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基本结构-君臣佐使

 johnney908 2014-11-25
总论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二节 方剂
组成原则与基本结构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不是药物随意的堆砌,主观的选择,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组成原则。组方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针对病因病机,以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为依据,所 用药物与其病证的病机丝丝入扣,使药物配伍后的综合效用与所立治法高度统一。所以,方剂组成的原则可概括为“依法选药,主次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 遣药组方既要重视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还应重视药物配伍与病证的针对性,做到以法统方,方中有法,药证相应

二、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成方。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 有所偏,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或改变其原有的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徐灵胎说:“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

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所欲,以致其效。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辅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以方之妙也。
     方剂的组成不是药物随意的堆砌,主观的选择,而是必须遵循严格的原则来组合。中医将方剂的组成原则归纳为“君、臣、佐、使”,借以说明方剂的组织形式,和各药之间的主次关系。
  “以法统方”和“君臣佐使”理论的关系前者是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后者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式,是体现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只有正确把握上述两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加之熟练的用药配伍技巧,才能组织好理想的有效方剂。

北医说
   最早源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又说:“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方剂组方原则如下

    ┌① 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君药 ┤
    └② 药力居方中之首。

    ┌①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症的药物。
 臣药 ┤
    └② 针对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① 佐助药 ┤
    │     └ 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
    │     ┌ 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
 佐药 ┤②佐制药 ┤
    │     └ 制约君、臣药的烈性。
    │
    │     ┌ 性能(味)与君、臣味相反而功效相成之药。
    └③反佐药 ┤
          └ 防止拒药现象之药。一般用量较轻。

    ┌① 引经药:引诸药直达病所之药。
    │
 使药 ┤② 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之药。
    │
    └③ 在方中不是最需要的,但加之以后可使方剂更加完善,如桂枝汤服后啜粥。

大仁说

君臣佐使的方剂结构:一个方剂的典型结构基本上包括“君、臣、佐、使”四个部份,这个概念最早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用以说明各药物在方剂中扮演的主次地位与从属关系,以为认识方剂结构与临床用药组方之依据。
基本结构内容
君药(Monarch):主治病并起主要治疗作用之药物,是方剂中的核心部份,具有药效较强、药味少、用量较大之特色。
臣药(Minister):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之药物,一般而论,其药味较君药多、药效与药量较君药小,与君药多具有特定增效之配伍关系。在一般複杂病证中,臣药也扮演对兼病或兼证起一定的治疗效果。
佐药(Assistant):其涵义较广,1.佐助药物,配合君、臣要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用以治疗次要病证作用。2.佐制药物,消除或降低君臣要毒性与烈性的药物。3.反佐药物,指病重邪甚以及拒药不受的情况下,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者。一般用药之药味数较多,用量较少。
使药(Guide):一般指具有1.引经药。2.调和药,具有调和相互作用或矫味作用。药味数较少,用量轻。
中药方剂组成之范例: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喘咳,苔薄白,脉浮紧等。
麻黄:君药,辛温,发散风寒,宣通肺气以平喘咳。
桂枝:臣药,辛甘温,透营达表,解肌发汗,助君药发汗解表而散风寒,兼温经止痛。
杏仁:佐药,苦温,降泄肺气,助麻黄平喘咳。
炙甘草:佐药,助麻黄平喘咳。使药,甘温,调合诸药。

    基本结构过去称为配伍原则的。古人不叫原则,这原则是不可变更的。而这个基本结构是灵活的,而且方剂组成的原则是治法,治法和组成的基本结构是不是并列的呢?不是并列的。基本结构是为治法服务的,为了分清治法 体现中间的主次,保障治法能够完整、全面的体现,这种基本结构保障是一种,所以它不是原则,独参汤只有一味药,也是个方。由它的功能主治,它的用量,综合来决定它是一个方。针对一定的病机,体现一定的治法,所以说,基本结构不是和原则是并列的,而是从属关系,不是并列的两个原则,不是的。所以反映的是组成当中,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结构上的一种保证。这样才从这版教材,做了这样一个修正。

