纯。清代顾炎武《曰知录》:“夫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惟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即纯,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冀有一人获知,术已疏矣。假令一药,偶然当病,他味相制,气势不行,所以难差,谅由于此。”


选方不必胶柱,合病即是好方;用药不宜猎奇,管用即是良药。方不必多,参透三五十个,即可独步医林;药不宜杂,用活七八十味,足以应对百病。方有一定之规,而无必然之用。此所以圆机活法也。


组方之提气手法:欲升先降,收之后出拳力大;陈降芪升,沉之底提气才劲。 (注:补中益气汤中陈皮之用,颇用心机。人参、白术、炙草补气,黄芪、升麻、柴胡升提之前,先由陈皮,先行降气,此即所谓先降后升之提气手法。)

 

二、君臣佐使论


组方精妙:草木有七情,和合莫相争。五味入脏腑,四气视病性。升降调气机,偏性好利用。相激求震荡,相反即相成。君臣佐使配,用药如用兵。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症的药物。臣药,是辅佐君药解决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者是针对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的药物。佐药,起到反佐或调和作用的药物。使药,引药直达病所的药物。比如,黄芪建中汤,加姜,就是引药,直达胃腑。


君药

群龙难聚首,暮归靠头羊;

广厦千万间,不可少津梁。

臣药

君临主战场,侧翼臣来挡;

三角阵稳固,护君去远航。

佐药

君臣可偏性,佐药来调剂;

减毒又增效,不偏也不倚。

使药

看似不起眼,功劳大大的;

航船往哪去,使药告诉你。


君臣佐使,譬如犀牛之五行攻击阵势,即头角攻击为君,两前支支撑为臣,两后支声援为佐,尾巴掌舵为使。


方剂配伍,是很有讲究的。处方中,主病之谓君,或主症之为君,或主指标之为君(无症可辨)。确定君药,通常是把病人痛苦的突出症状(主症),作为靶点,即所谓抓主症。此时立君药,可以不为证所囿,可以不问寒热虚实,但求主打奏效。君药之力不足者,辅之以臣。在单纯性疾病中,君药,针对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臣药,针对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复杂性疾病中,君药,针对的是主要矛盾,而臣药,针对的是次要矛盾。


至于方子之合于“证”,全在佐药。选择君药时,其寒热温凉的药性,能够和证的寒热辨证相符,则最好。若不相符,但其作用又无可替代时,则佐药的配伍,就显得格外重要。要佐到什么程度?佐到整个方剂符合辨证的“证”。如是组方,则症证病兼而顾之矣。凡确实辨证无误,用量足够,而药陷僵局,病无起色者,需加引药。


在一个方剂中,我们既要分析每味药的君臣佐使作用,同时还要关注整个方子的“方势”。引导方势的药,是最大的使药。《神农本草经》君臣使的说法,本质上还是说明上中下三品,与方剂配伍关系不大。所以我说“使”,可以是某味药的药势,也可以是整个方的方势。临床组方配伍时,把握方势,往往更加重要。一些君、臣药具有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作用,这时,君或臣药亦为使药。比如小承气中的大黄,它既可做君药,又可做使药来引邪下行。

 

三、精方、围方


精方,药少而精,药专力宏,适于急危重难,故多用重剂,以求速效。围方,药多而广,药缓力散,靶点众多,适于慢性病调理,故用量平和,意在长期调理,缓慢见功。组方中,究竟多少味为精方,多少味为围方,可参照《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大于13味,似可称之为围方。但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精方通常以一个为主要治疗目标,而围方则通常是以多个为治疗目标。


六十以下为小方,君一臣二可预防;百二十克疗慢病,君一臣三佐五尝;百八十克危重难,君一臣三佐九庞。


注:大、中、小方药味之数及总方之量:①药味多寡定大中小:参照《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②药方总量定大中小:60克以下为小方、120克为中方、180克以上为大方。③一般用量规律:君药量>臣药量>佐使药量。

 

四、遣药论


病有寒热错杂,故药有寒热并用;病有虚实相兼,故药有补泻共施。以药之偏性,调病之偏盛。故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药之偏性,恰与病之偏盛吻合者(单药独当),此少之又少。倘若药之偏性太强,需佐之以削减;药之偏性太弱需臣之以加强,必削履以适足。此即君臣佐使之本意也。


治偏性之证,而用偏性之药,此常理也。然证有隐显,偏性未显,或有靶无态,或态靶皆弱,用偏性之药,恐有偏颇,宜选平性之药。平性,与偏性相对而言。凡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皆不强烈者,即为平性之药。平性,未必平力,如罂粟,性味涩平,其止咳止泻之力宏矣。平性针对证,平力针对病,换句话说,平性针对态,平力针对靶。靶强而态弱者,宜选用平性而不平力之药。态强而靶弱者,宜选用平力而不平性之药。研究平性、平力之药,很有必要,尤其是治未病,或针对老年性、复杂性疾病的“围方”。


去性存用,是中药配伍的老道手法。药性合病,自无犹疑;倘若药性不合,则去其性而存其用。如脾胃虚寒之糖尿病,欲降其糖,仍可用黄连,配以干姜;关节红肿热痛,欲止其痛,仍可用乌头,配以忍冬藤;肺热咳喘,欲止其喘,仍可用麻黄,配以石膏。此类配伍,实为病有特异,药有专属,唯求最效之范例也。


真懂补当晓人参可为鸩毒,真懂泻必知排浊即是养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