君臣佐使的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是见于《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历代医家也都做了很多讨论发挥,这一讨论发挥各有特点,譬如金代张元素提的“力大者为君”,很简单的一句话。当然这里面没有讲份量最大的是君,这“力”,功效最强的为君。 这不太好比较,不同功效药物之间,也比较概括性。有一定的道理,精准性不够。

李东桓提到“主病是为君”,就是用《内经》的话,“兼见何病,则使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这是他要强调什么呢?他强调组方基本结构,要以君臣佐使来分清主次,这是组织方剂上关系的关键的制方之要,他又讲,君药份量最多,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这个把用量最大的,绝对用量,在方中最大的就做君药,看起来有道理,但很多方当中不好分析,那照此观点,比如说 旋覆代赭汤生姜做君药,那就没有传统旋覆花、代赭实这类做君药了,特别旋覆花比较合理,这种情况在很多文里都有,因此受这个影响,也造成了,比如说小蓟饮子,生地做君药,当然有的折中,小蓟和生地做君药,虽然能够凉血,不像它的小戟专治,更何况很多药物,由于比重不同,各个药在它的功效发挥能够保证范围 内,它的用量范围不同,有的起点1~3钱的药,永远当不了君药,所以它历代讨论当中,还是有问题。

最后这一点,像君臣佐使,何伯斋他提出来“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他从主治上面出发,不是从药量方面出发,“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虽不全面,调和药之性,没有讨论,但是简明扼要,他立足于从主治功效方面,在方中针对病机占主药方面,这个意思,而且提出主治、辅治、佐使这个概念。所以在60年代后期,70年代那十年间,很多参考书、教材都改为主辅佐使,这是何伯斋的一个提法。

综合起来,对于下这个定义,我觉得王老(王绵之老师)在这方面的总结归纳很好,贡献很大。从他规范提出来以后,基本上大家形成这个格局,比较公认,君臣佐使的基本结构的含意。

  • 君药,这条标准针对主病和主证,起主要治疗的药物。这里有个主病主证,中医辨证论治为主,当然还是主证为主,有很多疾病,很多药针对的疾病,这些 药针对性,不仅针对证,还针对病。茵陈蒿汤,茵陈既针对了湿热,又针对湿热黄疸这个病,所以大多数存在两个是统一的。这两点当中,当然证,因为辨证,证是 主要的,有些虽然不是说这药专门用于这类病,有很多情况下,主要针对证候,针对病机。这里提到一个观念,主病和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有主证,那就有兼证,兼证里面有主要兼证与次要兼证。
  • 臣药,有两个含意:
    1.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作用的药物。
      加强,这里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这个药物。就是说它的作用方向,功效发挥的主要方向,和君药是一致的。在方中和君药功效发挥方向一致的药物里,它是占比较重要地位。

      我们常举麻黄汤中的桂枝,和它的君药麻黄之配伍,协助君药,加强对主病(外感病,风寒感冒),主证是外感风寒表实证,对主病主证,加强君药这方面的作用。
    2. 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的药物。

      哪些兼证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是在这个病和这个证的发生过程,一个是常见、较多的,一个是病人较痛苦的,根据轻重程度不同,往往分为重要兼病和兼证。

      这主证非常重要,主证加佐证往往是这个方的辨证要点,掌握的基本使用根据。辨证要点是我用这个方的基本根据,我运用这方并不要求主治上每 一个症状都完全一样,这不叫辨证,叫对证。日本用汉方的方法是对证,我们现在很多人也走向对证,不能忘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很重药的临床特点,这整体 观是它的总体特点,辨证论治是它的临床特点。那主证、兼证、佐证,构成了整个证候,比方说拿麻黄汤举例,麻黄汤中间,恶寒重发热轻,这只能构成外感风寒, 这是基本构成,恶寒发热同时并见,是表证的最基本构成,缺一不可,恶寒重发热轻是表正中间外感风寒的基本构成,缺一不可,恶寒重发热轻加无汗呢,外感风寒 表实证的基本构成,也是缺一不可的。你缺少了无汗,不能说明它是风寒表实,恶寒发热中间,缺一个,光恶寒,里寒证也可以,光发热,但热不寒,那里热证也可 以,两个同时并见,那才是个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才是表寒,发热重恶寒轻而短,那是表热,这个都有严 密的一个逻辑结构的,临床虽然也灵活运用,你理论研究,探讨当中,它有规律性的。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最基本的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这是它的主证,注意 风寒外感当中,常见的兼证有两个方面,(1)寒性收引凝滞,造成经络、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所以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简称头身疼痛,是它常见的一个兼 证,(2)外邪束表,肺气不宣,造成宣降失常以后的咳喘,又是常见的兼证。这类兼证方剂主治当中描述的,不可能把所有可能发生的兼证都描述,最常见的,都是根据它基本病机,都很容易伴随,或者继发产生的现象,那外感风寒表实,最容易发生向三个分面发生:(1)由于寒性的特点,收引凝滞,寒主痛,所以头身疼 痛;(2)肺气不宣,造成咳喘;(3)外寒内热,疾病是动态的,外邪,外感风寒之后,邪证斗争,病邪很容易随之入里,形成表里同病,入里邪正相争化热,而 造成外寒内热。兼证经常是以这三方面为代表。

      落实到具体方剂,就看它侧重在哪个分面,以麻黄汤来讲,虽然它可以发散风寒,可以宣肺平喘,但由于用麻黄汤麻桂相需,发散力量较强,针对 风寒较重,这个虽然基础方,它配出来的方,治疗风寒都是较重的重证,所以寒较重的寒主痛,头身疼痛往往比较突出。这是在麻黄汤证里边,这是重要的兼证。相 比当中,咳喘是次要兼证。回过来三拗汤里就不同,三拗汤证对外感风寒,虽然是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这个表实证的基础是有的,但是寒比较轻,把它称为风寒 轻证,寒轻,寒主痛,痛不突出,这时候肺气宣降失常,咳嗽成为主要的,咳嗽就成为一个重要兼证了。方的结构也就麻黄之宣,杏仁之降,宣降成为它一个很重要 的组合。所以主病主证,同时兼证又分轻重,这牵涉到一个概念。所以在麻黄汤中,你比如它的桂枝,对第二条定义也很符合,针对重要的兼证或兼病,起主要治疗 作用的药物。那就是说,兼证当中分轻重,头身疼动是重要兼证(针对次要兼证),它常见,病人感觉比较痛苦,这是重要兼证。在麻黄汤里,桂枝可以温通经脉, 它既能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散,又能温通经脉,体现温经止痛,它针对重要兼证,这方里主要靠它,麻黄没有止痛作用,没有温通经脉作用,所以它对重要兼证起主 要治疗作用。这是臣药两个含义。桂枝都符合。这是配伍当中的并不多见的情况。只要符合臣药的一条定义,就算臣药。

    为什么很多教材、方书,现在都把麻黄汤列为第一个。按照《伤寒论》,桂枝汤不是仲景群方之冠吗?他用麻黄汤作为学习这种基本结构,它有一种典型性。

  • 佐药
    1. 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2. 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控制君、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
    3. 反佐药,病重邪实,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隔拒。

    佐药比较复杂,第一类叫佐助药。它的功用发挥方向,应该说和君药,以及臣药第一条的含意那些药,功效方向一致的。协助君臣药治疗主病主证。方向一致,但它的药理,或它的地位次要一等。这种也是配合中医有一种功效相近的药物的多味药组合这种形式。

    佐助药还有一含义,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像麻黄汤里的杏仁。杏仁它也有一定的散的作用,五版教材说它主要是散风寒,但和我们现在习惯用法,宣降肺气,以降为主。在麻黄汤里和麻黄相配,形成一宣一降,解决次要的兼证,咳喘的问题。这是佐助药的两个含义。把它列为一条。

    佐制药,就是前面提到的,用来消除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者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半夏有毒,配生姜。这种结构像小半夏汤,生姜既是臣药,又是佐药。臣药角度,是增强它的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佐药是制约半夏的烈性,毒性。一个药可以有兼治两个之物。

    这一类例子非常多,以后在具体方剂学习当中,经常碰到。

    第三类,反佐药。往往很难理解。特别是西学中的学员。过去跟他们讲,他们很难理解,说中医还有这个反佐!我说不但有反佐药,还有反佐服法, 临床管用,因为你不用过不会有这个体会,第一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这是一种概括性的提法。我们读书时,二版教材提的比较啰嗦一点,用大队热药治疗寒极 证候,或者用大队寒凉药治疗热极证候时,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起相成治疗作用的药物。防止药病格拒。那前面这个大队,热极,寒极,把它概括成病重邪 甚,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拒药就是临床出现这个现象了,高热情况,热极,吃的药吐出来,或者里寒很甚,寒极,吃了药,药病格拒,拒绝接受,吐出来。这个时候配用少量,这里要注意量是少的。与君药性味相反,那就和病证性质相同。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治疗当中它起作用,什么作用呢?防止药病格拒, 主要用来防止药病格拒。目前还是延续过去的这个定义。

    光是文字上这个定义,很多人是不太好理解,过去我遇到过这么一个病例。因为一直都在跟西医打交道,他们根据这个,后来看到效果,他们非常奇怪,80年代中期,有一位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建筑学方面的,长期在国外的回来了。年龄大了,八十岁了,他儿女都还是在香港、美国、大陆,都是很有名望 的。他到了香港休息一段,检查发现胃癌,就在香港做了手术,隔了几个月回到成都。在成都一所大学,聘他相当于教授,带学生。没有多少时候,就发现做了手术以后转移,那就住到华西,就是过去四川医学院,现在华西医科大学的干部病房,特护。这类病在当时,根本不会找中医来看,西医是不太相信这些。他最后遇到个难题,最后这个病人,药全都不接受,无法接受。吃什么都吐。而且似醒非醒,基本是昏迷,有的时候哼哼两下。呼呼能够醒一点。发低烧。身体很消瘦了。给他输液,用静脉,补液方法,因为年纪老了,用的时间多,静脉切开以后好多血管脆,不好用了。用几次,后来都没法收拾,家属认为这个也是不行了,也好理解。当时我们很多,包括一些国家领导人的亲属,都代表去看过,因为他在国外挺有名望。他家属提了一个要求,就是说,能不能再维持生命两个礼拜?为什么这两个礼拜? 当时84年3月的时候,就是他一个孩子在美国,有的在香港,香港回来还快,美国搞签证搞得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全部弄完赶到成都,可能估计两周。所以就提出这个要求。

    按照家属要求,这个并不过份,西医提出现在可能还有两天,那怎么办?当然他的小儿子,正好是成都一个大的公司的一个董事长,总经理。因为过去在家里看病,比较熟悉,就赶快到学校找我。说中医有什么办法?我说看一看,带着年轻老师一起去看。一看,就是这个阴盛格阳证。虽然躁扰这些,但是虚热。 是一种寒极。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以当时就想了一阵,用什么呢?用了真武汤。用了通脉四逆汤这类的一种结合。结果我正在坐在那开,他的主管医师,在旁边来看,我方快开好了,他们突然问我一个问题,说,郑老师,你这个方开得再好,他吃不下去怎么办?我说,你怎么不早说呢?你让我费尽脑子开好了,你不是说他接受不了吗?当然心里这么想。我就说,我们想想办法。就想出一个反佐的方法,因为当时工作了将近十年,也没有做为中医来说,过去虽然在一个县级医院里,中西医都管过,会诊还没遇到这样的病人。所以我说,这样,我开了方,你这拿去熬,派个车出去,找猪苦胆,用猪胆汁,这个实际上是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当时不好找,到处的猪肝上都把胆摘了,找了好久,找了一个回来,药熬好了,那特护来找我,郑老师,你这用几毫升一次呀?我心里想,张仲景没说过用几毫升,我说你拿滴管滴十滴,这十滴我编出来的,她滴管就滴了十滴,胃管就送下去了。

    最后大家就等,九点到那儿看的,十点半熬好药,什么都弄下去了。等到快十二点了,没有吐。后来他们家属说,郑老师你回去了。老坐着干什么。 结果这样吃了一付,第二天又这样吃了一付,开了两付,第二天他接受也很好,也没有吐。而且逐渐躁扰又安静一些了。他们的医生就很奇怪,说西药也好,什么也 好,用水调了以后,胃管下去,不能接受,因为他输液不行,都吐出来。怎么你这中药不吐出来呢?我那个学生,最后给他们西医开始讲,这是中药的反佐方法,他就背,“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和君药功用相同,和疾病性质相反,起到这种相成作用”。他这是给人家背定义了。他们越听越糊涂了。说这是什么道理,什么性味相反。后来我说,我用的这个猪胆汁,它本身是寒性的,他现在寒极证要用温热药,我现在打个比方你们就理解了。病很重,也就是你这房子里边,人的嘴很小, 里边的寒,就像房子里边,打着绿旗的队伍,力量很强,外头用再强的对伍,门就那么大,冲进来的顶出去,格拒,不受药。那我就找两个人,你打个绿旗子伸进来,他们一开门,大队人马跟着冲进来不就解决了吗?对吗?用药如用兵。中医这是用的兵法上的方法,当然他还不是完全懂,但觉得中医从兵法上来,不管怎么都有点道理。

    而且事实上,他接受药,后来就是这样看,每天去一趟,两周以后,他们家人全到齐了,不但他活着,他还能站起来上厕所都可以,说话声音还挺响。后来又活了三个多月。后来致死的原因是老年性肺炎。而不是本身衰竭这个病。

    从这个来看,我们给药的很多方法,过去实践积累,总结下来,有它一定的道理。所以后面具体方剂里还涉及到一些方,有种反佐的配伍和反佐的服法。通过这个病例,我对反佐药的体会,的确,因为他们当时觉得很神,我说不神,汉朝就有了这个老方法,这是佐药当中的第三个反佐。

  • 使药。一般涵义有两个。
    1. 引经(引经报使),即能引领方中诸药,到特定病所的药物。

      引经报使这个理论,直接提出应该说是张元素,他在归经理论的运用方面,有很大贡献。《神农本草经》提了药物的归经以后,真正用归经来解释,以及用归 经,用引经等等,都是张元素的创举。这个医家,易水学派的祖师爷,不要看他似乎跟金元四大家比起来,他名气好像没他们大,他不但创造很多好方子,对药物方 剂的发展方面,有很大贡献。又是个很好的中医教育家,像他的《医学起源》、《珍珠囊》这些著作,似乎没有金元四大家那么多,但是我有时候想,一个老师,他 能把四大家里边,至少三家都和他有密切师承联系,李东垣、张从正,都是直接间接地跟他学习,他的学生。刘河间和张元素是师兄弟那种关系。不是直接的老师, 两个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彼此看病。而朱丹溪是他的学生,罗天益,后来王好古,再到后面的学生,他的徒孙辈的。一个老师有这么多学生,成为大家,历史上少见。所以这几位就形成了一个易水学派,所以他贡献很大。

      在引经报使方面,是张元素首先提出来的,首先运用引经药的问题,引经药是引领、带领方中诸药,到特定病所的药物。对这个问题,现代医学开始也有很多怀疑,说这个药怪了,不但自己去,把别人都拖着去,叫引经,所以西学中的老师们,很难理解这个问题。以至于我们药学界的有些权威也曾经说过,引经没道理。为什么呢?嘴里吃下去的药,通过血液布散全身,怎么会专门到这个地方?就不到别处呢?带有主观主义。唯心这种想法。跟他们讨论的时候,我在想,我说我倒问个问题,我记得西医学的不多,西药里有个药专门兴奋心肌,作用于心肌,有的药专门作用于平滑肌,有的药能透过心脑屏障,有的药则不行。我说这个就奇怪了,它怎么专门往心肌那里跑?不到别处去呢?他们说,这个不对,这个是药物的选择性。我说,许你有选择性,不许我有选择性吗?不许我中药也有一种选择性吗?引经报使,实际上带有这样一种选择性特点

      当然这在实际运用当中,它有加强某一方面作用。某一方面功效的作用。特别是在治疗外感病的疼痛方面,引经方面用得最多。

      引经药,历代总结的很多,不同书里,有不同的一些引经药。但是把大家综合起来,比较公认的,我这里列了一些,

      常用引经药举例

      太阳 羌活,蒿本 太阴 苍术
      阳明 白芷,葛根 少阴 细辛
      少阳 柴胡,黄芩 厥阴 川芎、青皮
      载药上行 桔梗 引药下行 牛膝

      三阴三阳六经常用引经的情况。这是一般比较公认的。也是前几次的教参里边,综合出来的。有些药可以载药上行,比如桔梗,叫它舟辑之剂,划船的,划船 都要运东西,把其他药带到那而去,载药上行。所以不管是胸中血府血瘀,不管是要养心安神的这一方,它都往往用它。或者培土生金,也使药能够补脾养肺。向上。也往往配点桔梗载药上行。牛膝既能引药下行,也能引血引热下行,这是常用的一个分经和分部位的引经药。但是要看到古书籍里边,不同医家有的还认为有引经特长的一些药,这个是仅仅介绍,它的一些公认的,共同认识的,承认的一些引经药。

    2. 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调和也带有一定的缓和,这种缓和的概念,那是和我们前面讲的,缓和毒副作用,烈性不一样。因为一个方中,往往是寒热同配,补药、泻药同配,用这个调和药,它具有这种调和不同性质的药物,同处一方这个作用。临床上,比如甘草用得很多,甘草有点像和事佬,它能调和,使它遇寒缓其寒,遇热缓其寒热,所以作为使药当中的调和诸药的作用,所以甘草又叫国老膏,大家看《三国演义》里边,《三国演义》没写这个人,京剧里有,《甘露寺》里的乔玄,对吧。他的称呼就是 国老,乔国老,做好事,调和大家,搞统一战线,所以甘草熬成膏,就把它叫国老膏。所以调和药是使药的一类。

      这个基本把中医用的药都概括进去了。还有一些药,比如说中医也有一些矫味的药,也有赋型剂。比如蜂蜜。你吃到嘴里,或者枣肉为丸,荷叶烧饭为丸,用锅巴,烧饭,这类吃进去也是药,应该说是矫味剂、赋型剂,都是属于使药。属于次一等的使药的地位。

这样,君药是一个定义,臣药是两个定义,佐药是三个定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使药呢,现在这里一般是分两个,调和药,引经药。如果加上矫味药、赋型药,那就四个了。那就一、二、三、四,君、臣、佐、使。一般就是一、二、三、二,从涵义来讲。这个也是学习总论当中的一个重点。

君、臣、佐、使运用须知

在君、臣、佐、使的运用上,有哪些注意问题呢?我们这里总结了这样几点:

  1. 君药不可缺。药味少,用量大。(不是方中绝对用量,是指其作为君药时,比作为臣、佐、使药时用量要大。)
  2. 臣、佐、使药不必俱备,且一药可兼多职。
  3. 药味较多的大方,或由多个基础方组成的复方,分析时只需按其组成方药的功用归类来分析,分清主次即可。

一个方中药物不必要都有,但君药不可缺。君药具有药味少,用量大的特性。用量是指其自身的习惯用量。不同药的常用量范围相差很大,你用绝对用量的话,金属药物它本身比重就大。有些情况下,由于用量决定了功效发挥的方向,那还要结合它自身用量,是要在功效发挥那个方向来决定。比如说银花、连翘,运用在辛凉解表方里,和运用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里,这类治疗疮疡的方里,那疮疡方在自身范围内是大量,用在辛凉透表方里,量不是它自身常用量范围之最大量。因为它用量大了,它功效发挥方向就不同了。像柴胡,在疏肝理气的方里,它经常是做君药的,但是呢,你不能要求它在做为发散的方里边,它用它的常用量范围,一般是它的大剂量段,这里指的是通常情况,一般情况。但还是要结合具体的这个药,它不同剂量段功效发挥的主要方向。这要结合考虑,不能机械的。一机械就没有中医这种灵活的整体动态特点了。这是君药要注意的。

臣、佐、使药,刚才我们讲过了,包括像桂枝在麻黄汤里边,臣药的两个涵义都符合。小半夏汤里的生姜,既是臣药也是佐药。

复方,大方的分析,遇到像清瘟败毒饮一类的,是三个基础方加减,你再一味味来,那就要说半天,而且缺乏了它应用基础方组织这种思路。中医里这类方也不少,有很多方都用基础方,那基础方可以作为整体来分析,使得整个方剂分清主次,这是君、臣、佐、使运用中间要注意的方面。

以法通方与君臣佐使的关系

“以法通方”,即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治法与方剂的关系。)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君臣佐使”理论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式,是为落实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

“以法通方”全面内容包括以法释方,以法类方,以法释遣方这些方面。所以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 前提,是个原则问题。“君臣佐使”理论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形式,它是为落实治法,保障疗效所采取的手段。这里的意思是说它们不是同一个层次,组方的基 本结构,是为治法服务的。不是同一个层次,不是并列的,而是为治法服务的。这个关系应该搞清楚。也就是说为什么把君臣佐使从原则,改为它基本结构这个道理。

理想有效的方剂的重要环节

  1. 针对病机,正确的立法。
  2. 熟练的配伍用药技巧。
  3. 主次分明,全面兼顾的基本结构。

最后我们再回顾,要组织好一张有效的方剂,一些重要环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临证看病的时候,首先我的治法正确不正确,那就是说病机,我辨证当中, 补捉病机正确不正确?这是第一个很重要的前提,辨证立法正确了,那我有没有运用比较熟练的配伍技巧?药物之间的配伍,配伍有那么多作用,考虑了没有?第三个,怎么样主次分明,全面兼顾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这种基本结构。这三个方面,如果把握好了,用方才能够恰到好处,保证疗效。我们总论方面的,方剂组成变化里边,第二节讨论完了。后面就是这一方剂灵活应用,变化的一些基本形式了。

方剂组成的一个基本结构,从君臣佐使这个基本结构来看,组成的一个方剂就像一支军队,这个实际上是受古代哲学道家思想,分化出来的兵家的影响,所以中医学 过去很多医加说用药如用兵,君臣佐使这个结构相当于一支有组织的军队,像君药,相当于主帅元帅,这元帅左右总要有协助的,相当于臣药,分别协助他打正面部 队的,或者打重要的侧面部队的,像佐药,它包含的意思,比如说佐助药,相当于打地方部队,如地方游击队,或者佐制药,那一支军队里有从事军法纪律工作的, 反佐药,它在外面做策反工作,也就是古代兵法上的反间计;调和药就相当于做统战工作的,调和整个方子,遇寒缓其寒,遇热缓其热,调和诸药;引经报使相当于 军队里的工兵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要带路的,坐向导的。后面我们还有方的设计上相当于是一支军队,主次分明,各方面照顾到。所以这样君臣佐使这个结构 才能保证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